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在线视频

下一节: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前面一节我们讲的

求同法 求异法

它们都是或然性推理

我需要去提高它的可靠性

那么除了求同和求异之外

我们还可以尝试

这两种方法一起来使用

这就出现了我们在因果关系中

所要断定的第三种方法

叫求同求异并用法

当然它还有一个称谓叫

契合差异并用法

它的内容是如果在被研究

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

都有一个情况出现

而在被研究现象

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

都没有这个情况出现

那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情况和我们的

被研究现象之间

它是具有因果联系的

比如说

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

他研究人为什么会得脚气

他发现富人患这种病的人很多

而穷人得脚气病的又很少

他通过进一步的观察

比较后发现

这个时候要求同

那么富人的性格

脾气

身体状况

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差别

但有一个同存在

就是吃净米净面

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叫细粮

而穷人当然情况各不同

各自的生活体验

各自的村落

但是有一个相同的地方

他们吃的大多是粗粮

于是

两次求同分别针对了

穷人和富人

再得到了一个异

那么这个时候

孙思邈得出了一个结论

富人得脚气病是因为

食物中缺少米糠麦麸所引起的

于是他就尝试用粗粮

比如说米糠 麸皮来治疗脚气病

结果真的很灵验

那么从孙思邈的推理过程

我们看到他所使用的

恰恰是两次求同

一次求异的方法

这是求同求异法的使用

我们依然来看一下

求同求异法的图示

那么我们在比较

我们所研究的场合

和有关情况

那么会发现在求同的时候

会出现了两个相同的场景

我们再求异

那么一个情况出现

它所研究对象就出现

一个情况不出现

它的研究对象也就不出现

那么在这两次求同

一次求异之后我们可以断定

说A和a之间有因果关系

我们依然举一个例子

英国的医生约翰斯诺

他开启了流行病学研究的

污水理论研究

怎么做

在1854年的时候

伦敦爆发了大规模的霍乱

那么约翰斯诺发现

大多数死亡的病例都曾经饮用过

同一个水泵所汲取出来的水

而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

最初可都没有感染霍乱

那么在求同求异之后

调查会发现

下水道的废水污染了那个水泵

从而引起了霍乱

那我们来看

所谓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在于

两次求同 一次求异

因此这种方法实际上

会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

我们来比较被研究现象a

出现的正面场合

我们用求同法可以看到

凡是有A出现

就一定有a出现

第二步我再用求同法

我依然比较被研究现象a

它不出现的反面场合

还是用求同法得知

凡是没有A就一定没有a

第三步的时候我们使用求异法

来比较正反两个场合

有A就有a

没有A就没有a

那么运用求异法就可以得知

A和a之间有因果关系

当然了

由于求同求异并用法

在考察有关情况的时候

它也是忽视

本来相关的情形的

因此

它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

既然是或然性的

我就要考虑怎么样去

提高求同求异并用法

的可靠程度

依然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尽量

在每组的场合中

要考察更多的场合

因为我们考察的量越大

场合越多

就越有可能排除那些

碰巧的偶然的情形

也就不大容易把一些

不相干的因素

放在和我的被研究现象

之间来进行探讨

第二

我们在选择被研究现象

不出现的反面场合时

最好尽量和那些被研究现象

出现的正面场合的

其它情况相似

因为被研究现象

不出现的场合太多了

它们对于探求被研究现象的

因果联系可并非都有意义

反面场合组的情况

和正面场合组的情况越相似

结论就越可靠

我们在这个方法最后

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在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

曾经发现过这样

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通用公司

它的服务部主管

收到了一封投诉信

信里面讲说

真的很抱歉

我要给你们写一封信

因为我们最近出现了

一个非常荒诞的情况

我们家有个传统

我们家每天晚饭之后

要吃点冰淇淋

而我们家每天吃完冰淇淋

就派我去买

而我前不久刚刚买了一个

通用公司所产的

庞蒂克的汽车

我发现一个问题

只要我买的是香草冰淇淋

那么从商店出来之后

我这个车就不发动了

但是如果是

其他品种的冰淇淋

我的车没有任何问题

我也觉得挺奇怪的

所以我要写这封投诉信

那么我们很奇怪的现象

买什么品种的冰淇淋

它和汽车的发动

有什么因果关系

为了探求联系

那么通用公司就派了

一个人技术员来解情况

技术员他和投诉者

连着四五天每天晚饭后

一块去买冰淇淋

发现

情况还真如这个

投诉者所说的

买香草冰淇淋

汽车发动不起来

买其他的冰淇淋

这个汽车能发动起来

那么来进行求同求异

在对比的时候

那么技术员发现

另外一个问题

也就是这个投诉者

他每一次买冰淇淋的时候

买香菜冰淇淋所花的时间

比其他冰淇淋

所购买的时间要少

为什么

他再来了解这个因果关系

因为香草冰淇淋

是这家商店

销售最好的一个产品

那么这个销售的店主

就把这些冰淇淋

放在离门最近的地方

那么这样子

取这个香草冰淇淋

所花的时间就短

这是在找到了另外

一个相同的现象

摆在技术员面前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时间短

这个汽车就发动不了了

这个因果关系就比

单纯地冰淇淋

导致汽车发动不了

这个因果要靠近一些

那么有了这样的一个现象

技术员发现答案

叫气阻现象

高温可能导致汽车的

这个线路里边出现

气泡的聚集

然后燃油或者刹车油

就没有办法通过形成了阻断

那么这个时候

当投诉者买其他

品种的冰淇淋时

花的时间长

引擎冷却

气阻当然消失了

因此我们来看

这样一个看似

很荒诞的案例

经过认真的分析

实际上是一个

很简单的因果关系

但是我要说的是

如果我们对很多现象

因为觉得很可笑

因为觉得荒诞就不理它

那么这些简单的现象

就会变得扑朔迷离

永远没有

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