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二章 概念 >  2.1.2 概念及特征(下) >  2.1.2 概念及特征(下)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1.2 概念及特征(下)在线视频

下一节:2.2.1 概念的种类(上)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1.2 概念及特征(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其次

我要讲的是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这两个概念

有联系有区别

其中联系非常密切

那么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而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

我们概念的形成

存在必须依赖于语词

我们想一下不依赖语词

而那么赤裸裸的存在的概念

存在吗

不存在

而一方面

概念和语词的区别也是很大

首先概念我们该才说了

它是思维形式

而语词是语言形式

它是反映客观事物的

是概念

而语词只是用来

表达概念的符号

第二我想说的是

任何概念必须通过

语词来表达

但是不是所有语词

都表达概念

我们的实词表达概念

但是虚词呐

比如说 的

或者我们古代汉语中讲的

之乎者也

这些虚词单独拿出来

它不表达任何的概念

因此我们具体的话来讲

比如说能够表达概念的

只有实词

而虚词不能表达概念

那么

第三

同一个概念

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比如说

我们在这种汉语翻译中

把水泥又叫水门汀

叫士敏土

我们把维生素会叫维他命

我们对于全中国各地

对于土豆 玉米

有各种各样的称谓

举个例子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

孔乙己 里面

孔乙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他满口之乎者也

但是穷困潦倒

他明明偷了人家的东西

要面子

不肯承认

那么书中这样描述

孔乙己的论述

他说 你怎么能

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吗

鲁迅的原著中

他的回答引起众人的哄笑

如果我们把概念

窃书和偷书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不同的语词

反映了同样的概念

第四

同一个语词

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 青

这个语词

我们青这个语词

和铜放到一起

组成 青铜 的时候

表达的这个概念

是黄铜的意思

而青砖中的青

指称的是灰色

那么我们在讲青草

这个青又成了绿色

那么青天

在表述青天这个词的时候

青又来指称蓝这个概念

甚至我们戏曲里面

会讲一种角色

青衣

那么青衣的青

又成了黑的概念

那么青衣是什么呐

就是在京剧舞台上

穿着黑衣的女人

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

相同的语词表达了

不同的概念

关于这一点

就形成一个诗坛佳话

你知道汪伦

汪伦非常仰慕李白的诗名

他就写信请李白来作客

他在自己的邀请信中

讲了这样一段话

这样一段话中所表示的

是用同一个词语

表达不同的概念的现象

给李白开了一个玩笑

他说

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这里

明明是十里桃花潭

他明明写的叫

十里桃花

明明是一家姓万的人

开的酒店

汪伦写的是

万家酒店

那么才知道所谓的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

万家者

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

当然了

主人汪伦的盛情款待

李白倒也尽欢而去

临走时送了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给了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种逻辑上的典故

成就了多少文学史上

非常精彩的篇章

那么第三个问题

我想陈述的是关于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刚才在开篇时讲过

说概念有两部分组成

属性和对象

这两部分分别指称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

必须有内涵和外延

这两个基本的特征

也就是说我们在

明确一个概念的时候

就是要来明确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来使用这样的定义

概念的内涵是指

反映在概念中

对象的本质属性

它回答的是是什么

而概念的外延则是

具有概念

所反映的特有属性

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它回答的是有哪些

比如我们刚才讲的概念人

如果我问的问题

是人的内涵

但我们讲的是人是什么

而人的外延

我们世界所存在所有的人

都构成了人的外延

那么我们

用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来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

会很有意思

比如说依然是

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

祥林嫂

祥林嫂里面

祥林嫂不断地

和周围的人去

讲一句话

她说 死掉的一家人

还能见面吗

那么里面有一个语词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一家人

这一家人

问题是哪一家人

是祥林嫂自小长大的娘家

还是初婚时的卫家人

还是二婚改嫁后的阿毛的爹

我们这么一看

我们通过一个语词

来表达这个概念的时候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立体了

那么必须指出的是

概念的外延它是一个类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所谓类是什么

我们在逻辑学中

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

统称为类

而类里面的每一个对象

我们称之为分子

当然了

如果说这个分子太多了

我们还可以

把这种分子组成的类

再分成小类

这种叫子类

我要讲一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讲人

人当然是人类

人是一个具有

相同属性的对象

组成的类

人类

我分里面的小类

那么男人和女人是子类

我们每一个人是分子

而一个类来讲

可以由无数个分子组成

比如细胞

可以由确定数额的分子组成

比如说我们讲

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有两个分子

我们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一个分子

还有一种类它是类

但是不含有任何分子

比如说永动机

比如说我们的神仙 鬼怪

它是一个类

但是没有任何分子

这种类我们称之为空类

那么在讲到内涵和外延

我们来看看很多时候

可能出现了错误

在于把内涵

和外延的关系搞错

甚至是概念的内涵

不确定的情况下

所导致的逻辑错误

比如说我们

在文章写作中出现的

两个非常类似的词

议案和提案

那么在我们的语境之中

代表提案有可能会被

错用为叫代表议案

但是议案这个概念的内涵

它指的是

是我们人大

所专用的术语之一

由人大代表或法定机关

按照法定程序所提出来的

而提案

它一般是

由政协委员提出来的

这两个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

是不能去混用

那么我们再看一个命题

比如说

在一个某招聘会

的公告中写到

这样一个一句话

它说

22 岁以下的应届毕业生

以下我省略

可以享受免费入场

这个概念使用非常不准确

应届毕业生

那么在我国

高中 本科 研究生三类学生中

都有应届毕业生

而公告中并没有说明

是哪一类应届生

也就是说对于

应届毕业生的概念的内涵

并未加以限制

那么这就导致对象上的概念

表述不清晰的问题

在比如说在我们写作中

会通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某市规划设计院对全镇的

社区建设和产业园的布局

进行规划

今后一个时期

将如何如何如何

那么这里面一个核心词叫

今后一个时期

它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

内涵并不确定

我们没有规定一个确切的

时间概念

五年

还是十年

还是当年的年度计划

甚至前后文中

也没有做出说明

那么使用这样

不确定的时间概念

是我们通常

写作中会出现

常见的逻辑问题

那么类似的还有

比如说在一定范围内

我们在一定时间内

这些类似的表述

都是属于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界定不清晰所导致的错误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