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七章 谬误 >  7.2 含混谬误 >  7.2含混谬误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2含混谬误在线视频

下一节:7.2含混谬误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2含混谬误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讲的

叫含混谬误

前面讲过论证的结构

除了论点和论据之外

还在于怎么样去搭建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一个好的论证必须前提清晰准确

论据有力论证方式准确

否则可能会出现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类论题转移论题或者是偷换论题

转移论题也好偷换论题也好

它指的是我们论证者

本来应该论证命题A是成立的

但是可能因为思维不清

或者这个论题不好论证

我要找一个好论证的命题

所以我故意去论证命题B是成立的

那么转移论题

和偷换论题的本质区别在于

转移论题是不知不觉来进行的

而偷换论题的故意进行的

换句话来讲在这两种情形下

论证者所论证的命题

并不真正是他原来需要论证的

比如说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之间

有过这样的一段问答

万章说尧以天下以舜有诸

听说尧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有没有这回事呢

孟子是这样回答的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没有啊

天子是不能把天下让给别人的

我们看到这段问答之后

学生万章问的是是不是

而孟子回答的是应该不应该

他就转移了论题

梁启超在讲作文中的逻辑的时候

对刚才我讲的这个案例

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就好像问张三杀李四没有

答道人不应该杀人

真个驴头不对马嘴

再比如说在一场辩论赛中

正方的辩题是

大学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可是我们后来发现在辩论的时候

正方论证的是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

或者正方所要论证的结论是

大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

但是辩论的时候

正方论证的是什么呢

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虽然从表面上看

这两个论题只有一个模态词

应该的差别

但是第一个是一个价值判断

本身没有真假之分

可后面论证的命题

却是一个事实判断

它的真假

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观察来检验的

第二种大的谬误的分类

我们把它称之为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它和偷换论题的谬误

非常的相似

甚至有认为稻草人谬误

它就是偷换论题的表现

可实际上偷换论题谬误

和稻草人谬误的区别在于

前者通常是偷换自己的论题

而稻草人谬误

它是偷换对方的论题

来曲解对方的立场

它的基本形式是

某甲有一个立场

我们姑且叫A

而某乙却把B作为立场

强加给某甲

或者把A故意曲解为B

然后攻击B

来证明对方的论题是不可接受的

所谓稻草人谬误

就是在论证的过程中

自欺欺人的竖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

掩耳盗铃的

它会认为打倒稻草人

就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我们讲创作 讲写作

创作的基础是生活经验

而生活经验除了所做之外

也包括所看到的

所遇到的 听到的

鲁迅先生讲过

作者写出作品来

对于其中的事情

虽然不必亲历过

最好是经历过

有人就指责说

那难道我写一个坏人

就要去做一个坏人吗

这种观点它就是稻草人谬误

把生活经验限制为亲历

我们再讲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

跟随马戛尔尼来访问的一个传教士

叫约翰.巴罗

他观察到当时在清朝社会之中

出现了一个普遍冷漠的现象

他是这样来分析原因的

他说因为根据一条

我们看来十分古怪的该国的法律

如果有受伤者再交给任何人调护之后

碰巧死在他手里

那么最后经手人就要处以死刑

除非他能够证明

说明伤口是怎样形成的

或者受伤者受伤后还活过 40 天

那么这种归责逻辑

显然是有罪推定

而且倒置了举证责任

换句话来讲这个逻辑是这样子的

如果不是你

你为什么要救人

那么通过接近原则找到一个人

为这个悲惨的事负责任

而且不仅如此

甚至他当时观察到了一件事情

就是做了好事可能还要为

这个好事的结果负责任

因为没有人会预见

自己善举的远期的后果

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

一个生活在内陆省份的传教士

帮助了当时清朝一个非常贫困的

失明的乞丐重见光明

但是眼睛治好之后

有几个乡绅去拜访这位传教士

对他说你使这个瞎子丧失了失明

这唯一可以用来乞讨的手段

他们要求传教士

有责任负担起这个乞丐的生活

你必须请乞丐做看门人

这个事例之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诡异的归责逻辑

如果不是因为你治好他

他怎么会失去乞讨收入呢

因此你要负责任

这是一种典型的滑稽的谬误

稻草人谬误

因此相对应的第三类

我们叫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谬误

它针对人所使用的一种滥用形式

这种论证的模型

是在反驳对方论证的一种论证策略

它的策略是这样子的

第一步我要攻击做出主张的人

他的品格境况和行为

第二以这个攻击为证据

来证明被攻击者的主张是不成立的

但是可不是所有针对人的论证都是谬误

只有那些被滥用的针对人的论证才是谬误

我们换句话来讲

只有当被攻击的品格 境况 行为

和要反驳的结论不相干的时候

这时候的论证模式

才犯了一个这样子的谬误

他的模式是这样子的

比如说某甲做了主张 X

而某乙攻击了某甲的品格境况和行为

从而认为某甲的主张 X 是假的

比如说

甲对乙说

你最近要抓紧你儿子的教育

他最近总逃学

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老在街上转悠

某乙是这样反驳的

你说我

你儿子怎么样呢

前几天派出所的人

不也调查你儿子打群架的事了吗

我们看到乙的反驳对甲的指责

可不是针对甲的指责本身进行的

而是通过和甲的相似指责

来否认对自己指责

我们听过这样的论述

他曾经做过贼

你怎么能够相信他

他曾经做过贼

和他今天的情况不相干

我们听到这样的论述说

目前经济政策导致国内房价大涨

那是因为一些开发商和所谓的学者

官员互相勾结

他们不去考虑老百姓真正需求是什么

在刚才的这个论证中

它攻击了一批人学者官员开发商

但是它没有论证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以及这些经济政策和房价大涨之间

有没有关系

我们今天的教育困境

我们也去攻击老师

老师给孩子补课为什么

他是老师他想多挣课时费啊

我们开发商

提出了要上涨房价那是因为

他是买房子的想多挣钱

那么这时候我们会发现

当某一个人具有特定位置的时候

我们就推断出

他的观点永远是永远是错的

非常契合今天这个场景的一句话

印度一个老电影《流浪者》里边

一句经典的台词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

贼的儿子永远是贼

这就是一种谬误

与之相关的

还有一种谬误叫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我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如果潘金莲没有开窗子

宋朝不会灭亡

那么滑坡谬误指的是什么

不合理的使用一系列的连锁推理

那么把一连串的因果关系连接起来

把可能性这种模态命题

转变为一种必然性的模态命题

达到我们期望的那种结论

富兰克林讲过一个《钉子与王国》诗句

他说丢失一个钉子

坏了一支蹄铁

坏了一支蹄铁

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

丢了一个口信

丢了一个口信

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

亡了一个帝国

我们可以看一下

起因是什么

丢失一个钉子这就是滑坡谬误

但其实每个的推断

还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但是武断地把某个可能性

引伸成为必然性

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些焦虑的家长

说孩子要上早教

如果不上早教

上不了好的幼儿园

上不了好的幼儿园

上不了好的小学

然后之后上不了好的大学

找不到好工作人生惨淡

家长很焦虑

或者因为某一个90后

就说90后这一代不行了

国家不行了中国没希望了

某一个80后不生孩子

哎呀这代人不生孩子了

怎么办 人类要灭亡了吗

这就是典型的滑坡谬误

还有一种谬误我们之前提过

推不出

根据主流逻辑的观点

前提和结论的支持关系

要么是演绎的

要么是归纳的

而演绎它要求所有的前提真

一定能够推断出结论是真的

而归纳同样要求前提真的时候

能够推出结论为真的可靠性

如果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支持

没有那么强

既不是演绎的也不是归纳的

那么这个论证

就会出现一个推不出的谬误

换句话来讲

演绎无效的论证

和归纳上不强的论证

都会导致推不出的错误

我们今天看到这样的一种说法

有人养宠物

特别喜欢猫啊 狗啊

其他人就会说

这个养宠物的人一定不孝顺

因为他每天有固定的时间遛狗

他可没有自己固定的时间陪父母散步

可是这两者之间没关系

姚雪垠在和郭沫若辩论明史的问题时

讲过这样一段话

他说《甲申三百年祭》

在运用《明季北略》这个史料的时候

所引的卷数有问题

因此他在攻击郭沫若讲了这样一句话

他说郭沫若连卷数和题目都看不清

当然谈不上辨别史料的真伪了

我们看到的数字和史料之间推不出

那么最后呢

我们这一讲的最后

我们结合刚才的五种论证

我们检查一下写作中

可能出现的论证谬误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论证

在这篇论证之中

我们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我国的民营企业

是不是都起源于家族企业

这个命题是真的吗

比如说

是不是还有大量的民营企业

它可是起源于乡镇企业

而不是家族企业

第二在这个论证中我们考虑到

是不是有反例

任人唯亲是在挫伤

还是在鼓励一般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我们再考虑

整体和部分的因素

家族制企业的转型

是一个全面的过程

而职业经理人只是其中一部分

第四我们考虑

这个题目之中这个论证之中

所选用的个案是江苏的

江苏的个案有没有代表性

再比如说题干中所讲的

忠诚比能干更重要

这个命题是一定为真吗

最后我们看到整篇论证之中

它的结论和论据之间有没有关系

能不能推的出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7.2含混谬误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