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  11.4 《西洲曲》赏析 >  11.4 《西洲曲》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1.4 《西洲曲》赏析在线视频

11.4 《西洲曲》赏析

下一节:12.1 六朝文、赋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1.4 《西洲曲》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讲南朝乐府名歌《西洲曲》

这一首乐府诗啊

也有人说是梁武帝所写

当时梁武帝确实模仿了

许多乐府民歌

这一首诗呢也收在

梁武帝的集子里头

所以有可能是梁武帝的手笔

也是有这种可能的

目前呢对它究竟是谁所写

也难以完全考定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

真诚而热烈的相思之情

写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

是她的生活背景

诗中仅用 单衫 双鬓 翠钿 数语

随意点染

就勾勒出一个纯情美丽的

少女的形象

通过她的一系列的行动

来表现她的内心活动

深情的相思

推动她不断地行动

活动的空间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 折梅在西洲

寄梅在家中

采莲在南塘

望郎上青楼

全诗寓不变于变化之中

富于动态的描写中

执着的情爱贯穿始终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诗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大家注意这首诗呢

基本是经常换韵的

像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到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北和色也都是押入声韵

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

回忆以前曾经和情人在

梅下相会的情景

因而想到去折一枝梅花

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这里的下是去的意思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的附近

江北是男子所住的地方

鸦雏色

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写这个女子头发乌黑发亮的样子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

两浆桥头渡

西洲在何处

西洲从这个字形上来看

应该是江中的一个沙洲

在当时建邺附近

长江当中的这种沙洲是很多的

为什么呢

因为长江上游带来一些泥沙

等到流到快接近下游的时候

这个江水这个流速比较慢

这个江水里面含的泥沙纷纷沉淀

然后呢就涨出了许多的这种小沙洲

我的家乡杨中县就是

这样涨出来的沙洲

据说呢它最早露出水面

也就在东晋左右的时期

后来到明朝才正式的为五县

共管到清朝才正式建县

以前呢也就是这样一个

江中的小沙洲

我想象这个诗中所提到的西洲

也就是像我家乡那样的

一个江当中的一个小沙洲

两浆桥头渡

从桥头划船过去

划两浆就到了

这里不是指这个

因为它这个江不是整个的长江

而是一条夹江

就是因为江当中有一个沙洲

这个江面呢就被沙洲一隔就

一分为二 就像李白后来

《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所说的

一水中分白鹭洲一样

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

伯劳是鸟名

仲夏的时候开始叫

喜欢单栖

这一方面说来表示季节

另一方面暗喻女子的孤单的处境

风吹乌臼树

乌臼树的臼字

现在我们一般是要加上木旁的

这一种树呢

在辛弃疾词里也经常提到

多半是江南一带所有的特有的树种

我们家乡好像倒不常见这种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树下门前

写女子住的地方

门中露翠钿

这个女子一种调皮的样子

故意把门关着

但是又露出一个门缝

门缝里露出她的翠钿

说明这个女子就藏在门背后

而且还露出一点

写出她那个调皮的样子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这个话很好懂

很好懂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荷花也是江南这一带普遍都生长的

采莲南塘秋

在南塘秋天采莲

到阴历七八月之后

就像这个时候莲子就成熟了

就有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这两句啊

都暗用了谐音双关的表现手法

莲子跟怜子

就是爱护对方的意思谐音

谐音双关

青如水这个青跟三点水的清

谐音 比喻爱情的纯洁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把莲子啊藏在怀中

莲心彻底红

写这里莲心是用跟相怜之心的

谐音解就爱情之心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这里暗用望有希望得到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人啊

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鸿飞满西洲

西洲到处这个季节

正是深秋的季节

大雁南飞

所以到处能见到大雁

希望站上楼

从高处去望这个男子

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杆头

因为虽然看不见

但这女子整日地都在楼上

倚着栏杆在凝望

写出她的一种对爱情的痴情

痴情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

栏杆十二曲有很多栏杆

垂手明如玉

形容女子的那个手臂的状况

卷帘天自高

海水遥空绿

卷帘眺望看到高高的天空

和荡漾着碧波的江水

海水

这里是指江水

但是也注意到

这里啊因为南京这里

在南北朝的时候

离大海并不远

所以你看张若虚是唐朝人

写《春江花月夜》就有

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样的说法

而且在我们镇江附近

就有一个地点叫海门

跟我们江苏省的海门县不是一回事

它就是在镇江附近

说明呢在南北朝以及更早的时候

那里镇江这边向东不远就是大海了

而且就过了我的家乡

那个江面就非常开阔

除掉靠江阴的一小段是稍微

有变窄了一点之外

其他的江面就很开阔

到南通附近那个江面就有

八九十里宽

从江这边看不见江对面了

那么这个江跟海的

区别已经不是很大了

不是很大

所以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

实际上是指的浩瀚的江水

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海水梦悠悠

写梦境像海水一样长

在这里呢应该是指江水

君愁我亦愁

希望南风把我的相思之意

随着梦一起送到西洲

所以这首诗啊

这个西洲究竟是指男子的住处

还是女子的住处

是有点是费猜议的

关于这首诗啊

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就从我们先简单的说说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首先它善于在动态中

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里整个这首诗以女子

为抒情的主角

以女子的动作来表现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

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写出

人物的心情

写出这个女子既想让男子

知道自己在家

但是又不肯过于大大方方的

又想有点含羞的那种样子

采莲南塘秋六句

是全篇的精华所在

它集中笔墨写主人公的含情的姿态

借物抒情

通过 采莲

弄莲

置莲 几个动作

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的心理描写很细致入微

真情感人

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运用叠字和顶真

开门迎郎的场面当中

四个门字的叠用

强化了女子急切地

盼望心上人的到来

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

焦虑的心情

出门采莲的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

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更使句子灵活生动

朗朗上口

我们归纳一下

你看这里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

下一句就用树字开头

树下即门前

后面又是门字

接前一句的门

门中露翠钿

后面又一句

又是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前一句有采红莲

后一句接着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前一句有头字结尾

后一句有低头弄莲子

前一句又是用

前一句用莲子结尾

后一句子又用莲子开头 莲子青如水

像后面一段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前一句用鸿结尾

后一句用鸿飞满西洲

又以鸿开头

望郎上青楼

后面前一句用楼字结尾

后一句又用楼字开头

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杆头

前一句用栏杆

后一句又用栏杆开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这里用蝉联格的运用

加强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假如说它真的是梁武帝所写

那么有可能是文人故意用

这种民歌的特点

强化民歌的特点

又运用谐音双关的特点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当中

一个明显的特征

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

汉魏乐府民歌当中很少见

一说是莲跟可怜的怜谐音双关

而怜又是爱的意思

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

暗示感情的纯洁

而莲心彻底红

说明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

使得这首诗歌显得含蓄而多情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韵

读来宛转流畅

清新自然

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与缠绵缱绻的情思相适应

诗中多用重字 顶真 谐音 双关等

表现手法

形成回环往复

余味不尽的情韵

如莲心彻底红

用谐音双关表现她对

情郎坚贞不渝的爱情

含蓄而缠绵

这种形式在一些民歌中已经出现

但此诗的运用显得更加成熟而精妙

《西洲曲》啊

代表了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水平

沈德潜评论它说

续续相生

连跗接萼

摇曳无穷

情味愈出

似绝句数首 攒簇而成

乐府中又生一体

初唐的张若虚

刘希夷的七言古 发源于此

像《春江花月夜》也是四句一换韵

四句一换韵

然后四句一解

《春江花月夜》36句分为9解

这首诗呢

基本上也都是四句一换韵

这点跟《春江花月夜》也很相似

张笃庆就指出

五古换韵

《十九首》中已有

然四句一换韵者 当以

《西洲曲》为宗

这点指出的非常明白

是《西洲曲》开始实现四句一换韵

后来这一点在乐府民歌当中

就很普遍

特别我刚才讲到的像《春江花月夜》

就是四句一换韵

非常典型非常典型

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啊

学术界争议倒很大

甚至有人说

对《西洲曲》的理解

是我国诗歌史当中的一个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尽管经过陈景润等人努力去证明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解决

那么《西洲曲》的

学术争鸣也争议很大

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个是刚才谈到的作者

这首《西洲曲》

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收入杂曲歌辞类

认为是古辞

《玉台新咏》就把它编为是江淹的诗

但宋本不在

明清人

编的古诗选本

就称它是晋辞

就是晋代的 也有人说是

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也难作定论

但从内容和风格来

它应该是经过文人

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

十分精致流丽

广为后人传诵

经过文人之手改造过的

乐府民歌跟完全没有经过

文人改造的是有所不同的

没有经过文人改造的

往往写出来的是一些比较

纯朴

但是比较粗糙的作品

经过文人改造的就显得精致优美一些

比如像《竹枝词》

古代的《竹枝词》

巴渝那一带的竹枝词

夔州那一带的竹枝词

流传至今的也有不少

但是你要像有刘禹锡写的

那个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那样的作品

倒就很少了

那个显然是经过大诗人的

加工过之后的

关于这一首诗

我倒觉得不要忽略它是江淹

或梁武帝所作的这种可能性

究竟两者当中谁的可能又更大一些

因为现在它已经收到

梁武帝集子里面去了

所以这种可能性

我们认为是存在的

第二个这首诗啊

写一个少女

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

然而

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

第一人称的口吻写

也不是作为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

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

用忆的方式来抒写

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

这又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既不用第一人称

也不用第三人称

而是用叙述的口气回忆的口气

这也是很特殊的

后来杜甫的《月夜》

写诗人对妻子怀念

却不想 设想妻子对于怀念自己

就是用的这样的一个方法

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

生动地塑造一个

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

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总的设想

如果不这样理解

那就是越理越乱

最后终成一堆乱麻

这是第二个问题

要争议的

第三个这首诗涉及的时间 地点

人物 情节都有幽暗不明之处

难以一个一个地细致的解释

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说

这首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

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

这是余冠英《谈西洲曲》文章当中引到的

正如余冠英先生引到的话说

这话我却不敢信

因为诗的起讫

都提到西洲

中间也一再提到西洲

分明首尾可以贯串

全篇俨然是一个整体

且必然道着一个与西洲

有关的故事

可以说《西洲曲》如果不是

一个整体

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着

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便无从谈起

所以它应该是一个整体

但是它这个角度又时常在变换

使得人啊有点

有点像那个什么

过去竹简写的那个文章

经常错简一样

它这里面似乎有一种交错之感

交错之感

第四个问题余冠英在

《西洲曲》的注释中说

这首诗是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

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

那可纪念的情景

便寄一枝梅花给在江北的所欢

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

以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

诗中有许多辞句

表示季节

比如折梅

梅花开是早春时候

单衫表现穿的衣服很单薄

说明是春夏之交

采红莲穿单衣服了 就到春夏之交了

采红莲应该在六月份

这个时候莲花开

南塘秋应该是早秋的时候

弄莲子就要到八月

这个莲子才成熟

鸿飞满西洲更是深秋的景象

这首诗涉及到的季节

很不一致

很不一致

余冠英先生对这首诗的解读

解读解决了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的

女子对自己情郎思念之歌

游国恩先生曾以《西洲曲》

从开头到“海水遥空绿”

皆为男子的口气

只有末四句是女子自道心事

叶玉华先生则认为

全部诗是女子的口吻

据余冠英的那个《谈西洲曲》引到

余冠英先生确定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

而以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口气

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

作为第三者的叙述

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

这个第一个问题

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

而其情郎住于江北

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

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

诗中女子现在的居住之地

也不是男子现在的居住之地

而是另外一个地方

它何妨是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

大家注意他们呢搞江和北

经常就因为这个洲是江中之洲

所以呢往往这个南和北

是在变化的

比如相对于江南而言

这个江中之洲是北

但是相对于江中之洲而言

江的北面又是北

所以这个南北的界线是经常容易混淆的

所以在诗中何况呢

它跟散文直接的具体叙述有所不同

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点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

《西洲曲》的关键

写四季相思

所以里面的讲到的季节才各不相同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经不成问题

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

那么后两个问题

虽然很少有人在疑问

但是写这篇文章的人就说

要贯通全诗

其中也仍有阻隔

它这个阻隔对我来讲

似乎倒不完全是阻隔

他说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

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西洲与江南 江北的关系是什么

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

两浆桥头渡

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

或谓即在江南

或谓距江南不远而两桨可渡

它这里忽略了一个西洲是江中之洲

我倒觉得西洲可能是

男方或女方一方的所在地

那么这里的

它跟江南也不远

因为呢这是也是夹江

像我们家乡就是长江当中的一个沙洲

它跟江北面隔的很远

有二十里路之宽

而跟江南就隔的很近只有两三里路宽

再加上这几年泥沙瘀积

最近我看走江堤上去看

这个两边的江岸又变的更窄

几乎可以看到江南可以清晰可见

你要站在这个沙洲的北面

看江北相隔二十里路之宽

看江北面就比较困难

所以说两浆桥头渡

像我们江南的那个夹江两三里路宽

特别到春天 冬天那个枯水季节

这个江面就更窄

真是可以两浆桥头渡

很容易就划个桨就过去了

那么他说江北距离遥远

像我们的家乡所在的情况

正跟这个西洲很相似

当然就我们县的县志当中记载

在南北朝时期

我们这里是不是已经有很多人居住

是不是能够还留下这么一首

美妙的诗歌

好像可能性不是很大

原因是当时我们这里就我们

历史文化积淀大概到宋代的时候

才有一些人居住

到明代的时候才成为那个徐达的领地

就是朱元璋的开国的

名将徐达的领地

关于这首诗的学术争鸣啊

还有一些问题

像余冠英说这首诗表面看来是

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

其实是两句一截

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

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这是沈德潜那篇的

正说明整首诗的诗意完整

统一而浑然一体

两句一截的形式

而写四季相思

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

破坏诗意的完整和统一

诗歌所写乃是一位女子

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

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

这里呢写她各个季节的相思的感情

应该还是可以的

可以的

所以这个学术争鸣啊

恐怕我们连同学也可以

进一步去理解

特别是我们江南这一带

地方出生的同学

更容易联系自己家乡的

地理环境位置来理解这一首诗

不过最后说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就是它提出一个问题

说明这个女子啊

这个女子跟男子隔的很远

所以要看吹梦才能到西洲

这句话不尽然 即使隔得很近

毕竟还有一个窄窄的江水隔着

你哪怕就是两浆桥头渡

很容易划个船就过去

但在没有过去之前

夜里梦境这也是完成可能的

它说吹梦到西洲就一定要隔得很远

也不尽然

也不尽然

所以说到这里啊

这首诗的关于还剩下来的一些

学术争鸣的问题

我看至少不至于有

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困难去解决它

我们还是应该有信心解读这一首诗

因为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代表了

南朝乐府民歌的最高水平的

刚才我们前面说

《西洲曲》可能是萧衍所作

这里的一首《河中之水歌》

相传也是萧衍所作

《河中之水歌》也是一首乐府民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素

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

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

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

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

恨不嫁于东家王

这一首《河中之水歌》

也代表了那个时候

乐府民歌的又一个突出的代表作

关于南朝乐府民歌我们就讲到这里

今天就讲到这儿

谢谢大家

谢谢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11.4 《西洲曲》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