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二章 概念 >  2.5.1 下定义的方法 >  2.5.1 下定义的方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5.1 下定义的方法在线视频

下一节: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5.1 下定义的方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这一节我们想给同学们来介绍

关于下定义这个逻辑方法

以及下定义的规则

为什么会讲下定义

因为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之中

定义是巩固我们

认识成果的重要方式

也可以帮助我们

检查自己对所用的概念

使用的是否准确

有关定义呢我们先来看看

定义和定义的结构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两个关键词

首先 内涵

也就是说定义所解决的

是关于概念内涵的问题

其次下定义它是一种方法

那么我们看一下什么样的定义

非常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什么叫商品

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再比如说我们在这里

有一个关于《墨经》的定义

《墨经》是中国战国时期

后期墨家的著作

指今天本的《墨子》中的

《经上》《经下》

《经说上》《经说下》

《大取》《小取》等6篇

那么《墨经》也叫《墨辩》

主要是讨论认识论

逻辑和自然学科的问题

那么这两个句子是两个定义

两个完整的定义

虽然各有长短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这两个定义里边

具有一个相同的结构

什么 是 什么

一个完整的定义

一定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什么 是 什么

分别指称的是被定义项

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首先 被定义项

被定义项就是我们在讲的

这个内涵有待明确的概念

就是被下定义的概念

比如说我们刚才

第一个定义里边的商品

第二句话中的《墨经》

那么被定义项既可以说是

关于事物本身的概念

它也可以是反映事物

性质和关系的概念

而定义项它则是用来

明确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

比如说第一句话里面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和第二个《墨经》后面的一段话

它都指称的是一个定义项

而定义项既可以是

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的词语

或者是符号

当然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语句

所谓的定义联项

它是联结被定义项

和定义项之间关系的语词

而我们的语言习惯

在一般情况下

我们通常在左边

使用的是被定义项

而右边是定义项

当然这个只是一个方式

只是一种形式

但有的时候为了突出

被定义项的特点

把被定义项放在后边

那么什么什么的概念 就是

当然了所谓的定义联项

我们最常见就是

是 就是

可以表达这样的语词太多了

定义的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说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

每个理论必然要用

自己的学科的语言体系来描述它

它要有自己的理论概念

那么通过这种理论概念的定义

来揭示这种理论

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

从而去确定理论的研究范围

奠定理论研究的基础

再比如说

在我们的日常认识活动中

人不可能认识所有的对象

而往往是通过

定义所描述的概念

来明确它所指称的对象

再比如说

在我们思维的过程之中

定义非常重要的功能

在于它巩固我们

认识成果的重要方式

有助于我们学习知识

来检验自己的概念

使用的是否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来考量一下

定义的种类和下定义的方法

刚才讲了

定义既然是对以往认识成果的总结

又是对新知识行为的规范

这样定义通常分了两个大的类

一种叫真实定义

一种叫语词定义

这两种

我们重点会放在真实定义上

真实定义直接揭示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

也就是概念的内涵

而语词定义

它则是通过揭示

表达概念语词的含义

来间接明确概念内涵的

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

定义只能解释

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一个定义很难

甚至我们可以说不可能去

解释全部而又丰富的内涵和内容

因此我们有这样一句话说

定义总是不全面的

也就是因为这样子的原因

我们在很多理论研究的过程之中

同一个概念会有不同流派的解释

因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

来判定我们所需要

下定义的那个角度

好了我们先来看看真实定义

真实定义我们也把它叫做本质定义

它是明确概念所反映对象

特有属性的定义

这种定义的方法

我们有种俗称叫

属加种差的方法

也就是说定义项会由被定义项的

邻近属概念和种差构成

我们在这用这样个公式

叫被定义项

等于种差

加邻近属概念

这种方法的步骤是这样子的

首先第一步我们先要找到

和被定义项邻近的属概念

那么我们能够想到

邻近属概念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今天给一个概念下定义

比如说我们要讲的这个概念叫法律

那么法律的邻近属概念

属概念很多

而邻近属概念我们通常意义上

把它上视为规范

我在确定法律的邻近属概念是

规范之后

那么第二步

我们来看看种差

种差我想对大多数同学来讲

它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

也就是说它可以

把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

和它包含在同一属中

其他种概念的区别

就是种差

我的这个解释可能会比较的晦涩

因此我要用一个定义来解释

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种差

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这个定义叫法律

它的邻近属概念是规范

我们能够想到

在规范这个属概念下

有很多的规范

而法律只是其中的一个规范

那么法律这种种概念的规范

它和其他规范的区别

就叫种差

那么我们想一想

法律和其他规范的区别在哪里

比如说由国家强制颁发的

或者由国家认可的

那么我们在确定完种差之后

来看一下第三步

我们需要做的这个就很简单了

用种差限制邻近属概念

来构成定义项

最后我再寻找一个

完整的定义联项

把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

构成一个完整的定义

就像我们刚才所陈述的

法律这个定义的时候

它的邻近属概念是规范

那么它的种差在于

由统治阶级制定或认可的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又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那么它的定义项

我们可以这样来陈述

由统治阶级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最后一步刚才讲过

我用这个种差限制邻近属概念

构成定义项

再确定一个定义联项

构成完整定义

法律是什么什么样的规范

那么这样子

关于这种定义的方式

就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要讲的

属加种差的方法

那么这个定义的

属加种差的方法

讲到这之后

我们需要来考虑几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是邻近属概念

因为所谓的邻近属概念

在于我们下定义的时候

在确定属概念之后

能够把它和其他的概念来区别

而这点之中我们还有一个问题

之所以叫邻近属概念

它有一个必要条件

在于这个被定义项

它必须有相应的属概念

但是 不是所有的概念

它都有属概念

比如说

我们刚才前面意义上

讲到的哲学范畴

哲学范畴中这些类似于

物质意识的概念

它大而无所不包

它没有属概念

所以像这种哲学范畴的定义

它是不能够使用属加种差的方法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

选择什么样的邻近属概念

一个概念它的邻近属概念

或者讲它的属概念本身

都是往往具有多层次的

那么我们用属加种差的方法

来下定义时候

第一步就是要找到邻近属概念

但是邻近属概念是相对的

那么我选择哪一个概念

作为邻近属概念

这时候就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下定义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在这一章中的第一讲

讲过这个概念

我们知道人的邻近属概念会很多

比如说我们人是灵长类动物

我们是哺乳动物

我们是脊椎动物

但是我们在给人这个概念

下定义的时候

没有选择这些动物的种类

我们选择的的是

动物这个属概念

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给人这个概念

下定义的目的是为了

把人和其它动物区分起来

因此我们在命名人的时候会说

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虽然这个定义它还不够完善

但是至少从这点中

我们要确定一个问题

我们下定义的目的

要去决定我们对于

邻近属概念的选择

第三个问题

就是之前讲过的

是不是所有的概念

都有邻近属概念

那么这个问题它的起因

不在于我们今天的写作本身

而可以追溯到哲学和美学

这个源头再往前

我们可以回溯到

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在他的早期作品叫逻辑哲学论中

那么维特根斯坦认为

世上的事物有两种

一种是可说的

一种是不可说的

比如说他认为关于

人生 理想

这类不实在的事物

即便我们巧舌如簧

很难说得清楚它是什么

下定义除了考虑到这些

属概念和种差之外

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就是我们下定义的规则

我们下定义通常是根据

本质属性来决定它的种差的

但是本质属性的认知

我们前面讲过

会根据我们对于一些事物的

认知的深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定义它不是僵化的

它会根据我们时代的发展来进行调整

我举一个例子

在我们国家当时刑法的

二百三十七条有条这样的规定

说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强制猥亵妇女

或者去侮辱妇女的

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者是拘役等等

那么在这个定义出现之后

我们今天的这种价值观

我们不做评述

但是我要大家注意的

在这个定义里面

所采用的一个概念是妇女

它的定义所指称的对象是妇女

但我们知道

这个似乎在我们今天讲的平权观

这个概念中似乎不那么恰当了

因此在后来的第九次的

修正案的草案第十二条

对于这个定义做了这样一个修改

把妇女改成他人

这样的一次修改

它就意味着男性也将

被认为受侮辱的和受损害的对象

那么这样子

从我们的这种观念上来讲

至少是进步的

那么在下定义的过程之中

除了属加种差这样的知识定义之外

还有一种定义的方式叫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实际上它不在于

我们逻辑本身所研究的对象

因为这种定义的方式

它只是明确语词确切含义的

也就是说不需要去揭示

概念的内涵

而当然我们如果再去分类的话

那么语词定义也可以分为两类

比如说说明性的语词定义

和规定性的语词定义

那么说明性的语词定义

它是对某个语词已有的

或者已经得到社会承认的

意义做出解释或者是说明

我们今天翻开我们手中的大词典

我们的词典对于很多概念的解释

都使用了说明性的语词定义

比如说我们在解释乌托邦

乌托邦是什么

是古希腊语

乌是没有

托邦是地方

乌托邦是没有的地方

而在这个定义之中

不需要去解释它真正的内涵

到底是什么

它的渊源它的历史

再比如说偏方

偏方在字典里面解释说

就是民间流传的药方

但是很显然字面意思

我不需要对它的内涵

做出太多的界定

因此在这两个定义里面

只是对于被定义项

作出简单明了的说明

不去解释内涵

那么比较有意思的

是和说明性的语词定义

相对应的有一种定义

叫规定性的语词定义

这种定义的方式

是我们通过约定

对某个原有的语词

或者新出现的语词所赋予的

特定意义的定义

比如说三资企业

我们在给予三资企业定义的时候

规定这三资企业

指的是我国境内

依法成立的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和外资独立的企业

我们在解释一个概念

两学一做的时候

我定义学党章党规

学系列讲话

做合格党员

那么这种规定性的语词定义里边

只是对于它的概念

做出明确的规定

也只是从语词到语词

同样不需要去解释内涵

而在这里边还要提到一个问题

规定性的语词定义

它所定义的语词在一个时期

可以看做是一种约定

但是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后

它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今天新的通用语

变成一个普通的词汇

比如说在十几年前所通行的

粉丝 帅呆了 大腕儿

这样的语词在我们今天来讲

它不算是什么新鲜的词了

是经过我们的这种社会发展

成为一个固有的词汇

因此说明的语词定义

因为它否符合我们语词的

既有意义而有真假之分

而规定性的语词定义

它只有规定是否合理的问题

而没有真假之分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2.5.1 下定义的方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