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在线视频

下一节: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和完全归纳相对应的

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因为完全归纳推理

它的使用是有限定性的

什么样限定性

就是研究的对象的数目

是有范围的

这时候它的适用范围

就受到了限制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

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数量极大

或者数量无限

我不可能 当然也没有必要

使用这样子完全归纳的方法

这时候就会使用到

不完全归纳的论证

那么这种方式

就是我通过一类对象

它里边的部分对象

所具有或者不具有的属性

来得出结论

比如我们会讲

说瑞雪兆丰年

这个结论是我们归纳来的

我不可能归纳每一年

因为今后的日子

我无法去归纳

再比如说我们古城西安

有这样一句论述说

自古长安东风不下雨

刮东风的时候

是不可能下雨的

这个可不是演绎来的

它是根据很多次的

东风的观察

得出来的这样的结论

甚至包括我们人类

我们对于地震前兆的很多认识

都是不完全归纳得出来的

那么因为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

即便真实

而结论也未必为真

而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本身

又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单凭观察

来得到结论

它的结论一定是或然性的

我们人类有很多

现在自以为真的现象

乌鸦都是黑色的

天鹅都是白色的

血都是红的

鸟都会飞

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鱼是用鳃呼吸的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们认为

我们归纳到的结论是真的

但是

在日本发现了白色的乌鸦

在澳洲发现了黑色的天鹅

我们又发现

虾和蟹它们的血液

是蓝色的

而我们又发现

甚至海边岩缝里的小环虫

它们的血是绿色的

鸵鸟不会飞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

可它又是卵生的

那么在南美洲还有

很多用肺来呼吸的鱼

事实上

我们不可能用完全归纳

去观测所有的事物

但是很多的不完全归纳

都是因为遇到了相反的事例

被证明它是错误的

华罗庚讲了一个

非常经典的现象

来证明不完全归纳

推理的或然性

他说我有一个大的袋子

我往外掏东西

我掏出来的第一件东西

它是红色的玻璃球

再掏

红玻璃球

我一直掏

可能连着掏了五个

都是红色的玻璃球

我们这时候

会不会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袋子里的所有东西

都是红色的玻璃球

然后我继续

拿出第六件东西

它是个白色的玻璃球

这时候我们的推理

结论又变了

袋子里面有可能

都是玻璃球

我再掏

拿出来一个木球

就会发现我前面的

这个归纳又错了

我的推理又变了

这个袋子里的全部是球

也就是说

当我没有把袋子里的

所有东西掏出来的时候

这个结论是随时

可能发生变化的

那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

怎么样才能提高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

那么当然需要

几个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不可少的

我被考察的事物对象的数量

一定是尽量的多

范围尽量的大

只有当范围大

而又数量多的时候

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才能越高

否则可能犯一个错误

叫轻率概括

或者叫以偏概全

穆勒曾经讲过一句话

他说中部非洲18万的黑人

在没有遇到白人以前

他们会认为

所有的人都是黑皮肤的

因为我在归纳的时候

只看到了一个小的范围

只看到中部非洲的人

这个范围是受限的

再比如说

曾经在中世纪

一个英国的旅行家

他在法国旅行的时候

遇到了两个红头发的法国人

于是他在日记上记录

所有的法国人都是红头发的

当然这不是事实

因为它所考察的量

又是不够的

再比如说

我们今天非常尊重

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那么就考察大学生

对于戏曲的爱好

我通过对大学生

他们对戏曲爱好的情况

做出归纳

得出一个问题

说今天的青年人

对传统文化没兴趣

这个推理大家注意

它可是错误的

第一 大学生

他可不能代表年轻人

而戏曲

它可不能和传统文化的

概念外延全同

换句话来讲

传统文化它不单单是戏曲

在文学的典故中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说曾经苏东坡

去看望王安石

刚好这一天王安石出去了

苏东坡在王安石的案头上

看到了一首咏菊诗

这首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说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那么苏东坡认为

西风在当时就应是秋风

黄花那就是菊花

菊花最能耐寒 耐久

怎么可能被秋风吹落呢

于是抬笔诗兴大发

有两句诗跟了下来

说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特别生气

说你为什么要给我

加这么两句不对的诗

为了用事实来教训苏东坡

王安石把苏东坡贬到黄州

做团练副使

那么苏东坡在黄州

住了一段时间

到了来年的九月重阳

发现菊花纷纷落瓣

满地铺金

这时想起当年给王安石

续诗的这件事情

原来是自己错了

苏东坡犯的就是一个

以偏概全的错误

他平时看到的菊花都只会枯萎

不会落瓣

他就得出来了一个

归纳的结论

天下的菊花都是

不会被秋风吹落的

这个结论当然是错的

因为量不够

而且范围不够大

第二我们需要注意的

在不完全归纳的时候

我们重点要看的

有没有反面事例

虽然反面事例哪怕只有一个

它就可能去推翻我们的结论

因此我们在很多

可能出现相反情况的场合

就要注意

这个反例是不是真的

有没有出现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

考虑另外一个事情

就是我们被考察的对象

和我们被研究的这种

关系存在之间

有没有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确定的越多

这个结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比如说我们今天很多

房地产大鳄他们说

说中国的房价不高啊

我周围的人可是人人都买得起

我根据我周围

每一个人都买得起房

我来推

说中国的房价不高

但是这个因果关系

它是质疑的

因为我们今天

有一个社交圈

叫同质社交圈

这个房地产大佬周围的人

他可没有穷人

很少有中产阶层

它不带有代表性的

再比如说

我们今天会判定

今天的中国的年轻人

越来越懒了

为什么

他们去起床越来越晚了

是不是睡得也越来越晚了

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他们起来的晚是因为睡得晚

是因为压力更大

工作更辛苦

而不是越来越懒的问题

我们忽视因果关系

来考察这样子的现象

得出来的不完全归纳

这个结论可未必为真

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总结

不完全归纳推理

它突破了

完全归纳推理的局限性

虽然结论具有或然性

但是仍然在我们的

科学研究 写作

思维的实际工作之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