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在线视频

下一节: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这节我们要讲的是

因果关系

那么因果关系

它一共有五种方法

来帮助我们在

非常复杂的事件之间

来确定谁是因 谁是果

那么因果关系这个篇章

首先必须要提到一个问题

就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论证的方法

与此同时

如果问我们拿

考试来衡量的话

在各种公务员考试

以及硕士联考的过程之中

因果关系是属于

出题量最为频繁的

一个知识点

那么我们要在这里介绍

求因果的五种方法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

什么叫因果

那么因果分析它是对于

一些现象之所以

产生的原因

背景 功能这些逻辑关系

来进行分解

它探求的是

事物和事物之间

相互制约

相互生成

相互决定的内在联系的

思维操作过程

我们知道

事物的情况极其的

纷繁复杂

同样一个苹果

有人说要带皮吃

有人说皮是有毒的

不能吃

有人告诉我们说

肥肉所含的

胆固醇含量极高

不健康

又有人会讲

说肥肉是世界

排行第八的营养食物

那么事物太复杂了

它能不能

可行不可行

就需要我们独立的思考

因此我们不可能

把一些事物的因果关系

简单的结合

就需要考察到具体的情况

在这里边

要提到的第二件事情

通常我们会讲说

原因先于结果

只是说原因先于结果

它可没有说

放在前面的就是原因

19世纪的时候

英国有一个改革家说

他说每一个勤劳的农夫

都至少拥有两头牛

由此推出那些没有牛的

就是好吃懒做的人

因此 这个改革家

当时给英国政府

提出来的改革方式

就是给每一个没有

牛的农夫两头牛

这样子整个国家

似乎就没有了

那些好吃懒做的人

这个改革家

明显的犯了一个

以先后为因果逻辑错误

在此同时

我还想提到一个问题

我们确定因果

虽然讲它有时间的先后

但是往往即便是

并行的事物之间

它也未必有因果关系

那么我们在这个单元里边

所要进行研究的

就是在事物之间

怎么样来确定

彼此的因果关系

它有五种方法

我们今天先来看第一种

求同法

求同法它讲就是

如果在被研究的那类现象

所出现的几个场合之中

所有的有关情况都不相同

但是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

这样子我们可以

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会说

这个唯一相同的情况

是和我们被研究的那个

现象之间的有因果关系

我们举一个例子

十九世纪的时候

人们还不知道

为什么某些人他们的

甲状腺会肿大

因此人们做调查

就对甲状腺肿大

所盛行的地区

进行调查和分析

发现所有甲状腺

所盛行的地区

人口

气候

风俗当然各不相同

但是会有一个

共同的现象出现

就是土壤和水流里边

缺乏了一个元素碘

居民的食物和饮用水中

也缺乏碘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缺碘是引起

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再比如说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

非常有趣的统计

在过去几百年来

流行于整个世界的

466幅圣母玛利亚的画像中

其中大多数

373幅里边的耶稣

是在左边来

吸吮圣母的乳汁

而这个数字大概占有

统计数据的80%左右

我们知道

艺术是生活的概括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

就会发现

大多数母亲在喂奶的时候

都会把婴儿

抱在自己的左边

为什么

那么心理学家统计

80%的母亲都是

把婴儿抱在自己左边的

那么心理学家就做了

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一些婴儿间断地听

每分钟72次的心跳录音

结果发现

这些婴儿当然各不相同

但是在不听录音时

啼哭时间是60%

而听到这个心跳

录音的时候

就比较安静

那么啼哭的时间

会降到38%

这个实验过程之中

心理学家所运用的

就是求同法

婴儿的情况各不相同

但是有一个

相同的地方就是

听到母亲的心跳声

它可以对婴儿

起到抚慰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

在求同法这种方法运用中

我们有一个图示

我们的被研究现象列为123

而有关情况

ABCDE各有不同

但是我会发现

A出现的时候就有a

那么求同法的特点

我归结成四个字

叫异中求同

就是说

在我们各种不同的情况中

我要寻求的唯一

相同的情况

那么往往

因为事物的相关因素

十分的复杂

就有可能造成表面相同

而实际又不相同的

或者表面不同

而实际又相同的情况

并且

也正是因为求同法

它不可能

去考察每一个场合

或者没有必要

去考察每一个场合

它非常的类似于

我们之前讲的

不完全归纳

因此我么再要做一个断定

求同法它的结论

是或然性的

比如说我们对6位

患有罕见癌症的病人

对他们研究发现

虽然他们生活的地区

各有不同

他们的病史

饮食爱好

个人习惯也不同

有两个人抽烟

有两个人喜欢喝酒

但是他们有一个

相同的现象

他们是同一家

生产除草剂和杀虫剂

工厂的员工

那么我们可以

得出一个结论

那么接触该工厂的化学品

可能是导致他们

患癌症的原因

而我们前面说了

求同法是或然性推理

我就需要去考虑

怎么样才能

提高它的可靠性

那么就需要注意

这么两个问题

第一

就是在我们进行对比的时候

各个场合这个

唯一相同的情况

是不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

各个场合有没有可能

还有其他的共同情况

那么我们在应用

求同法的时候

往往有可能忽视一些

表面不同

而实际可能相同的情况

这个隐蔽的同

有可能恰恰是

我们研究的原因

比如说

我们有同学第一天晚上

看了半个小时的

逻辑与思维的课程

喝了一些浓茶

失眠了

第二天

他又看了半个小时

我们的课程

抽了几根烟

又失眠了

第三天

他还看了半小时的课程

又喝了一些咖啡

又失眠了

我们会发现

所有的情况各不相同

但是有个相同的问题

就是睡觉前我都看这个视频了

但是这个结果很显然

是荒谬的

因为事实上真正

引发兴奋的

可不是看视频

而真正兴奋性的东西

恰恰是浓茶 烟 咖啡

这些真正具有

刺激性的原因

那么第二个需要注意的

就是我们要尽量多的

去增加那些可比较的场合

进行比较的场合越多

那么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

如果比较的场合少了

有可能一个恰恰

不相干的现象

是他们共有的

我们就会产生误解

认为他们之间是

具有因果关系的

我们人类很多

所谓迷行的认知

把自己的生死福祸

归于无所不在 无所不能

而又无所不为的神灵

我们把疾病

归罪于符咒的作用

我们把灾祸归罪于报应

我们把死亡归罪于

敌对者的魔力

把生看作灵魂的复归

这些现象所阐释出来的

迷信的说法

恰恰是利用

少数场合的偶然相同

把一些或者一个

不相干的现象和我们的

被研究现象联系起来

那么这种求同法

我们放大看

它和我们的论证同样有效

有人认为

说新加坡的成功是和

儒家的文化有极大的关系的

甚至我们国内有不少文章

对这个问题加以论证

新青年 权衡曾经

刊载了一篇文章说

说新加坡

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

威权主义国家

甚至在一些境外的媒体

比如说海峡通讯中

认为李光耀和

儒家思想渊源颇深

刊载一篇文章叫

李光耀与儒家思想

它认为李光耀

以儒学核心的

价值观为治国理念

在天然资源十分

缺乏的南洋小国

推进了新加坡的经济腾飞

来创造现代化的

建设的奇迹

使得新加坡在

上世纪的80年代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那么对比各种情况

它会认为儒家文化

是造成经济腾飞的原因

但是这个考察的量可不大

我们把考察的体量

类似于不完全归纳

我们也要求考察的多样性

考察的范围大

我们考察另外一些

具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

越南 朝鲜

这两个国家经济落后

这就反驳了我们刚才

所陈述的那个命题

儒家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做

求同法的归纳的时候

考察的量要越多越好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