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二章 概念 >  2.2.1 概念的种类(上) >  2.2.1 概念的种类(上)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2.1 概念的种类(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2.2概念的种类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2.1 概念的种类(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这节我想给大家来介绍的

是关于概念的分类

我们知道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之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概念

那么我会

根据不同的标准

把概念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那么

逻辑学在考虑到

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的特征的时候

把概念进行分类

而这种分类的方式

是有助于我们

来搞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

思考的时候可以更加

准确地使用概念

那么首先概念在分类的时候

第一类叫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我们客观的世界之中

对象 属性非常多

那么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

那么我们可以把

这些对象进行分类

首先在讲到这么一组关系

我们在客观事物中

会存在着两种联系

一是类和分子的联系

一是群体和个体的联系

我们上一讲讲过

类它是由分子组成的

那么属于这个类里面的

每一个分子

一定会具有这个类的属性

换句话来讲类所具有的属性

分子必须有

但是和它相对性的

群体

事物的群体它同样的

是由许多个体构成的

但是作为群体的个体

它未必并具有

作为群体的属性

因此

群体和类的区别在于

类所具有的属性

个体必须有

而群体所对应的属性

它的个体未必有

那么这两类关系

类和分子

群体和个体

他们所对应属性的

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会讲的

非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

首先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就是我们刚才讲的

以事物的群体

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它的关键信息在于

群体的属性

个体必须有

那么当然了

集合概念的属性

它个体未必有

比如说森林

森林的属性

某一棵树是不具有的

丛书

丛书的属性

某一本书是不具有的

再比如我们讲南沙群岛

群岛的属性

某一座岛屿不具有的

这些都是集合概念

而非集合概念对应的是类

这个属性

也就是说

它不以事物的群体

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它指称是类

比如说我们

跟刚才的那种概念对应的

我们讲

树是一个类

树的属性

每一棵树都有具有

树是一个非集合概念

比如我们说讲书本

书本的属性

每一本书都有

那么这个时候

它是作为一个

非集合概念存在的

在比如说岛屿

只要是岛屿

一定具有岛屿的属性

它依然是类和分子的联系

对应的是非集合概念

那么我们来了解

这组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实际上会帮助我们来

准确地使用概念

比如说

在我们的实际思维中

当然我们刚才这些例子

大家会很容易发现

也很容易来区别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但实际上在我们思维过程之中

在我们写作过程之中

出现概念使用错误的

往往不在这些简单的人概念

而在于很多时候

一个普通的名词

它既可能表达集合概念

它还能表达非集合概念

这样会出现二者的混淆

比如说我做出这样的论述

我说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这句话首先是对的吧

鲁迅的作品是一套大的全集

一天读不完

第二句话

祝福是鲁迅的作品

这句话也是对的

祝福确实是鲁迅的作品

这个命题是真的

但是这两句话

大家看我能推出这样的命题吗

我说

祝福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很显然两个真的前提

我推出一个慌缪的结论

而在这个推理中

之所以错误在于混淆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那么鲁迅的作品

在我刚才所陈述出来的

第一句话的时候

我说鲁迅的作品

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在这一句话中

鲁迅的作品是一个集合概念

但是当我在讲

我说祝福是

鲁迅的作品的时候

它表达了非集合概念

这样就导致了

我们在推理过程之中

一个混淆概念的错误

那么下面我请我们的同学

来看这样子两组的命题

我们可以看到

这组命题里面的

中国人

国有企业

我们的干部

这些语词

指称的是集合体

中国人勤劳勇敢

我们不可能说

每一个中国人都勤劳勇敢

国有企业

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

我不可能说

某一家国有企业

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

我们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

我也不可能去指称

说我们每一个干部

都来自五湖四海

这些概念表达的是集合体

它们是集合概念

那么请同学们看

右面这组例子

他讲的是

我是中国人

国有企业可以破产

我们的干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三个命题之中的

中国人

国有企业

我们的干部

三个语词

和刚才前面的这组语词

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大家注意概念不一样

这组是非集合概念

我是中国人

每一个中国人

所具有的中国人的属性

那么

国有企业可以破产

每一家国有企业

它所具有的属性

我们的干部

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的是每一个干部应该

具有的这样子的属性

它是一个类和分子的关系

指称的是非集合概念

所以真正在我们的思维之中

产生困扰的在于

相同的语词

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

还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

那么我给大家看这样一段话

依然是鲁迅先生的一段论述

鲁迅先生在

论辩的魂灵中

他在讽刺

这个顽固派的诡辩的时候

讲了这样一段话

你说甲生疮

甲是中国人

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

既然中国人生疮了

你是中国人

就是你也生疮了

你既然生疮了

你就和甲一样

而你只说是说甲生疮

不说你自己

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

当然我们会发现

我们统起来看

这个论述里面的中国人

同时表达集合概念

和非集合概念

那么我们出一道题

我请问同学

在今天的课后

比对着这段话

你能不能确定这里面的

每一个中国人

什么时候是集合概念

什么时候是非集合概念

这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

第一种分类的方式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2.2.1 概念的种类(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