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  5.3 《大学》概说 >  5.3.2 《大学》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3.2 《大学》赏析在线视频

5.3.2 《大学》赏析

下一节:6.1 《左传》简介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3.2 《大学》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分段串讲这一段文字

首先看开头几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这是开篇

所谓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个词在古代有两种含

义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

和一般的做人的礼节

到十五岁的时候入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 哲学等

穷理 正心 修已

治人的学问

那么这里的大学之道

作为两者都解读都可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之道 道这个字哎

在儒家提到的时候本意它是指道路

也 引申为规律 原则

在古代哲学政治学里

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

一定的政治观和思想体系等等

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

意思常常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继续解释

明明德 前一个明是动词

后一个有使动的意思

就是使彰明

也就是要发扬 弘扬

后一个明是形容词

明德也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明

正大的品德这样的意思

亲民据后面的卷文解释

亲应该是新的意思

就是革新 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

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最完善的境界

后面一段句式是相同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这里的知啊是知道目标所在

就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这一点啊大家还记得王国维在

讲古今做大事业成大学问的

三个境界

其中就有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实际上也就是跟这里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相似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知道目标所在就有一个

坚定的奋斗的方向

然后方向定了就能静心

静就能安

安和静的意思相近

安而后能虑

能思虑

虑而后能得

这个得就是收获

你有思虑才能有所得

这一点呢儒家强调要认准目标

然后静下心来去找

和奋发努力

能够深刻的思考最后有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物有它发展的规律

有始有终

事情有始有终之后

就晓得先后的顺序

然后就知道发展是不是怎样发展的

知道它发展的规律和道理

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啊

能就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坚定才能够镇静不浮躁

镇静不浮躁才能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祥

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

有末

每件事情开始都有开始和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于

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这里啊开宗明义

直接指出大学的根本宗旨

阐述三大纲领的内涵和意义

就是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亲民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培养道德高尚

并能这高尚道德推广于

全民和天下的人

下面就从实践上去论述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下面我们把这一段文字的

有几个字的意思解释一下

齐其家

是管好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

使家庭或家族

和和美美蒸蒸日上

兴旺发达

修其身

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 使自己获得知识

我们下面连贯起来把这一段讲一下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

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想要管理好

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端正好自己的心思

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

研究万事万物

这里啊有一点要特别强调讲一下

古代国和家的概念

跟现在是不一样的

古代整个的我们现在

所说的像国的概念

古代用天下这个词

周天子领导的是天下

这个天下跟

全世界也不一样

实际上是暗示今天我们今天国的概念

古代的国在这里所说到的国

是诸侯国

像齐国 鲁国 晋国 魏国

韩国 赵国等等这些国诸侯国

这些国

这些国呢是一些

诸侯是最高的领导者

这里说的家也不是

完全指我们现在的家庭

而是指一些大夫们的家

也就是在诸侯国做事这些官员的家

它也是一个较大的家族

跟我们这个现代的我们一家一户

的这个小家庭还是

不完全一样的概念

后面呢在刚才论述的

基础上倒过来叙述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家 注意这里就说的比较清楚了

他把家 国 后来是天下

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修养自身 修其身

指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

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

是认识 研究万事万物

连贯起来就是通过

对万事万物的研究

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之后

意念才成真诚

意念真诚之后

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之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

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家族之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之后

天下才能太平

这里啊引进了一个

修齐治平这个四个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四个不同层次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八目

上面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三纲

三纲八目是儒家一切

修身治国的理论的根本

这里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条目

就是阐述实现教育宗旨的

具体方法和步骤

文章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格物 致知

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具体内容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从天子

天子就是指周天子

整个那个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周天子

下面是诸侯国的君主

然后是大夫

再后一般的庶人就是

普通的老百姓

庶人就是指平民百姓

壹是 都是

本 是指根本

末 相对于本而言

指枝末 枝节

像一棵树树干是本

树根

树干和树根是本

上面那什么枝枝丫丫就是末

就是末

厚者薄 就是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末之有也

就是没有这样的道理

下面我们再串讲

把这一段再解读一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指帝王到平民百姓

人人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那这个根本被扰乱了

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

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

本末倒置

却想要做好事情这也同样不可能的

这就叫抓住了根本

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

这里啊这个文中指出大学的宗旨

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格

在于使人

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也就是止于至善

我们东南大学就以

止于至善作为学校的校训

就我了解国内外有不少

受汉语文化影响的许多高校

他的校训里常常也都用上了

止于至善这个字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

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

是治理人心和治理社会的前提

修心炼己实现道德的目的

是为了以德治国

以天下太平安定使

民族复归于道德社会的状态

朱子就是朱熹认为

大学之道的是三纲

是明德 亲民 是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之处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

大学之道的整个体系

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

这三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

至少可以构成大学之道的

三个要则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它既是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

人生进修的八个阶梯

儒家全部的学术都是遵循了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在这个进修的过程当中

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

前面四节格物致知

正心而诚意正心是内修

后面三节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外治

是外治在其有内修才能外治

所以往往把修齐治平连在一起用

中间的是修身的一环

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

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

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

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孟子提出的这个

达则兼善天下

退而独善其身

是后代历代的知识分子

立身处事的一个重要的准则

如果能够受到重用

有这样的外部环境和

条件就是兼善天下

在天下治理国家

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

如果不行

就像陶渊明就像王维像孟浩然那样

退而独善其身

去自己隐居做一些事情

或者像范蠡那样不再管理国家大事

自己去经商去做许多社会上的善事

也就是这个

退而独善其身

两千多年来

一代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推的

就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境界

所以他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

一系列学术性质的进修步骤

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

人生追求的阶梯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的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

或隐或显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

这一段这个大学的这一段文字

是我们了解儒家思想的纲领

是了解

儒家思想的入门的阶梯

从艺术上来说

这一段大学言简意赅

纲目明晰 教义深刻

说实话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学生

在了解儒家思想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的时候

最好这一段文字不但要熟读

而且最好能背诵

尤其是其中开头部分

好今天我们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5.3.2 《大学》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