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二章 概念 >  2.5.2 下定义的规则 >  2.5.2 下定义的规则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5.2 下定义的规则在线视频

下一节:2.6.1 划分的方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5.2 下定义的规则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上一讲中我们来讲的是

下定义的方法

那么方法为前提

而下定义需要遵守一些规则

也就是说我们在给一个概念

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时候

不仅仅需要掌握概念

它所反映对象的相关知识

以及下定义的方法

而且必须遵守下定义的有关规则

在讲第一条之前

我们可以先设想一个问题

在下定义的时候

定义项和被定义项

它的外延应该是什么关系

我们想一想

那么我在下定义的时候

是不是需要通过定义项

来解释一个完整的被定义项

这一条就要求我们在下定义的时候

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

在概念间关系中必须是全同关系

也就是说

正确的定义项

解释被定义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

所以呢

定义项和被定义项所表示的对象

必须完全相同

如果违反这条规则

可能会犯两个逻辑错误

一个是定义过宽

一个则是定义过窄

那么所谓定义过宽

在于定义项的外延

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那么就会把本来不属于

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

纳入到定义项之中

而定义过窄

则是因为定义项的外延

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它把本来应该属于

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

排除在定义项之外

那么我们来看一些定义的方式

比如说我们国家在早期

对于投机倒把罪的定义

当然这个罪行现在已经被司法取消了

那么这个定义是这样子的

说投机倒把罪是指

违法国家财政经济管理法规

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

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害的行为

这个定义是当时国务院

在1987年所颁布的一个条例

那么在这个定义中大家会看到

由于被定义项的概念反映的属性

不止是投机倒把罪所独有的

比如说走私

漏税罪

甚至伪造合同罪

这些犯罪也行为也可能出现

相同的危害经济行为的

定义项的属性

因此它就犯了定义项的外延

大于被定义项外延的错误

那么这个定义就犯了一个

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再比如说我们给鸟下一个定义

鸟是有羽毛

可以飞翔的温血动物

这里定义项有羽毛

可以飞翔这个种差

加上了邻近属概念温血动物

但是这个外延

恐怕是小于被定义项鸟的外延了

因为有一种鸟叫鸵鸟

它不会飞

这样这个定义就犯了

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富兰克林的名言

他说站着的农夫比跪着的绅士高贵

富兰克林的仆人是个黑人

他曾经问富兰克林

说主人啊

这个绅士是什么东西

富兰克林回答说

这是一种生物

是一种能吃 能喝 能睡

可是什么都做不了的东西

过了一会这个仆人就跑到富兰克林身边说

主人 我现在知道什么是绅士了

人们在工作

马在干活

牛在劳动

只有猪只知道吃 睡

什么都不干

毫无疑问

猪是绅士

那么当然这是一个故事

但是我们看到富兰克林

给予绅士的这个定义

它的外延似乎是更大了

它可以把猪涵盖在里边

所以出现这样一个故事

那么我们要讲的第二条规则

就是定义项

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我来陈述一些定义

大家听有没有问题

比如说我们国家有一些教科书

在定义政治学的时候

它会这样定义

说政治学就是研究古今中外

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我们去解释文学

说什么是文学

文学就是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这两个定义看上去还不错吧

但是这个定义它是错误的

为什么

因为在我们下定义的过程之中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

包含被定义项

因为被定义项本身

它都是一个有待明确的概念

换句话来讲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政治

我用政治来解释政治

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文学

然后要用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来解释文学

那么这样子定义项中

但它包含了被定义项

也就意味着包含了

本身尚不明确的概念

当然达不到定义明确概念的目的

而违反定义的这一条规则

会犯两个逻辑错误

第一种情况

如果说定义项和被定义项

只是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不同

从而在定义项中

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我们给它一个错误的名称

叫同语反复

还有一种情况

也就是说定义项中间

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这种错误叫循环定义

比如我们解释说什么叫

民主主义者

民主主义者就是信奉民主主义的人

这个错误

我们在定义项中直接包含

被定义项中民主主义

它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因为定义项中直接包含被定义项

再比如说

我们要给生命一个定义

说什么是生命

生命就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可是我们知道

生命就是有机体

有机体就是生命

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这样子就犯了一个循环定义的错误

因为定义项中包含了有机体的这个概念

而有机体这个概念

它又需要生命来说明

从而也就意味着这个定义

生命

并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

那么第三条规则

定义应该使用肯定的语句或正概念

这条规则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

就说在下定义的过程之中

定义项不能包含负概念

不能使用否定的命题

而要使用肯定的语句或者是概念

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给概念下定义的目的是什么

是揭示概念的内涵

也就是说

我要揭示被定义项所反映对象

所具有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但是我们想一想

负概念

或者是否定的命题

它只能说明被定义项

不具有什么属性

或者不是什么

但是没法去说明被定义项

到底应该是什么

从而就达不到定义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给商品一个这样的定义

我们说商品是什么

商品就是不供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

这个定义项中使用了

不供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

这个负概念

但是它只说明了商品不具有

供生产者本人消费的属性

但是商品到底有什么属性

没有交代清楚

那么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一点

定义的这条规则它是有例外的

也就是说这一条规则

是相对于一般情况而言的

特殊情况之下

有一些定义

不受第三条规则的制约

什么样的定义可以

不受规则制约呢

也就是说

如果被定义项本身它就是个负概念

那么就可以使用否定的语句

因为什么叫负概念

对象不具有什么样的属性

它要求界定的就是不具有的属性

因此所谓的例外指的是

那么所谓的负概念

才可以使用否定的语句

来进行定义

比如说我们要定义这样的语词

说非婚生子女

什么叫非婚生子女

指的是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

所生的子女

我们要界定无机物

本身是负概念

那么当然可以讲

不含碳的化合物

我们要定义

无脊椎动物

负概念

当然可以讲

体内没有脊椎的动物

因此

负概念本身不受第三条规则的制约

那么第四条规则

我们讲定义必须明确

尤其重要的

不能用比喻来代替定义

那么我们下定义

当然是为了让别人去清楚

这个概念是什么

那么这一条规则

它要求定义项应该清楚确切

而不允许使用这些晦涩含混

以及包含比喻的语词

如果说定义项使用的语词

是含混不清的

那么会犯一个错误

叫定义含混

如果使用了比喻

它会犯一个错误

叫以比喻代定义

比如说

在我们国内早期的一些法学的著作中

有一个这样的定义

说犯罪是对统治阶级

统治秩序的最大蔑视

那么问题出来了

最大蔑视是什么

最大有多大

没有程度上的限定

而蔑视它是一个主观的表达

我不知道这个概念

到底确切内涵是什么

因此就犯了一个定义含混的错误

但是又说了这个太含混了

我用生动的定义

什么叫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什么是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看似非常的形象生动

但是这种陈述

并没有给予这个定义

教师或者是孩子

给予它一个非常明确内涵的定义的方法

那么这种定义的错误

还会反映在一些著名的哲学论述里面

欧布利德是古希腊麦加拉派的

一个著名的哲学家

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诡辩论

叫谷堆论证

什么意思

就是一粒谷粒不能形成谷堆

这个没有问题

说再加一粒也不能形成谷堆

但是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

而每增加的一颗谷粒又能形成谷堆

所以一粒谷子不成谷堆而又成谷堆

如果放在概念这个环境里面

我们会这样讲

说概念在欧布利德这里

在范围的使用上不确定

或者没有明确的使用边界

那么作为定义它是含混的

当然作为一个哲学论述

它又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2.5.2 下定义的规则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