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在线视频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下一节: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讲初盛唐诗

在讲初盛唐诗之前呢

首先我们说一说唐代的历史的情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也是大家所公认的最强盛的朝代

所谓唐这个字啊

最早是指晋的古名

也是泛指山西省

中南部地区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

当时被封为唐国公

后来爵位一直传位到李渊

他也以唐国公的身份

最后起兵夺取隋朝的政权

唐朝是秦汉隋朝以来

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王朝

大家知道在唐朝建国之前

我国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动乱

从二世纪的末期

发生黄巾起义一直到

七世纪的初年建立唐朝

这四百多年间国家一直

处于动乱当中

唐王朝又是一个国土

疆域面积特别广大的

大家看这里是他的 跟我们

现在的中华民族的地图比

它在北方西北方土地要大的多

所不同的呢就是现在的西藏

和那个黑龙江这一带地方

当时不属唐王朝

唐王朝的疆域比较大

国土面积达到1251万平方公里

这里下面我们着重讲一讲

唐诗之所以形成高度繁荣

有四个社会方面的原因

也有四个文学方面的原因

先讲社会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统一

经济的繁荣

刚才我们讲到

唐王朝结束了四百多年

国家动乱的局面

出现了国家的统一

另外呢经济相对的比较繁荣

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

经济就高度繁荣

另外唐王朝广开言路政治很开明

我们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

唐朝是最不以言治罪的

唐朝没有一起文字狱

这一点姑且不要跟

像后来的清朝这个明朝相比

就是跟宋代比它政治也显得更为开明

宋代就有著名的

像苏东坡的乌台诗案

就是以言治罪的

唐朝找不出这样的例子

第三是对外开放中外交流

当时很多周边的国家

像高丽 像暹罗 就是缅甸

像日本都有大批的

学生到中国来留学

甚至有的人还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

甚至像高丽 韩国了 就有人

考中中国的进士

再一个是举贤任能

实行科举

大家读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当中的《范进中举》之后

会给科举制度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认为好像科举制度是

封建教育制度的万恶之源

其实科举制度在它实行的初期

是一个历史的伟大进步

在这之前啊

选拔干部采取九品中正制

由大中正来考察你是不是适合当官

是不是可以提拔

这个大中正所最看中的是你家庭出身

所以换句话说看你是不是高干子弟

你不是高干子弟

你就很难得到提拔

那么一个人如果一出生的时候

他的社会地位就基本确定了

不需要进行努力

也没有多少竞争

不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奋斗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话

那这个朝代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了

科举制度啊

在唐代

唐代的科举制度呢

又以声律取士

就是要考诗的

这一点科举制度本身也是一种进步

同时呢又因为他考的内容

所以以声律取士

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

悉从事于六义之学 以为进身之阶

这个是康熙《御制全唐诗序》提出

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科目

有秀才 明经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

和进士等科

而其中尤其有进士科

特别为唐代的士子所看中

其实呢它每年只录取30人左右

少的时候只有10余人

甚至一二人

超过60个人的只有四年

最多的是唐高宗咸亨四年

也就是公元673年

那一年录取了79个

唐王朝总共289年间

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

平均每年仅20余人

但是呢这考中进士不考中进士

是大不一样的

有个叫薛元超

他做到了宰相

临死的时候还跟人说

我这一生啊有三大遗憾

第一没中过进士

第二呢没有娶士家大族的

小姐做妻子

第三没有参加过修国史

而且把没有考中进士

作为他三大遗憾当中的最大的遗憾

大家也知道

考中进士的人只有

极少数人会做到宰相

大部分人是做不到宰相的

但薛元超做到宰相了

却以没有考中进士作为终身的遗憾

正像我们现在有一些

同志虽然也做上教授了

但是没有读过博士

总觉得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也是自己的一大遗憾

科举制度还有一个好处

科举制度使得东南部下层的这种

中下层这些中小地主家庭

出身的知识分子

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

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状况

所以呢东南地区有

汉文化的根基比较扎实

他取代了关陇贵族这一点

也是唐王朝兴盛的原因之一

这是四个社会原因

也有四个文学原因

我们看一下

一是继承了《诗经》

以来的文学传统

第二是格律诗的成熟

第三七言歌行体的盛行

第四是文学理论的推动

我们一个一个来简单解读一下

《诗经》啊

它的作品写于公元前11世纪

到公元前6世纪

最早是公元前11世纪

到唐王朝建立的公元7世纪初

前后已经有了一千七百多年

这一千七百多年

他积累了很深的文化积淀

也有很深的文学积淀

建立了很好的文学传统

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个是格律诗的成熟

所谓格律诗啊

就是讲押韵讲平仄

又讲对仗的一种新体诗

这里最重要的是平仄

所谓平仄

大家看我这个课件上讲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四个基本的律句

其中第三个基本律句平平平仄仄

还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

这一点呢被王力先生称为准律句

我们对律诗就是有这四个

律句和准律句组成的

有人会怀疑说

那么你讲的都是五言的

那么七言的呢

七言也很简单

仄仄前面加平平

平平前面加仄仄

那么这四个句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变成七言的四个基本的律句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基本上都是由这四个律句和

准律句以及他们的有规则的

适当变化而形成的

我们说的唐代的格律诗

主要指五言绝句

就是律绝

五言律诗

它是由初唐的沈佺期

宋之问使之定型的

五言的排列和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他是在杜甫手里基本定型的

和七言排列这样的一些新体诗

同志们不要小看律诗的形成

我国诗歌史上每一次诗歌的

兴盛都跟新的诗体的产生相联系

比如像四言诗导致了

《诗经》的兴盛

骚体诗导致了楚辞的兴盛

五言古诗导致了建安诗歌和

汉乐府的诗的兴盛

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

也就是近体诗导致了唐诗的兴盛

长短句的形式导致了宋词的兴盛

散曲和套曲的形式

导致了元曲的兴盛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往往诗歌的兴盛

很多都跟诗歌形式的

变革联系在一起

明清时期

我国的诗歌总量很多

作家也很多名家也不少

但是呢由于没有诗歌新的

形式的出现

所以它整个的倒没有推动

诗歌更大兴盛的高潮出现

其中啊我们特别还要讲一下

七言歌行

七言歌行啊

它来自于乐府

但是又不入乐

不一定要沿袭乐府的古题

也采用五七言或者杂言

七言歌行佳作很多

在唐诗三百首总共八卷

七言歌行体或者叫

七言古诗就占了三卷

我们八卷是

五言古诗一卷

七言古诗二卷

七言乐府一卷

五言律诗一卷

七言律诗一卷

五言绝句一卷

七言绝句一卷

其中七言古诗加七言乐府

就占了三卷

可见七言歌行中佳作很多

比如我们熟悉的像《琵琶行》

《长恨歌》等等

都是这种七言的这个歌行

我国唐代啊

文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样也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像早年在初盛唐之交的陈子昂

提出的许多诗歌理论

对纠正齐梁以来比较淫靡的诗风

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皎然的《诗式》

晚唐时期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归结了

唐诗的一些创作的风格

和它的许多创作经验

最近这几年由于

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

和汪涌豪教授

怀疑司空图是不是真的

写了《二十四诗品》

我也参加了《二十四诗品》

真伪的争论

我跟陈尚君先生观点

是不一致的

但是我们两个人个人感情很好

经常讨论有关这个方面的问题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