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六章 春秋左传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在线视频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下一节: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我们今天读一段历史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

下面我们具体看

《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郑伯克段于鄢》就

发生在鲁隐公元年

这是《左传》开始记事的第一年

春秋初年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郑国是各个诸侯国里面

比较新兴起的诸侯

它的第一任诸侯是郑桓公

他名友

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

是周宣王的弟弟

周宣王时封友在郑

于是郑立国

郑桓公治国有美名

但是不幸的是公元前770年

犬戎入侵周朝在骊山上

杀死了周幽王

而当时的郑桓公也和

周幽王也一起被杀死

随后平王东迁到洛阳

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

在新郑这个地方继位这就是

春秋时期的郑国

我们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

但是我们讲的这个故事

这个人物是比齐桓公还早的

他是春秋初年最早的

强盛起来的国家之一就是郑国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二人

都是很英明神武

胸怀大志很有手段的君主

所以郑国能够在春秋初年迅速崛起

被称为春秋小霸

就是五霸之前的小霸

在我们将要读的这个故事

发生38年之后齐桓公继位

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段故事

这段故事表面上波澜不惊

齐心惊心动魄

表面上温情脉脉

其实痛彻心扉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看一下文本

我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初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月曰制

岩邑也

虢叔死焉

他邑唯命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好像说的很简单

我们先疏通一下文字

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

初是《左传》的一个记事体例

因为它是编年史

所以在记录这一年的事情的时候

如果要想回顾以前的事情

他就说初

就是当初怎么样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

娶了一个妻子曰武姜

那为什么叫武姜呢

因为她的丈夫谥号是武

郑武公

谥号是武

所以她的第一字就用武

而姜呢是申国的国姓

申国它是姜姓国

所以这个从申国来的

女儿她就用姜来代替

所以她的名字就叫武姜了

生庄公及共叔段

她生了两个儿子

这两个儿子呢

据史书记载年龄相差三岁

下面问题出现了矛盾也就出现了

庄公寤生

惊姜氏

寤生现在我们看这个

寤是寤寐的寤

就是醒着的意思

所以在杜预的

《春秋左传集解》里面它

这样注说寤寐而庄公以生

也就是说她睡着睡着觉

睡醒了突然发现孩子生出来了

故惊而恶之

这个女子受到很大的惊吓

就很讨厌这个孩子

认为是不吉利的

因为古人对生育中

不正常的不寻常的一些事情

就会认为是不吉利

所以寤生被认为不吉利

但是这种解释方法后人都不认可

也不符合自然规律

很少有睡着睡着觉孩子

就已经出生的事情

所以后人一般会解释

这个寤字认为它是通假字

它就是通左边牛右边吾的这个字

那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

是逆生

逆生就是倒着出生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出生

他是头先出

头围比较大

头如果生出来

后面会很顺利地滑出

但是如果胎位不正

脚先出那就对产妇来说是

非常危险的事情

他这个逆生就是寤生

这个寤生的孩子

给她妈妈造成了很大的惊吓

所以说是惊姜氏

这个惊就是使姜氏受惊

这个妈妈好像有点怪罪这个孩子

于是就很厌恶他

从此矛盾产生

爱共叔段

三年之后她又生了一个儿子

她很喜欢这个儿子

如果只是喜欢也就罢了

但是她想参政就是欲立之

她想立这个小儿子为王

那么能不能成功呢

应该最后的决定在父亲那里

决定权在父亲那里

我们看到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

就是这个母亲非常地执着

好多次

这个亟是好多次的意思

好多次跟郑武公请求

说要立这个小儿子为王

但是一次都没有答应

公弗许就是不答应

那么终于这个哥哥

寤生的哥哥终于顺利地继位

就是后来所称的郑庄公

他的母亲仍然锲而不舍

为他的弟弟来做谋划

所以我们看到下面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

请求封地

这个呢在春秋按礼法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有一个儿子继位

长子继位

其他的儿子是有资格得到

一些封赏或者封地

那么做为诸侯的弟弟

这个弟弟是有资格可以请求

自己的封地的于是

他的母亲给他请求制这个地方

那么我们一直在说这个

母亲和弟弟和父亲 那哥哥呢

哥哥现在掌握着权利

郑庄公会怎么说呢

他说 制

岩邑也

虢叔死焉

他不同意为什么呢

郑武公的理由是制岩邑也

岩我们现在都常当作岩石讲

但是在这里是形容词

就是险要的意思

这是一个险要的城池

并且他还给出一个理由

就是虢叔死焉

虢叔是东虢国的国君

他东虢国为郑国为灭

虢叔被杀死在这里

所以他给出这两个理由

一个是岩邑也

一个是虢叔死在这里不吉利

并且后面说出了一句

很肯定的话

就是佗邑唯命

这个佗就是我们现在其他的他

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旁指代词其他

除了制之外其他的城池

唯命是听

只要你提出要求我就可以答应

那么武姜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她又请求京这个地方

封给他的弟弟

于是郑武公同意了使居之

并且称作京城大叔

这个字写作大

但是它和太是古今字

所以在古书里泰山

也有的时候写成大山

就是这个字大公也会写成大这个字

我们还是要读作太

后来矛盾又再一次出现

这个矛盾是谁挑起的呢

是京城大叔

但是他没有讲背景

而是直接通过祭仲的话说出来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

这个制是一种计量单位

是对城墙的计量单位

按照当时的制度

城墙长一丈宽一丈高一丈

为一堵

三堵为一雉

也就是说长三丈的城墙称为一雉

而按照当时的规定

各个级别的城池它的

城墙是有规定的

它的长宽高是要有规定的

但是京这个城池打破了这个制度

他说都城过百制

都和城是两个词

都是指一种城池

什么样的城池叫做都呢

在左传里记的很清楚

就是有先君宗庙的

这不是一般的都城

而是这个诸侯国的祖先的

一个祭祀地点

在这个城池所以称作

都这是很重要的城池

京就是这样的城池

而城呢是指城墙

所以都城是指都的城墙

超过了一百雉就是就是国之害焉

它会危害到国家的制度和安全

那么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

也就是说京这个地方是

不符合制度的

非制也是不符合我们的制度的

君将不堪

堪就是承受 忍受的意思

也就是说他这样的破坏制度和规则

您是承受不了它的后果的

所以第一个矛盾出现了

于是他的大臣祭仲就直接跟

郑庄公提出一定要克制他

那这个哥哥的态度呢

公曰姜氏欲之

焉辟害

注意这个辟

我们现在是开辟的辟

它也是古今字

古时候这个意思也写作

这个字形

所以当作避开讲

说我的母亲想这样做

想让他的城墙突破制度

我怎么能躲过这种危害呢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这是祭仲说的

有点不客气

说姜氏啊有何厌

厌是满足的意思

姜氏哪有什么满足呢

不如早为之所

早早给她安排好

无使滋蔓

这个无就是不要讲的那个勿

不要让它蔓延开来

蔓 难图也

图就是谋划 控制

如果它蔓延开来

就难以控制了

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如果野草蔓延开来

尚且很难除去

况且您的弟弟呢

如果您宠爱的弟弟势力蔓延开来

那我们想控制他也很难

那么把这种利害关系

跟哥哥讲了之后

这个哥哥还是无动于衷

但是呢他说话已经和

刚才那种推托不同了

刚才说姜氏欲之

焉辟害

现在呢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

如果他做不义的事情

做的太多了

毙是倒下的意思

他自己一定会倒下去

他自己会迎来失败

子姑待之

这个故是姑且的意思

你先等等吧

他说了一些含混的话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就相安无事

但是弟弟的挑衅会越来越严重

所以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大叔就是指京城大叔

既而是不久

也就是说他这种超过制度的行为呢

一旦没有受到克制

继而不久之后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是西鄙北鄙贰于己

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它的行旁是右耳旁

右耳它其实是哪个偏旁的简写

就是邑就是城邑的邑

城邑的邑简写

这是一种怎样的城邑呢

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这样记载说五酂为鄙

而一酂呢是一百户人家

五酂呢就是五百户人家

但是这个鄙呢

我们现在往往当做边境来讲

于是段玉裁

这样来解释说春秋经传

鄙多训为边者

盖周礼 都鄙 距国五百里

在王畿之边故鄙可视为边

也就是说这个城池呢

离着国君的都城有五百里远

已经到了国家的边境了

所以西鄙和北鄙呢

我们就知道是两座城池

一个是在西边的边境一个是

北边边境这样的城池

后面这个贰于己

这个贰不是一二三四的二

而是两属的意思

因为国家的内诸侯国内的土地和

城池都应该是属于诸侯王的

但是现在京城大叔提出来

这两座城市我也有权利管

我们要两属之

这个时候这种挑衅

另一个大臣不高兴了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说的非常清楚

国家哪能允许

两属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