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  16.3 《燕歌行》背景 >  16.3 《燕歌行》背景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6.3 《燕歌行》背景在线视频

16.3 《燕歌行》背景

下一节:16.4 《燕歌行》赏析(上)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6.3 《燕歌行》背景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就用简短的文字

来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因为较为复杂

所以实际花的时间并不少

奚和契丹是两个游牧集团

介于唐和突厥之间

开国十八年五月契丹的军事首领

叫可突干杀了契丹国王

才胁迫奚一起来背叛唐王朝

投附突厥 连年成为

我国东北方面的边患

节度使赵含章不能抵御

开元二十年春

唐王朝命令信安王李祎率军讨击

获得大胜

奚族兵一部分投降了唐朝

可突干率契丹兵远遁

李祎班师

但是同年六月 赵含章贪赃事发

薛楚玉继任幽州节度使

二十一年闰三月可突干

领兵再次来犯

大败唐军

杀了幽州长使

郭英杰等六千人

这时候朝廷啊不知什么原因

没有调李祎再去打

这个可突干

而调陇右节度使张守珪为

幽州节度副大使、幽州长史

张守珪到任后屡破契丹

二十二年十二月

借契丹别帅李过折之手杀可突干

二十三年春节到长安报捷

皇帝亲自设宴招待张守珪

还赋诗一首

说到这里啊我要说一下

我仔细看了新旧唐书

提到可突干 而且还查了古人

我们用索引的办法

去查了古人提到可突干

古人呢有两种写法

一种写的可突干

一种写成可突于 就是

干钩于下面有一个小钩

资治通鉴好像都写成可突干

其他的有的版本有的也有

写可突干有的写成可突于的

有的在《张守珪传》里面写可突干在

新旧唐书契丹卷里常常写成可突于

这一点不一致

我向 同学们说明

我们这里学习

傅璇琮先生的用法

傅璇琮先生写到

可突干都作可突干不作可突于

是傅先生没有注意到

另外一种写法呢

还是他认定了用可突干的写法更好

皇帝亲自设宴招待张守珪

赋了一首诗呢

就是这一首《平胡》

这首诗呢前面还有一段小序

后面呢一些诗

对这个张守珪的功劳

是加以充分肯定的

接着因为张守珪啊

打败了可突干

最后可突干部下

又把可突干杀了

拎着他的头来朝廷报功

这件事情觉得张守珪立了大功

就拜张守珪为辅国大将军

右羽林大将军

兼御史大夫

还赐给他杂綵一千匹和

金银器物 又封他两个儿子做官

并且呢同意在幽州立碑来

记录张守珪的功劳

但是从朝廷回去之后 不久

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契丹的底下又再次叛唐

又杀了李过折

二十四年张守珪派平卢讨击使

安禄山

去讨奚、契丹叛者

安禄山恃勇轻进 为虏所败

这一次张守珪没有包庇安禄山

把安禄山捆绑起来送到朝廷

听朝廷发落

当时呢朝廷就认为安禄山啊

是一条好汉

还是把他免职

但是仍然让他继续带兵

担任白衣将领

开元二十六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张守珪的部将

赵堪、白真陀罗

假托张守珪的命令

令乌(邬)知义攻契丹余党

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

据我查资料

注意到乌(邬)知义啊

曾经是赵含章的部下

是张守珪到幽州任节度使之后

把他留用下来的

乌(邬)知义先胜后败最终吃了败仗

这件事情没有请示朝廷

朝廷就派牛仙童

来查问这件事情

牛仙童啊

是宰相牛仙客的弟弟

他呢得了这个张守珪的这个

贿赂

把大事化小 把这些事情

都推到白真陀罗

一个人身上

白真陀罗畏罪自杀

就把大事化小

但是不久这件事情就暴露了

牛仙童被

唐玄宗皇帝下令凌迟处死

这个处置得很重

接着张守珪因为贿赂牛仙童

被下令这个贬为括州刺使

这是历史的实有其事

所以呢岑仲勉先生就认为这件事情

跟潢水之败联系在一起

所以就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张守珪的

其实岑仲勉先生犯了一个错误

就是呢他没有把高适的

全部诗集读一读

我们注意到

高适诗集里有

两首诗

除了这一首《燕歌行》之外

还有两首诗跟张守珪是有关的

一首叫《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其中我们节选一部分

言及沙漠事

益令胡马骄

大夫拨东蕃

声冠霍嫖姚

兜鍪冲矢石

铁甲生风飙

诸将出井陉

连营济石桥

酋豪尽俘馘

子弟输征徭

边庭绝刁斗

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

塞口长萧萧

就节选的这一段文字

就是作者跟这个畅大判官

畅大判官有人认为叫就是畅当

也有人认为这个畅大判官

就是那个随张守珪出塞而还

写《燕歌行》以示适的人

如果是这样那就更有说服力

睢阳就是这个高适

所居的河南商丘当时叫睢阳

别畅大判官

跟畅大判官谈及沙漠事就是

谈到跟这个奚和契丹打仗的事

写到张守珪 大夫拔东蕃

声冠霍嫖姚

我故意这把两句拉红

大家想想

霍嫖姚是谁啊

霍嫖姚是汉朝的名将

抗击匈奴的名将 担任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

声冠霍嫖姚

说张守珪甚至超过了霍嫖姚

超过了霍去病

后面你看连续地歌颂他取得的成就

写他战争的艰苦

酋豪尽俘馘

子弟输征徭

边庭绝刁斗

战地成渔樵

边庭也不要打仗了

原来打仗的地方

成了打渔砍柴的地方

也都是对张守珪的功劳充分肯定

也至于榆关夜不扃

塞口长萧萧

山海关门都不要锁了

因为没的敌人了

这当然带有一点夸张的歌颂

另外又有一首诗

更重要

大家看它的题目叫

《宋中送族侄式颜》

宋中就是睢阳 就是河南商丘

送族侄式颜

自己本家的一个侄儿叫高式颜

他还有一个小的附标题

是 时张大夫贬括州

使人召式颜

遂有此作

张大夫贬括州

就是指张守珪

这首诗啊

写大夫东击胡

胡尘不敢起

胡人山下哭

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

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

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

破符括苍里

弟兄莫相见

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

仍招布衣士

平生怀感激

本欲候知己

前面写张守珪打击奚和契丹的功劳

以至于他的部曲尽公侯

舆台亦朱紫

他的部下都做了公侯这样的高官

舆和台 九舆十台是最下等的人

也都穿上朱色和紫色的官袍

他立有大功

可是自己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所以说他末路遭谗毁

换句话说

张守珪被贬为括州刺史

高适是认为他是遭谗毁

他怎么会也来落井下石

也来写一首诗去讽刺张守珪呢

而且歌颂他不改青云心

仍招布衣士

最后一句 平生怀感激

本欲候知已

他把张守珪看成知已

而且对张守珪深表感谢

怎么会也来一起写诗讽刺张守珪

所以岑仲勉先生没有

读高适全部的集子

而根据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

因为部下在潢水之北

他有包庇部下这件事情

就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张守珪

这个判断现在看来

包括这个

蔡义江先生 傅璇琮先生

和陈伯海先生

他们的观点 包括我个人的观点

都认为这首诗不是讽刺张守珪的

这一点基本上可以作为定论

供同学们参考

同学们可以不同意我们的观点

同意岑仲勉先生的观点

也可以提出其他的看法

我认为这首诗当中的所指的是

开元二十四年

深秋至次年二月再讨契丹余党之事

当然期间也融合了诗人六年前两次

出蓟门的经验以及对

张守珪出守幽燕后多次战绩的了解

诗前有小序说 客有从御史大夫

张公出塞而还者 “客”所以出塞者

当然是指 主要是指这一次

诗以张守珪平定契丹

可突干及其余党

叛乱的几次战争为背景

热烈歌颂了守边将士排除万难

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

这首诗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争的艰苦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格局

这首诗啊就显得非常的悲壮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16.3 《燕歌行》背景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