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  30.2 词的起源 >  30.2 词的起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0.2 词的起源在线视频

30.2 词的起源

下一节:30.3 词的南方特点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0.2 词的起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

我们讲一讲什么是词的起源

关于词的起源目前有四种说法

一个是起源于隋唐说

目前呢

是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另一种啊

说词起源于中晚唐

再一个呢说词起源于诗经

第四种说法词起源于六朝乐府

这几种说法呢

就是有的呢是显然站不住的

比如说

说词起源于中晚唐

自从敦煌曲子词被发现之后

这个观点显然站不住了

因为敦煌曲子词里面的大量的

作品都是盛唐时期的

既然盛唐时期有这么多词的

作品留存下来

怎么能说词是中晚唐才有的呢

另外呢

因为词起源于诗经

它抓住一点

就是诗经里面也有

许多长短句的形式

但是

诗经里面的长短句

它的节奏韵律并不固定

它有的虽然有长短句

没有完全在不同的诗里面出现的

长短句的形式完全是

固定的这种情况

另一种说法就是说词起源于六朝乐府

我是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的

下面呢我们看

格律诗(词)起源于六朝乐府啊这一点

涉及到跟我们东南大学

有直接的联系

当年六朝时期

在九龙山下

就住着当时竟陵王

竟陵王有八个文友

包括沈约 谢朓和萧衍等人

他们从汉字的四声变化

开创了永明体的诗歌

提出写诗要注意八病

这个八病啊

通过现在实践证明

有些规定并不合理

这些不合理的呢

甚至沈约他们自己的倡导者

自己的作品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特别是诗歌格律化固定之后

按照今天我们许多律句

也是当年啊属于八病之列的

实践证明

八病的规定并不完全合理

他们把四声和八病运用到

诗歌创作里

在齐武帝永明年间就出现了

永明体的诗歌

这就是我们诗歌最早格律化的

词呢也格律化

跟诗歌基本是同步的

他们写作格律化的词的最早的

一些文人是跟

永明体诗歌的作者啊

是一起的

梁武帝(萧衍)有七首《江南弄》

下面我们看一首

这是第一首

这个江南弄呢

每一首七句

开头三句都是七个字

后面四句是三个字

大家请注意到

它的第四句是重复第三句的

末尾三个字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呢

开头 三个七字句

每句都押韵

押同一个韵部的韵

后面的四句

隔句押韵

都押二四句的韵

所以

它的韵是换韵的

这是第一首

梁武帝的这七首江南弄

每句都是七个字

(前三句)

七个字的句子

后四句是三字句

前三句每句押韵

后四句隔句押韵

就是二四句押韵

这是非常固定的形式

这在诗歌里这么多首诗用

一种格式是很少见的

非常少见

不仅是梁武帝是这样写了

他的臣子沈约也这样写

沈约这样写了

梁武帝的儿子

梁简文帝萧纲也写了

三首江南弄

也是这种格式

同志们不难看出

这十四首江南弄

形式韵律

跟后来成熟时期的词

从外表看是完全相似的

这一点呢不仅是江南弄如此

我们再看几首《长相思》

张率的《长相思》首先看这一首

它是两个三字句

一个七字句

再接着两个三字句

接着四个五字句

三字句的后一句入韵

七字句和五字句也是后一句入韵

节奏点


是这样

你看下面一首

陆琼的《长相思》也是如此


陈叔宝就是陈后主的《长相思》也是如此


江总的《长相思》也是如此

徐陵的两首《长相思》也是如此

大家甚至可以对照一下

词牌的长相思

我们熟悉

白居易的有一首《长相思》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何时方始休

明月人倚楼

它的韵律节奏点跟

这个六朝时期的

乐府诗的这个长相思的

韵律都几乎有某些接近处

其实还不仅如此

这些作品梁武帝的江南弄

以及刚才我们举到的长相思

它 的创作地点都是

在我们南京

都是在我们东大的四牌楼校区


现在我们四牌楼校区还有一棵

六朝松

相传就是梁武帝亲手栽的

现在还活着

这就是六朝松的像

这是当时六朝的故城考

这个北面是鸡笼山

鸡笼山的南面是皇宫的宫城

正好是我们东南大学

现在的四牌楼校区

这个也是北面是玄武湖鸡笼山

南面是皇宫所在地

目前这里的地理位置

正是我们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除了上述梁武帝的江南弄

或是沈约和萧纲写的江南弄

以及几首长相思之外

陶弘景的《寒夜怨》

陆琼的《饮酒乐》


僧发云的《三洲歌》


徐勉的《送客曲》

也都是有定字 定句 定韵脚作品

也具备了词的形式

当然

这里应该指出

它的平仄是不分的

跟我们现在成熟时期的词相比

它并不是有完全有律句举出

2001年在澳门大学

开国际词学讨论会

在大会的第一天里

学术报告中

我发言当中就主张词起源于

六朝乐府

当时啊

就有一些学者提出了

一些反驳我的观点

认为它的词平仄还不合

跟后来的成熟时期的词

有很大的区别

我后来啊就提出不同的意见

我说

平仄不合

早期的词啊

当时在诗歌还没有

完全格律化的情况下

今天我们看永明体的诗跟

我们唐朝已经完全定型的

格律诗差距很大

你怎么能要求这个时候出现的

早期的词已经完全格律化了呢

中国猿人是我们的老祖宗

这一点现在是没有争议的

这些猿人站在我旁边

他跟我们现代人除了能直立行走

能劳动之外

除此之外有多少相似之处呢

你认为像长江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是长江

但是长江的源头你能看到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情景吗

所以不能要求早期的词

就能完全做到定型时期的词那样

严守平仄格律

所以这样一说之后呢

当时使许多人也同意了我的看法

再说

像就是盛唐时期出现的敦煌

曲子词在今天

我们看

它是也不是严守格律的

它的平仄跟我们定型时期的

文人词完全不同

你像敦煌曲子词当中的

一首《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跟稍后的李白写的平林漠漠烟如织

那一首《菩萨蛮》平仄格律几乎完全不同

你能因为它不符合平仄

能彻底地否定敦煌曲子词

全是词吗

你能说它完全不是词

所以我们认为

词的起源啊

说它是起源六朝乐府是

有一定的道理的

而且古人也早就有这样的认识

(宋)王应麟的《困学记闻》

引致堂的一段话

古乐府者

诗之旁行也

词曲者

古乐府之末造也

他这里就认为词曲是乐府发展而来

(明)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也说

按诗余者

古乐府之流别

而后世歌曲之滥觞也

也就是

词曲是由乐府发展而来

清初周亮工在《书影》中引徐巨源的话:乐府变为《趋》、《艳》,杂以《捉搦(nuo)》、《企喻》、《子夜》、《读曲》之属,流为诗余,流为词,词变为曲,乐府尽亡。

这一点

是符合乐府诗的发展结果的

到宋代

宋词很兴盛

宋代的文人写乐府诗的除像陆游之外

就不很多了

到了元明清时期

文人写乐府诗的就更少了

更少了

顾炎武的《日知录》也说

三百篇之不能不降为楚辞

楚辞之不能不降为汉魏者

势也

是则三百篇之不能不降为乐府

乐府之不能不降为词者

亦势也

这几位学者

指出的都是认为

词是乐府格律化的结果

徐釚也认为

梁武帝的《江南弄》是绝妙好词

已在《清平调》

《菩萨蛮》之先

我们清华的校友

梁启超先生说

凡属于《江南弄》之调

皆以七字三句 三字四句

七字三句 句句押韵

三字四句

隔句押韵

似此严格的一字一句

按谱制调

实与唐末之倚声新词无异

这一点啊跟我们的这个看法是一致的

上面啊我们大致的说了

关于宋词的起源问题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30.2 词的起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