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七章 谬误 >  7.3 论据谬误 >  7.3论据谬误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3论据谬误在线视频

下一节:7.3论据谬误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3论据谬误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这一讲我们讲的是论据谬误

所谓论据谬误

首先论据我们要求

应该是真的

而论据和前提是又有联系的

那么这时候呢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

论证的前提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这点里边呢

前提所描述的情况和客观事物情况

是不是相符的

如果不相符

那么就叫做前提虚假谬误

这种情形是建立在

符合真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十几年前

2003年3月20日

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

正式宣布向伊拉克开战

当时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

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

那么当时的布什政府

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是什么呢

其中一个重要论据是

美国认为伊拉克

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事实上

当美国搜遍了整个伊拉克

并没有找到

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

那么事实证明

布什政府当时所讲的这句话

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个论据这个理由它就是是虚假的

与此同时前提的可接受性

如果是一个有待被证实的

那么还有一个谬误

叫预期理由谬误

比如说我们出现过这样的错误

用望远镜观察火星

然后发现火星上

有很多有规则的条状阴影

有人说这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

于是的出来一个结论

火星上是有人的

这个论据

它犯了一个预期理由的谬误

因为这个论据

火星上有规则的条状阴影

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

这个命题本身是不是真的

没有被确定

那么第二种情况

我们在于论据和前提之间的关系

是不是有相关度

我们前面讲过好的论证

必须是前提与和结论是相关的

不相关前提谬误

通常指的是

论证者提出来证明他结论的前提

和结论不相关

这一类的谬误太多了

比如说人身攻击的谬误

诉诸权威的谬误

诉诸情感的谬误

诉诸无知的谬误

甚至诉诸传统的谬误

我们今天在这讲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比如说我们讲第一个诉诸权威

所谓诉诸权威

从字面意思上来讲

权威通常是和棍棒有关的

表现的形式就是滥用权威

不相关的权威或者有问题的权威

以及不适当的权威

这种谬误它的论证模式是这样子的

比如说某甲是或被认为

是某领域 A 的权威

而某甲做了关于A 的主张B

这时候我们就认为B是真的

事实上看A和B它可不是相同的命题

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论证模式运用得当是否

它是区别谬误与否的关键

换句话来讲

如果说论证模式运用得当

它就不是谬误

否则它就是谬误

当然我们会提一个问题

怎么来判断这个论证模式

运用是否得当呢

一个可操作的标准就是

我需要问它是否滥用权威

不相干权威有问题的权威

如果都不是

那么这个论证就是合理的

如果它属于刚才所讲的

这几种形式的任何一个

那会犯一个

前提不相关谬误的诉诸权威谬误

比如说一个学生

当他遭受到不公正对待后

他向辅导员投诉学校的某一个机构

他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辅导员劝解

如果你这样做

那你要认真考虑

你今后各种评优

还需要学校这个机关的支持

我们来看辅导员在劝说学生

不要诉诸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时候

他诉诸了什么

诉诸了权威

但是在这他犯了不相干前提的谬误

我们会说辅导员犯了一个

诉诸威力 诉诸权威的谬误

而诉诸权威的另一种可能

权威是A领域的权威

但可不能代表B领域

我们想一想

诉诸权威在今天

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就是明星代言

有人劝说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营养品

因为明星在用

而明星代言是由于个人喜好

并不能说明营养品本身

它的质量是好的

更不能论证它适合我本人

同样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漂亮的论证

那么曾经有老师教戴震

大学章句这章

到了右经这一章的时候

戴震问他的老师

你怎么知道这句话是孔子写

曾子记下来的

而你又怎么知道它是曾子的意思

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

这个老师回答

这是朱文公说的

戴震又问

那朱文公又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老师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一个问题

那曾子和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周朝人

戴震又问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

戴震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事情

老师没有办法回答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

戴震在这段论述里面

他质疑了权威朱文公

你是权威

但是你不是某一个时代的权威

它是一个诉诸权威的论题

和诉诸权威并列的

还有可能诉诸什么

情感

诉诸情感的谬误

它是一种滥用情感的形式

会诉诸于听众的同情心

很多成功的广告

在很大程度上

都是由精心编制的

诉诸情感所组成的

我们文学题材里边的共鸣

以及很多政治辩论和论争中

以感情倾诉和忠诚为基础

以及纯粹地冷静地推理

它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我们的学生

艺术系的学生会说

老师 我们学习这门课

太辛苦了

你看我每天排练特别辛苦

回来还要做这门课大量的练习

每次课要花三四个小时

其他专业课都比这个轻松

而且期末还能考九十多分

您看

这门课如果我拿不到九十多分

我的GPA成绩不够

我没法出国

这个学生在给我讲这段话的时候

当然他希望他的期末成绩

是不少于九十分的

他给的理由我们梳理一下

第一

他每天在这门课结束回来

他学习这门课非常辛苦

第二个理由

别的课程学起来很轻松

而且期末成绩分数很高

第三个理由他的课程

如果拿不到九十多分

他的出国成绩就不够了

我们分析这三点理由会发现

第一和第三条所诉诸的都是情感

希望有怜悯

但是这种怜悯

和结论九十多分的分数

他是不相干的

我们会说这个学生

犯了一个诉诸怜悯的谬误

同样的问题

在水浒传中曾出现这样的桥段

李逵一听大怒

将那汉子按倒在地

那汉子哭着喊着说

我叫李鬼

我上有90老母

下有7岁小儿 放了我吧

真假李逵的故事

李鬼冒充李逵在干坏事

被抓住之后

他没有解释别的问题

他讲的是自己很可怜

你看我妈妈九十多岁了

孩子七岁

他利用语言来激发

李逵的怜悯之情

而不是论据合理性来论证

他诉诸的是情感

是怜悯的悲悯之心的情感

还有一种诉诸公众

那么为了赢得对于结论的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

轻易去诉诸大众的热情

或者公众情感进行论证

那么这种论证通常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大多数人

或每个人都认为A是真的

所以A就是真的

和它相对应的

如果大多数人或每个人

都不接受A是真的

那么A就是假的

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1995年在辛普森案当时判决之后

非常有名的盖洛普公司

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

56%的人不同意辛普森案的判决

而36%的人同意了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辛普森案肯定是判错了

我们知道

民意调查是诉诸公众的一种情形

但是这种情形显然并不总是谬误的

所谓诉诸公众的论证本身

并不是一种必然性论证

我们前面讲过

也就是说即便所有前提都是真的

而结论也未必是真的

它非常类似于

我们之前讲的不完全归纳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种

必然性的论证来处理

那就会犯这样子的一种

诉诸公众的谬误

在刚才讲的这个案例中

结论辛普森案肯定判错了

就是把这个论证

当成必然性论证处理了

因此它犯了诉诸公众的谬误

再比如说我们经常在新闻中

看到这样的场景

这个交警说

这里是禁停区你不能在这停车

请罚款200元

司机的解释是这样子的

大家都在这里停的啊

我们看到

司机诉诸的也是一种大众

但是这和他违章不应该被罚

这个结论是不相干的

他犯了一个诉诸公众的谬误

还有一种情况

诉诸无知

无知也很有利啊

诉诸无知的谬误

是诉诸无知论证的一种滥用形式

比如说

当我不能证明或者没有证明

命题A是真的

那我就认为它是假

再比如说如果我不能证明

或者没有证明A是假的

那我就认定它一定是真的

这种论证模式

它也不总是谬误的

比如说在我们国家的刑事审判中

根据无罪推定的原则

那么我们对被告人是否有罪

就采取了控方证明原则

也就是说辩方不需要证明自己无罪

我们再换句话来讲

如果我把被告人有罪称为命题A

那么如果控方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

那么在其主张命题A不成立的情况下

就是假的

也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诉诸无知它和论证结论是相关的

因此没有犯诉诸无知的谬误

也就是说

只有当诉诸无知和论证结论

不相关的时候

这个时候论证才犯了诉诸无知的谬误

比如说我们要论证一个命题

鬼是不存在的

怎么来论证

因为没有人证明鬼是存在的

这里边论证者使用的就是

没有人证明鬼是存在的

所以鬼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论证模式

事实上前提和结论之间不相干

如果这个论证是可接受的

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我下面的论证

鬼是存在的

因为没有人证明过鬼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还想提到

还有一种谬误

诉诸传统

诉诸传统是诉诸传统论证中一种滥用形式

它的模式是这样子的

A是旧的或者是传统的

因此A就是正确的 好的 真的

那么我们通常会讲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做

因为过去是这么做

而过去和当下之间

有没有必然性的关系

当然如果有必然性的关系

它是可以论证的

但当它们之间

没有必然性的推理关系的时候

那么这种诉诸传统论证

它就是谬误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7.3论据谬误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