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逻辑思维与写作 >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  5.3 类比推理 >  5.3 类比推理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3 类比推理在线视频

下一节:5.3类比推理

返回《逻辑思维与写作》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3 类比推理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同学大家好

那么我们在前边的章节里边

我们讲了从

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种

特殊的或然性推理

类比推理

它的推理方向是

从个别到个别

那么类比推理也叫类推

所谓类比

在中国古代汉书中

曾用过类推这个词

夫明暗之微

上乱飞鸟

下动渊鱼

各以类推

在这里边的类推

就是由一个事物

而推衍其他的相类事物

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

某些属性相同的命题为前提

在推出两个事物的

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

那么类比推理它是根据

两个或者两类对象之间

存在着某些类似

或者是相似的属性

并且会已知当其中一个

或一类对象还有某种属性的时候

来推出另一个或者另一类对象

所应该具有的属性

18世纪60年代

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沃斯和妻子

在一起纺布

有一天

哈格里沃斯看到妻子纺纱

不小心将纺车碰倒了

纺车上的纺棰

从水平变成了垂直

立了起来

非常有趣的是

纺棰仍然骨碌碌地转动着

这时候哈格里沃斯

看着直立转动的纺棰出神

他想原来纺棰立着也能转动

如果一个充分条件

如果在一个框子中

并排立上这么几个纺棰

用一个纺轮带动他们同时转动

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几根纱了吗

这个发现让他非常的兴奋

于是他很快动手

做了一个立式纺棰的纺车

在一个框子上

并列的安置了8个纺棰

用手轮一摇

同时纺出了8根线

工效当然提高了8倍

那么哈格里沃斯

用他的女儿的名字

给这个纺车命名

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

珍妮纺纱机

到了后来珍妮纺纱机

成为了震撼旧世界基础的杠杆

它孕育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那么哈格里沃斯是从

碰倒的纺车那里得到启发

由此及彼地类比

发明出了珍妮纺纱机的

那么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所谓的类比推理

它是根据两个对象

在一系列的属性上相同

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

还具有其他属性

由此来推出另一类对象

也具有相似的属性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公式

同样当我在断定A这个事物

有a1 a2一直到an到b的属性

而B我们观察到

它有非常相似的

从a1 a2一直到an

但是我没有发现它有b的属性

但是我根据A和B这两个事物

在一系列的属性上

都有相同的

我可以做出类比的推理认定

B也有b的属性

那么需要我们注意的

是类比推理的两个特征

其一

对于类比推理它的方向

是从个别到个别

类比推理它和演绎与归纳都不同

我们前面说过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

而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对于类比来讲

它通常是在两个

或者两类对象之间进行

所以从推理的方向上

是从个别到个别的过渡

另外

类比推理结论是具有或然性的

因为前提和结论断定的事物之间

没有关联

它是一个类比的思维的方式

我们同学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们去商场买衣服

橱窗里面挂了一件衣服

有人试上去 穿着非常好看

我们是不是会跟服务员说

我也试试

我们做了第一次类比

因为试衣服的张三穿上很好看

我认为我穿上也很好看

而我们还没有试衣服的时候

又来了李四

他也看上了这件衣服

他要求说那我也试试

可是李四穿上这件衣服之后

形象并不好

这时候会吓到我们

那我不试了

为什么

因为李四穿上不好看

我认为我也不好看

我们来看看整个过程

从头到尾

我没有试这件衣服

但是我的思维中

出现了两次类比

由张三好看

推出我穿上也好看

由于李四不好看

他推出我穿上也不好看

这个类比推理

由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

但事实上我还没有穿

我穿上的这个效果

现在并没有确定

对于这种所谓的类比推理

我们把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推广到和它相似的一个类

他们的属性上去

那么对象之间

已知的相同或者相似点

作为我们的根据

因此结论它所断定的范围

是超出了前提的范围

因此

类比推理的前提

并不蕴含结论

也就是说

即便前提真实

我不能必然性的推出

真实的结论

它的结论不可靠

同样是或然性的推理

辜鸿铭

那么他是一个近代

很有名的文人

他既会讲英国文学

又鼓吹封建礼教

他当北大教授的时候

有一天

他和两个美国的女士讲

讲中国的一个汉字

妻妾成群的妾字

辜鸿铭说妾字 立女

也就是说男人疲倦了

手靠其女也

这两个美国女性听到之后

很快反驳

那女子疲倦时

为什么不能把手

靠在男子身上呢

辜鸿铭在申辩

他说

你只见过1个茶壶

配4个茶杯的

哪里见过1个茶杯

配4个茶壶的呢

其理相同

辜鸿铭这段话

用茶壶 茶杯

来比喻男女之间的妙喻

当然被后来传为笑谈

而广为传播

以至于后来引到了

一段爱情佳话

徐志摩和陆小曼

在结婚的时候

陆小曼怕除志摩

和别人再生爱意

就对徐志摩说

志摩

你可不能拿

辜老的茶壶来作藉口

而多置茶杯

你要知道

你不是我的茶壶

而是我的牙刷

茶壶可以公用

牙刷可不行

这是一次类比

那么当然了我们说过

类比它是或然性的推理

那我们需要去考虑的

依然是老问题

怎么样去提高类比的可靠性

那么类比推理作为

一种或然性推理

它的局限性在于

它的结论超出了

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而与此同时

类比的方法它是根据

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而被人们忽略了的差异性

往往决定了类比的结果

是不成立的

因此如果我们不考虑

类比方法的局限性

可能会犯一个错误

叫机械类比或者庸俗类比

为了避免在运用类比法时

所犯的逻辑错误

我们同样需要

尽可能高的去

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怎么做呢

有这么几点建议

比如说我们可以

尽可能多地确认

类比对象之间

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我们知道

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越多

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

因为类比的对象之间

相同属性 相似属性越多

它们的类比性就越接近

这样子

类推的属性就有了较大的可能

成为两个类比对象所共有

这种推证的法则

在我们生活中同样适用

比如说乌兹别克

这个地方盛产长绒棉

而我国的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和乌兹别克的日长

霜期和温度非常的相似

那么科研工作者受到启发之后

类比 你适合的我也适合

于是就把长绒棉移植到

我国的塔里木河流域

果然成功

再比如说

我们国家非常有名的

地质学家李四光

他在对我国的地质结构

进行了长期 深入的

调查研究后发现

我国的东北

松辽平原的地质结构

和中亚细亚的

地质结构极其相似

那么他做了一次类比推理

如果中亚细亚所蕴藏的

有大量的石油

那么和它相似的

我国的松辽平原

也可能注意是可能

也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

因为是类比推理

现在暂用叫可能

当然后来

大庆油田的开发证明

李四光的推断是正确的

而在他的思考的过程中

使用的推理就是

类比推理的方法

那么第二个我们需要注意的

就是我们在类比的时候

力求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

本质属性来进行类比

那么刚才我们在例子之中讲到

辜鸿铭也好

陆小曼也好

他们实际上更像是比喻

而不是从本质属性

所进行的逻辑类比

所谓类比要求

前提中我们确认的

相同的本质属性的东西越多

结论的可靠性当然就越大

但是因为对象的本质属性

一定是制约着它的其它属性的

因此我们在前提中确认的

相同 相似的属性越本质

那么这种属性和它

推出的属性之间的联系

也就一定越密切

这篇写作是有人

做的一次类比

那么把一些放在玻璃瓶中的

蜜蜂和苍蝇

来进行类比

类比什么样的对象呢

企业

那我们看完这篇文章之后

会发现这篇文章

语言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它是一篇不合格的论证

有这么几个分析

首先这篇文章之中

它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

这种成功特例来否决理性的决策

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其次和我们这章所讲的

它简单用生物行为

去类比企业行为

这种类比不是本质之间的

我们把它叫做机械类比的错误

当然 除此之外

还存在第三个错误

比如说

它把对规则的遵循

和对规则的突破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绝对化 相应化

第四个错误在于

混乱的而又行动的

和有序的衰亡

它不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两种仅有的选择

对于这种写作的分类来讲

依然所犯的一个错误

叫机械类比

强硬划分

因此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

虽然我们去鼓励使用

类比的方式

但是我们要求类比的对象

越本质越好

越类似越好

这样子我们类比推理的结论

可靠性才能是增强的

而不是削减的

逻辑思维与写作课程列表:

导论

-导论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1.1逻辑学的历史起源

--1.1.1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上) 测试题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1.1.2 逻辑学的历史起源(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 何为批判性思维

--1.2何为批判性思维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4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课后思考

第二章 概念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1概念及其特征(上)

--2.1概念及其特征

--课后思考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2.1.2 概念及特征(下) 测试题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2.2.1 概念的种类(上) 测试题

--2.2概念的种类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2.2.2 概念的种类(中) 测试题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2.2.3 概念的种类(下) 测试题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2.3 概念间的关系 测试题

--2.3概念间的关系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2.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测试题

--2.4概念的限制的概括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2.5.1 下定义的方法 测试题

--2.5下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2.5.2 下定义的规则 测试题

-2.6.1 划分的方法

--2.6.1 划分的方法

--2.6划分的方法与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2.6.2 划分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三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3.1 命题和推理概述 测试题

--3.1命题和推理概述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2 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1 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3.3.2 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1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2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4.3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测试题

--课后思考

-3.5.1 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3.5.1二难推理

--3.5.1 二难推理 测试题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3.5.2 如何摆脱二难推理

--课后思考

第四章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4.1.1 直言命题 上 测试题

--4.1直言命题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4.1.2 直言命题 中 测试题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4.1.3 直言命题 下 测试题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2 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测试题

--4.2直言对当关系推理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4.3.1 三段论概述 测试题

--4.3三段论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4.3.2 三段论的规则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五章 非演绎逻辑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1 完全归纳推理

--5.1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5.1.2 不完全归纳推理 测试题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1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测试题

--5.2.1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2 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测试题

--5.2.2求因果五法之求异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3 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测试题

--5.2.3求因果五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4 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测试题

--5.2.4求因果五法之共变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2.5 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测试题

--5.2.5求因果五法之剩余法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5.3 类比推理 测试题

--5.3类比推理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1 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测试题

--5.4.1逻辑基本规律之同一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2 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测试题

--5.4.2逻辑基本规律之矛盾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5.4.3 逻辑基本规律之排中律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六章 论证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1 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测试题

--6.1论证的结构和要求

-6.2 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6.2论证的方法

--6.2 论证的方法 测试题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6.3 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测试题

--6.3论证的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7.1歧义性谬误

--7.1 歧义性谬误 测试题

--7.1歧义性谬误

-7.2 含混谬误

--7.2含混谬误

--7.2 含混谬误 测试题

--7.2含混谬误

-7.3 论据谬误

--7.3论据谬误

--7.3 论据谬误 测试题

--7.3论据谬误

--课后思考

第八章 常见的推理形式

-8.1.1 支持(上)

--8.1.1支持(上)

--8.1.1 支持(上) 测试题

--8.1支持

-8.1.2 支持(下)

--8.1.2支持(下)

--8.1.2 支持(下) 测试题

-8.2 削弱

--8.2削弱

--8.2 削弱 测试题

--8.2削弱

-8.3 假设

--8.3假设

--8.3假设

--8.3 假设 测试题

-8.4 推出

--8.4推出

--8.4 推出 测试题

--8.4推出

-8.5 解释

--8.5解释

--8.5解释

--8.5 解释 测试题

--课后思考

-8.6 评价

--8.6评价

--8.6评价

--8.6 评价 测试题

--课后思考

第九章 有逻辑的写作和写作的逻辑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9.1 好文章的逻辑标准 测试题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写作的逻辑语言

--9.2 写作的逻辑语言 测试题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3 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测试题

--9.3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写作机构的逻辑性

--9.4 写作结构的逻辑性 测试题

--课后思考

5.3 类比推理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