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六章 论证 >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在线视频

下一节: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要讲的

是对于论证有效性的分析

所谓论证基本的要求

是要求证明要具有说服力

而遵守论证的规则

是保证证明

具有说服力的基础

因为我们讲到论证本身

它是由于论题 论据

论证方式和隐含的要素

四部分构成的

而对于我们来检视的

是一个显性的要素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

论证有效性的分析

只是检视于论题

论据和论证方式

它们的规则是这样子的

第一个我们会正对论题

我们要求论题本身

应该清楚明确

不能含混其词或者具有歧义

为什么

论题是证明的对象

我证明的目的

在于我确立论题的真实性

因此明确清楚的论题

是证明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在论题清楚明确的时候

才能保证我们的论证有的放矢

达到证明的效果

如果论题本身不明确

可能导致证明者自身的证明

会失去中心

从而漫无边际

对于听众来讲会产生歧义

思想混乱

根本没有办法达到论证的效果

而且我们在争论的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违反证明的这一条规则

会犯一个错误

叫论题不清

我们看一个这样的推理

所有的鸟是有羽毛的

拔光了羽毛的鸟是鸟

所以拔光了羽毛的鸟

是有羽毛的

这个三段论

如果我们放在论证中

它的错误在于

结论之所以产生

在于前提中所使用了

共同的概念

是有两个概念的

是有歧义的

第一个前提中的鸟 是有羽毛的

而在小前提中它指的却是

被拔光了羽毛的鸟

那么这样子就偷换了一个论题

我们为了使论题确切明白

那么证明者

在对论题进行表述的时候

我们要求尽量使用一些

意义明确的语词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概念

之前说过

一定要做出明确的界定

而对论题来讲

它还要求保持同一

不能偷换或者是转移论题

那么证明的这个规则

要求我们在证明的过程之中

论题只有一个

而且整个论证的过程之中

是围绕着这个论题来进行的

不能改变

违反证明的这个规则会导致一个错误

叫偷换论题或者转移论题

比如说我们看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之中要求论证的是

欧洲国家不都在地中海周围

可是我们看到题干证明是什么

题干实际论证的是

地中海周围不都是欧洲国家

那么偷换了论题

而对于论据来讲

我们对于论据的要求是

论据应该是真的

换句话来讲

论据应该是被确认为真的命题

论据是来干什么的

论据是用来证明

论题为真的命题

论题的真实性从哪里来

自然是要从论据的真实性

推出来的

如果论据本身的真实性

都没有确定

甚至是假的

那么论题的真实性基础

自然是没有的

所以论题就没有办法得到

有效论证

因此在论证中

如果我们把虚假的命题作为论据

会导致一个错误

叫虚假理由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因为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转的

亚氏这个论证中

他的论据日月星辰

都是围绕地球转的

这个论据是假的

所以得出荒谬的结论

这个论证就犯了

虚假理由的错误

而在论证的过程中

也不能以各种捕风捉影

道听途说的材料

或者是假说

来将那些真假没定的命题

作为论据

否则会犯一个错误

叫预期理由

另外我们要求论据的真实性

不应该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

那么在论证的过程中

论题的真实性

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推出来的

如果论据自身的真实性

还要靠论题来证明

那么会导致论题本身

都没有得到论证

这个错误叫循环论证

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

他是这样来揭露

反对派的诡辩的

我们看用论题来论证论据

十七世纪经院哲学家

托马斯阿奎那

他在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这个命题我们看

他是这样子来证明的

通过上帝的存在

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当然这个错误叫循环论证

那么我们在规则在解释

我们的论证是不是合理的时候

针对论据我们要求

论据是一定能够推的出论题的

这条规则它要求

我们论证的方式

是合乎我们前面讲过

所有推理的规则

论据和论题之间

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那么论据是能够

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

否则一个错误叫推不出

那么推不出的表现形式是这样的

比如说推理形式不正确

比如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有人会认为

我学习成绩不好

那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可是我们想一想

在事实上

学习成绩和运气

这两个概念之间

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果我们把这个错误的论证中

所包含的推理形式表示出来

那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三段论

学习好的人运气都好

我学习不好

所以我运气不好

不难看出这个推理它违反了

三段论的推理规则

其中一条中项不当周延

那么这样即便两个前提都是真的

但是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不是必然的

所以结论未必为真

因此即便论据是真的

但是它可不能证明论题是真的

这就犯了我们刚才所讲的

推不出的错误

另外一个问题会存在于

论题和论据不相干

所谓不相干就是指

论据和论题之间

不存在逻辑关系

我们不能从论据的真实性

推出论题的真实性

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是论据和论题本身

风马牛不相及

理由不成立

我们中国一段传统的

昆剧十五贯中

无锡的知县过于执

他仅凭被害人

尤葫芦的养女苏戌娟

年轻貌美这一点

就判定她和熊友兰勾搭成奸

我们看一下过于执的论述是这样的

看你艳如桃李

岂能无人勾引

正值青春

岂能冷若冰霜

你与奸夫情投意合

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

父亲拦阻

因之杀其父而盗其财

此乃人之常情

这句话最可怕的是最后一句

人之常情

明明是一个错误的推理

还要把它归之于人情

这个推理之中的论题

苏戌娟杀人

和论据年轻貌美

这可不存在于必然的联系

它属于推不出的错误

这种论述就相当于今天

我们在社会中遇到的很多性侵案中

他们不去指责性侵犯的犯人

而是说女性衣着暴露

这样的指责它同样的荒谬

另外在论据和论点之间

我们还要考虑

这个因果关系是不是对称的

否则可能出现的问题叫

另有他因

我们看这样一段论证的过程

那么这个论证之中的论点是

目前世界上的单亲儿童

也就是说只和生身父母中的

某一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在整个儿童中所占的比例

一定是高于1940年的

这是他的论点

而论据是什么

1940年以来全世界的

离婚率不断的上升

我们要注意

这里边它有一个隐含的前提

也就是说作为一般规则的认识

也就是讲如果离婚率上升

那么单亲儿童的比例上升

但是这个论点和论据之间

直接论证

可是论据是不是

论点的唯一原因呢

比如说有没有可能

是非婚生子女

或者已婚人士意外死亡的原因

如果这个他因存在

那么有没有可能

现在这个状况有一点好转呢

或者我们社会伦理观在进步之后

非婚生子女的减少

使得单亲儿童的比例

是更少而不是更多呢

再比如说我们再看一段

这样子的论证

在这个论证之中的论点

为了维护良好的夫妻关系

两个人之间应该尽量的保持

基本相同的起居规律

它的论据是什么呢

是调查研究

那些起居时间明显不同的夫妻

每月激烈争吵的次数

比那些起居时间

基本相同的夫妻要多

那我们来审问一下这个论据

什么样的调查

这个调查是不是客观

是不是有证据说明

这些夫妻没有掩盖家丑

他不愿意透露实际的争吵次数

我们再审问

这个起居时间的不一致

导致夫妻争吵

还是夫妻争吵后

用不一致的起居时间

来抗议彼此之间的矛盾

那么起居时间的不一致

和夫妻的争吵

也可能是因为夫妻之间的工作性质

家庭角色的不同

而导致的结果

因此这个论证

它不是一个好的论证

再比如说我们看一段

这样一个关于邮政产业的一篇论证

我们看到这个论证之后来分析一下

它的错误会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比如说第一

只有当邮政业的不景气

是因为邮票价格太低造成的时候

那么提高邮票的价格

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邮政业的不景气

也可能是其他行业的

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比如说快递

而邮票价格低它只是一个原因

而不是全部原因

第二我们再分析

预期和现实之间将会出现矛盾

邮政行业已经不景气了

而再提高票价

可能导致雪上加霜

第三个我们在分析这篇论证会发现

提价可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效益

因为要产生更多的效益

所谓求因果方法中我们讲过

前提是邮政业务的流量

保持原有的水平

但事实上提价可能会导致

一部分的业务

去流向快递的行业

第四个我们继续分析

这篇论证之中

那么邮政流量的减少

可以减少系统的现有压力

但是它和员工之间的精神面貌

可没有必然性的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再推

邮政的流量

和员工的精神面貌之间

对于工作面貌这个概念

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它可能包含

员工在任何状态之下的

健康的工作状态

如果压力大面貌就差

那我们想

这个企业文化

可能呈现出来的

是一个畸形的文化

因此这篇论证我们通篇审视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论证

是有极大的漏洞的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