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在线视频

下一节: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在讲到

求因果五法的时候

分别是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以及共变法

除此之外

还剩下了一个

叫剩余法

剩余法它非常类似于

我们平时在考试中

会讲的叫排除法

排除所有不可能的现象

留下来的就是因果关系

那么剩余法从内容来讲

也就是说如果

已知某一个复合现象

和另一复合现象之间

是有因果关系的

注意是复合现象

而在这个时候

前面的一个现象中有一部分

和后一个现象中的一部分

是具有因果关系的

那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说前面这一部分的剩余部分

和后一个现象的剩余部分

它是有因果联系的

比如说在化学里面镭

镭的发现就是剩余法的使用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

为弄清一批沥青铀矿样品中

是不是含有值得加以提炼的铀

他们就对于

其中含铀量来进行测定

但发现

有几块样品

他们的放射性

甚至比纯铀的放射性还要大

这就说明

在这些沥青铀矿石中

一定含有别的放射性元素

而且

这些未知的放射性元素

只能是非常小量的

因为用普通化学分析方法

可没有把它们检测出来

也就是说

它们一定是导致

很强放射性的原因

那么居里夫人

就在非常原始的条件下

以极大的毅力

从几吨沥青铀矿石中

寻找这些微量的新元素

终于在1898年7月份

从这些分离出

极少量的黑色粉末中

那么发现这些

黑色粉末的放射性

比同等数量的铀

要强了400倍

那么它们叫镭

而镭成为一种新的元素

那么在这个剩余法的表示

我们用一个图表展示如下

可以看到第一个复合情况

它是A B C D的复合而成的

而被研究的复合现象

a b c d一些列现象

相互复合

但我们断定

B和b之间

C与c之间

D与d之间都有有因果关系

那我就可以确定

剩下的A与a之间

它是有因果关系的

我依然用一句话

来概括

那么剩余法的特点就叫

余中求因

就是已知两个复合现象之间

是有因果关系的

那我们把其中已经

确定了因果关系的部分除去

然后从剩余的结果中

分析原因

当然

老问题出来了

因为剩余法不能保证将

所有的因果关系都研究穷尽

可能还有一些因素

是我们没有发现的

因此这种所谓的剩余法

它是或然性推理

那么依然

或然性推理我们要考虑

怎么样去提高它的可靠性

依然是两个办法

首先

第一我必须去确知

被研究的复合现象中的

一部分现象

比如说b c d

它是由复合现象中的

某些情况

那些B C D来引起的

而且剩下的a一定

和这些情况B C D之间

是没有关系的

否则

结论不可靠

第二需要注意的

复合现象的剩余部分

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A

它可不一定

是一个单一的情况

还有可能它也是

一个复合情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必须进行研究

来探求剩余部分的全部原因

我们依然来讲一个

怎么样用剩余法来

进行思维的故事

2006年

在上饶市的森林公安局

情报部门的

这些研判人员获悉

他们近期经过

江西省德兴市

白沙关木材检查站

在运输木材的车辆之中

在翻阅

查看检查站的一些登记表

发现一个现象

那么就是

通过这个检查站的

运输木材的车辆

都属于浙江省的较多

但使用安徽省

木材运输证件的证件

明显比往年要多很多

发生变化了

这时候会考虑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

运送木材的车辆

那么他们

有没有可能是违规运输的

第二

怎么才能不放过可疑的车辆

这个时候

木材运输车辆大多数是

从外地进入到

江西德兴婺源县

那么江西的德兴

婺源

这是木材检查站

是必经之地的

这时候就对德兴市

以及婺源县检查站的

登记表来进行分析

那么在当年6月

德兴市的这个登记表中反映

那么使用

外省木材运输证的车

只有216辆车

而婺源的木材检查站

登记表中反映

外省的木材运输证

有25 辆

相差了近两百车

在这个基础之上

根据剩余法

我们得出剩下的这191辆车

必然是有问题的

那么很快久引起了当时的

森林公安局领导的重视

很快组成调查组

结果很快地破获了

涉及安徽 江西 浙江

一系列省份买卖林业证件

破坏森林资源的系列案件

因此

我们一直在讲

所谓的逻辑方法

不针对逻辑

我们把这些逻辑思维的能力

思辨的能力

论证的能力

放在我们生活之中

处处适用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