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在线视频

下一节: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在整个关于逻辑思维

和写作的篇章之中

谈到很多的规则

比如说我们在下定义的时候

要讲到下定义到遵守的规则

我们在三段论的时候

讲三段论要遵守的规则

那么除了规则之外呢

还有一件事情

叫规律

规则它所支撑的

是不同的思维范式

而规律是我们无论如何

在时时刻刻都要求去遵守的

那么对于逻辑基本规律

我们在这呢讲三个最基本的

它需要我们无时无刻的

都需要去按着它们的的要求

来行动来思考来写作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下

同一律

什么叫同一律

同一律呢它要求

我们人

在同一个思维的过程之中

什么叫同一个思维的过程之中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

关于同一个思维的对象

比如说

无论概念命题或者是推理

要保持确定和同一

那么按照这个内容

我们就把

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归结为两点

分别支撑的是

概念和命题

第一个呢针对概念

我们要求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

概念必须保持同一

所以概念的同一

它是说啊

那么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必须保持概念的内容

也就是概念的内涵

是不能发生变化的

原来在某种意义上使用某个概念

那么在接下来的

写作和思维的过程之中

就应该按照这个意思

继续使用同一个概念

我们不能随便的去更换

一个概念的内涵

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

放进来加以混淆

为了避免我们在在思维和论证中

发生混乱

我们就要求

预先确定我们所运用的概念

这是我们在概念这一章之中

讲到的问题

那么不仅在社会问题的

论争中要这么做

而且在各门科学研究中也要如此

比如说

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范畴学术的术语

都要预先明确

它的含义和适用的范围

以后呢在这个意义上加以使用

比如说这样一句话

某单位的质检报告中所出现的

这批不合格的产品有近200多件

我们来看那这句话

同时肯定了两个不相容的命题

近200件它是少于200件

200多件它是多于200件

而题干之中这批不合格品

有近两百多件

它就是一个含混不清地语词

有家单位呢

在有关端正机关作风的

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说啊

基层单位反映的意见

主管部门必须在2天之内答复

若3天之内未答复

则视为同意

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之后呢

它很奇怪

一方面要求2天之内必须答复

一方面又在讲3天之内未答复

那就是同意

自相矛盾

那么我们到底要求是几天

所以我们修改出来的文书

呈现出来的应该是这样子的

两天之内必须答复

否则视为同意

同样的我们要求呢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命题必须同一

所谓命题的同一呢

它要求我们在

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

或者我们在论证某一问题时候

我们所适用的命题

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我不能用另外的命题来代替它

这就要求在思考问题

在议论问题的时候

要有确定的对象

要始终围绕中心

以保持思维和论证的同一性

比如

我们的媒体在调查

全国不同时期的性别比的时候呢

得出一个结论

想要男孩子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我调查的是性别比

结论是对性别的追求

很显然

性别比和对性别比的追求

这是两个命题两个概念

因此

这个推证我们会认为

它是无效的

那么有了规则

我们同样考虑的

违反规则会出什么问题

也就是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会产生的逻辑错误

那么在运用概念命题

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

如果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那么就会出现大量的逻辑错误

这些比较常见的

比如说

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我们来看这样的错误

比如说第一类呢

针对概念会犯两个错误

分别是混淆概念与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它的错在于呢

我无意识的去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那么本来不同的概念

我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

所犯的错误

当然了

这种逻辑错误主要是由于思想模糊

认识不清或者缺乏逻辑素养

不善于准确的使用概念

来表达思想而造成的

那么混淆概念的错误

通常在词义相近或者呢

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发生

我们在一个单位的报告中

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们放到屏幕上

请大家读一下

那么这篇公文

它的标题要求

一定是和文章的内容保持同一

这段话的小标题大家可以看到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

实现企业和谐发展

但是我们通篇看到的内容

他并没有提到

借鉴了什么样的国际理念

而只提到

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

总大于分

它属于漏题

再比如说

我们在一家政府的

信息公开报道中

看到这样一段话

说全市召开政府信息公开

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

78次

举办各类培训班

52次

接受培训人员

1578人次

这里的概念模糊出现在哪里呢

比如说全市

全市这个概念不清楚

也就是说我们不太清楚

它是市政府一级的层面

还是全市里边包含有市政府

区县区政府和乡镇政府三个层级

来进行的

那么作为一级市政府的信息公开

应该公开的

本级政府层面一年的信息公开情况

这个数字很显然

把全市三级政府层面

信息公开会议和培训都放在一起说

可能是为了显示政绩

但是犯了一个混淆概念的错误

如果说混淆概念是

因为我们无意识的去违反

同一律而发生的逻辑错误

那么

偷换概念它可就是是故意违反的

那么很多时候

我们会故意的把一些不同的概念

当成同一概念来加以运用

偷换概念在辩论中

它可是

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段之一

它的目的正是在于颠倒黑白

混淆是非

让人上当受骗

我们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

司马光夫人跟司马光讲

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不想陪她去

家中这么多灯

何必去看

这里面呢出现了

第一次的偷换概念

大街小巷的花灯

和家里边的灯

它可不是一个概念

司马光夫人又说

那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

家中这么多人

何必出去看

又进行了一次偷换概念

夫人要看的可是游人

而司马光讲的是家人

这就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那么针对命题

还会犯两个错误

分别是转移论题与偷换论题

按同一律的要求

我们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保持概念的同一

而且要保持论题的同一性

不能随便的去改变论题

否则话呢也会犯逻辑错误

那么转移论题它是

无意识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那么议论

离开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人喜欢随便发表议论

但是因为缺乏逻辑训练

所以在发表议论的时候

在谈论问题的时候

往往东拉西扯

使人不知所云

黄广林先生讲过一个单口相声

说一个父亲外出

跟孩子讲

如果有人来问我

你就说

外出未归

请进喝茶

然后把这两句话写在纸条上

放在孩子袖子里

说如果忘了就看看

第一天家里没人

第二天家里没人

第三天

这个孩子看没有人来问

就把纸条烧了

第四天来人了

说你爸爸呢

孩子看看袖口说没了

什么时候没的

昨天烧了

这个孩子他可不是故意的

但是他转移了论题

别人问的是爸爸呢

他回答是纸条不见了

这就是转移论题的错误

那么和转移论题不同的偷换论题

它可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故意把论题进行更换

换为其他的论题

这种有意违反同一律

它也是一种诡辩方法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时候

当时的校长林文庆

经常克扣办学经费

在一次校务会议上

林文庆要求又要克扣一批经费

这时候啊教授治校的好处来了

教授们纷纷反对

林文庆说

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

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

只有有钱人才能有发言权

鲁迅站起来

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元拍在桌子上

我有钱我有发言权

在这里边

鲁迅有意违反同一律

我有钱这个命题

它可代表的不是同一个命题的

思维形式

那么我们讲了今天的内容

同一律它是逻辑学一条最基本的规律

也是我们在正确思维的过程之中

要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

它是我们保持思维的确定性的前提

那么遵守同一律

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认识事物

离不开概念命题推理

而概念命题推理

它构成我们人类

基本知识体系

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系统

如果我们

没有办法去保持思想的确定性

不能准确地在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命题

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去认识事物

当然还要讲的

遵守同一律它还帮助我们正确地

交流思想

在日常的交际

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

我们只有要求概念和命题的同一

才能准确的完成信息的传递

有效的进行思想的交流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