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在线视频

下一节: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在求因果的几种方法之中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方法

叫共变法

共变法重在变

而共

要求是一起

我们想他是不是要求要

一起发生变化的方法

那么共变法的内容

就是在讲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

所发生变化的几个场合中

所有的有关情况都不变

但是有一个情况

一定会相应地变化

那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这个相应变化的情况

和被研究现象之间它有因果关系

比如说

在其它情况都不变的条件下

气温上升了

我们会看到

温度计里的水银柱

也就上升了

温度下降

那么温度计里的水银柱

也就下降了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

一个简单的结论

温度的升降

是温度计里的水银柱

升降的原因

再比如说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证明

得到过这样的一个论证

母亲的心跳声对婴儿

有某种抚慰的作用

那么心理学家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

采用了共变法

选取了四组婴儿

当然四组婴儿要求

年龄 体质非常的类似

它可不可能完全相同

那么每组婴儿人数相同

把四组婴儿分别放在了

声音环境不同的房间里边

第一个房间保持寂静

第二个房间来放催眠曲

第三个房间模拟心跳

第四个房间放的声音是

真实的心跳的录音

用这个方法

来试验哪一个房间的婴儿

最先入睡

结果发现第四个房间的婴儿

只用了其他房间中

婴儿入睡时间的一半

就进入了梦乡

然后依次是第三个房间

模拟心跳的

第二个有催眠曲的

第一个非常安静的房间

按照这样的顺序先后入睡

那么这个实验

不仅仅能够证明心跳是一种

有强镇静作用的外界刺激

而且表明模拟的心跳声的效果

它是不如真的心跳声的效果的

我们把共变法的图示

可以表示成这个样子

被研究现象

a1 a2 a3

分别变化着出现

那么和我们被研究现象

相对比的话

所有的现象都相同

但是A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说A和a之间

有因果关系

那么共变法

它是以因果联系的量

的确定性作为客观依据的

在特定的条件

原因的一定量的作用

只能引起完全确定的结果

那么当原因的作用扩大

或缩小的时候

会出现结果效应

相应的扩大或者是缩小

那么因和果在量上是共变的

那么我们依然想借助共变法

来解释一个社会现象

我们可以发现在今天

孝道

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自身发展

演化规律的文化现象

我们来试着共变法来分析它

比如说

我们可以用先秦

在先秦社会所存在的

大量例证可以证明

孝道和家庭组织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

第一那么家庭的类型

它会决定孝道的范围和对象

孝道只存在于父系家庭

而非母系家庭

第二我们会看到

在对比的时候

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会影响孝道的强度

共变法

换句话来讲

当家庭在社会中

所占据主导地位

功能越复杂的时候

那么孝道相对会大

破坏孝道的行为

就会引起强烈反应

而和它相反的

那么在家庭

在社会中不占据

主导地位的时候

孝道弱小

这个时候破坏孝道的行为

不会引起太大的强烈反应

第三

那么家庭规模和结构

它会影响孝道的强度

共变法又出现

家庭规模越大

结构越复杂

孝道就越受到重视

强度就越高

那么相反的 求异法

家庭规模越小

结构越简单

孝道就会越容易受到轻视

强度就越低

那么我们用这样子的

因果关系的方法

开进行比对 论证

会发现家庭和孝道

它存在着共变关系

当家庭发生变化

当家庭的结构发生变化之后

那么孝道的强度

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那么我们由此可见

孝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产物

孝目的在于维系

父系家庭的稳固和利益

而不是我们某些思想家

道德家心灵的产物

那么正因为我们做了

这样因果关系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

解决现实社会中

孝道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于我们怎么样从社会组织入手

而不能简单地去依赖

单纯的舆论宣传

或者声音的说服教育

共变法的特点在于

同中求变

也就是说

在其它所有情况都不变的条件下

我要找的是唯一一个

和被研究现象发生相应变化的情况

那么如果说有很多情况都在变

那我就没有办法

去确定哪一个情况是和

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

当然我们知道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之下

在我们的自然条件的状况下

做到纯化环境

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因此在我们科学实验中

大多会使用人工控制的条件

来测量共变法

所以这样子它的结论的

可靠性程度也就越高

但是最终的原因

在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之前

它还是一个或然性的结论

或然性 我们继续考虑

怎么样来提高可靠性

我要运用共变法的时候

提高可靠性就必须

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

和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现象

是不是唯一的

否则

结论不可靠

比如说

我们在研究温度的变化

和气体体积变化的关系时

要有一个前提

压力不变

因为如果温度在变

压力也在变

这个结果当然会出差错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

那么两个现象

之间的共变关系

是有限度的共变

超过限度

就会失去原来的共变关系

我们都知道农作物

那么种植的越密

在一定限度内

它可以增产

但超过这个限度

可能效果就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讲的度

在共变法之中同样适用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