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1.1 完全归纳推理 >  5.1.1 完全归纳推理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1.1 完全归纳推理在线视频

下一节:5.1归纳推理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1.1 完全归纳推理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是

非演绎逻辑

所谓非演绎逻辑

我们前边在命题和推理的

开篇的时候讲过

对于推理我们分了两个类

一类叫必然性推理

它指的是我们的直言命题

或者是复合命题这种

前提真实 形式有效

结论一定为真的推理

还有一类推理叫

或然性推理

那么或然性推理通常

前提断定的范围小

而结论断定的范围大

那么对于或然推理来讲

我们通常指的是

不完全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以及因果关系

包括一些基本的逻辑基本规律

那么这章之中我们就对

这些知识点来做一个梳理

本节我们先来考虑的是

归纳推理

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古人的论述

老子讲说

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老子还说啊说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这些都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讲

所有的大的结论

是从小的点来入手的

那么对于归纳推理

我们都非常熟知

对于归纳推理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根据已知的

个别的性质命题

或者叫直言命题

来作为前提

然后推出一个一般性的命题

做结论的推理

那么因为传统逻辑

它根据考察对象的范围的不同

它又把归纳推理分为

完全归纳推理和

不完全归纳推理

首先对于完全归纳推理

因为前提断定的范围

和结论断定的范围是全同的

那么完全归纳推理

它首先是属于必然性推理的范围

而对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它仅仅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

它属于或然性推理

那么我们来举一个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例子

比如说我们人类

我们考察了无数种的哺乳动物

发现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这个时候我们从个别到一般

理所当然的得出一个结论

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但后来发现有特例

比如说鸭嘴兽

鸭嘴兽虽是哺乳动物

但它可不是胎生的

那么这个发现就推翻了

前面的不完全归纳的结论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归纳推理

尤其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它是或然性的

尤其在结论之中

我们只要找到一个反例

就能推翻这样子的

不完全归纳推理

那么归纳推理对于我们来讲

它不仅仅是推理的方法

也是我们后面在探讨

写作论证的方法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们在史记里边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

那么这段话之中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

这段经典论述是从

一系列的个别的现象中

归纳出了一个一般性原理

也就是最后一句中所陈述的

经典篇章大都是圣人贤者

在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那么这种论证的方式

它的好处在于

它可以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我们有一句话这样讲

说事实胜于雄辩

那么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在我们第一章讲过一个问题

在我们逻辑史的发展过程之中

17世纪以前

重演绎轻归纳

而17世纪之后所出现的

重归纳轻演绎

当然在这里边

我们当时讲过它的历史背景

今天回顾这个问题

归纳推理

尤其不完全归纳

它的结论是或然性的

不可靠的

那么为什么而我们还要

研究这种推理形式呢

它的重点在于我们可以归纳

把我们已有的知识

扩大 推广 来发现新的知识

而且演绎推理

它也是离不开归纳的

我们在演绎过程的推理之中

表达一般知识的大前提

它需要靠归纳得来

当然了

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的推理

因为我们归纳出来的结论

它是需要用演绎的方法论证的

或者我们这样来讲

我需要用演绎推理导出

可以供实践检验的命题

再由实践来证明这个命题

是真或者是假

那么总而言之

在我们认识现实的思维过程之中

归纳和演绎两者不可或缺

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

那么两者之间

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们的区别在于

首先思维的方向不同

演绎是一种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而对于归纳来讲恰恰相反

它是从个别到一般

演绎推理大前提

通常是一般性的原理

和直接的经验没有关系的

但是对于归纳推理来讲

它的前提往往会

涉及到个别的事物

所以归纳推理

它直接是和经验相关的

第二个问题

那么两个推理的形式

他们在结论之中

断定的范围是不同的

演绎推理它的结论

并不可能去超出

前提断定的范围

因此我们才会说

它是一种蕴含式的推理

而对于归纳来讲

归纳推理的结论

通常它要超出

前提断定的范围

当然

完全归纳是除外的

与此同时

在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之中

演绎和归纳也是不同的

演绎推理的结论和

前提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过它叫必然性的

而对于归纳来讲

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

它可不是必然的

即便前提真实

结论也未必为真

因此我们会说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不蕴涵结论的

但是它也有联系

联系在于

演绎离不开归纳

因为演绎的大前提

是靠归纳得来的

另外归纳也离不开演绎

因为我们要进行归纳的推理

并非是盲目的

是需要有科学指导的归纳

那么这些科学的指导

通常是演绎来的

与此同时

我要去证明

我的归纳出来的结论是不是真的

这种证明的方式

同样会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当然

在我们的实际思维过程中

并不可能只出现

单纯的归纳或者单纯的演绎

我们人类的思维极其的复杂

归纳之中有演绎

演绎之中有归纳

只不过往往两者之间

互为补充互为依赖罢了

我们生活语境之中

有的人会说我对什么过敏了

我对什么东西过敏

比如说对海鲜过敏

它一定 是通过归纳的方法

我第一次吃海鲜过敏

第二次如此

第三次如此

但是我现在断定

我是不是对海鲜过敏

它的可能性是通过归纳得来的

但是我要确定它

是需要去医院进行测试的

测试过敏原

这个测试的过程

它可是一种演绎推理的过程

那么这样子互为补充

我才能断定我可能

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或者是状态

那么下面我们来

单独的审视完全归纳推理

完合归纳推理是根据

一类的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

具有或不具有的属性

来推出这一类对象

它的一般性的结论

从前提和结论之间我们可以看到

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是

前提会考察这一类对象中的全部

而结论当然没有超出

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所以我们在讲

说这两种推理之间

它的关系是必然的

与此同时

我们还是刚才那句话

完全归纳推理

它是一种发现的方法

它还是一种论证的方法

比如说很久以来

我们人们在考察

历史遗迹的时候发现

我们见不到西汉前期的书法遗迹

然后我们根据东汉碑刻书迹

来考察汉朝的书法

那么不可避免的

会出现和历史原貌的错位

康有为曾经讲过一句话

他说西汉未有隶体

在西汉是没有隶体

这样的一个书式的

但是现在

伴随着秦代以及西汉早期

大量书法实物的出土

包括马王堆汉墓

那么所出土的这种隶书

它都证实西汉早期的书隶

他们所写的书法的样式

一定是秦书八体之类

那么这样子的一个推理

没有使用到完全归纳推理

恰恰来证明这个推理的论证

它是容易被推翻的

它不是一个有效的论证

因此在完全归纳推理

如果我没有考察到

每一类对象中的每一个

那么它的对象它的推理

就会成为一个不完全归纳推理

它的可靠性是要得到质疑的

那么再比如说

我们今天要证明这样一件事情

说今天中国的年轻人

多半生活在生活的

重重重压之下

我怎么样证明这件事情

当然了我不可能去

证明中国的每一个青年人

但是我可以把

中国的青年人分类

我分类来证明

每一类青年人

他都可能出现的

压力过大的情况

比如说我们对于经济情况

一般的青年来说

买房 父母养老

子女的教育

都是压力重重

那么对于经济状况

较差的青年来说

打工维持生活

我要去赚钱补充家用

那么也成为我压力的来源

当然了

对于经济状况好的

人的欲望无止境

我希望追求到更高的物质享受

我也需要去努力

那么这样子我们来看到

我在归纳的过程之中

我归纳了三类青年

经济状况好的

希望去满足自己的物欲

经济状况一般的

需要努力的过得更好

经济状况更差的

需要去努力的维持生活

当然我会说这三种类

它是今天青年人

生活的全部的类这个概念

我在涵盖了每一类之后

我可以做出这样子的

一个完全归纳推理

所以

当今的青年物质生活压力极大

这是完全归纳的方式

来论证一个社会现象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1.1 完全归纳推理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