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在线视频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下一节: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

看《李凭箜篌引》这一首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同志们注意

这首诗看上去像一首七言律诗

但不是七言律诗

它是古体

是古体

不是七言律诗

大家注意

注意

这首诗是李贺在京城所作

诗中刻画了名噪一时的梨园弟子

李凭弹奏箜篌的绝妙声音

想象丰富

设色瑰丽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就说

白香山

江上琵琶

韩退之 颖师琴

李长吉 李凭箜篌引

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

李足以泣鬼

白足以移人

方扶南的这段话很精辟

我们在评论白居易的

《琵琶行》的时候

也常常会引用它

古代人啊

不能录音

要想录像就更不可能

古代要想描摹一种声音

非常之难

尤其用文学语言

用诗歌语言来描摹一种声音

要你感到它美妙动人就非常难

在唐诗里就是这三个

白居易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这三个都是摹写声音之至文

这句话给它定义地非常精辟

而且说 韩足以惊天

李足以泣鬼

白足以移人

这三个也可以交叉起来看

不必每一个抠字眼

抠字眼

这里啊

课件上说

此追刺开 宝小人祸国之由始也

考贺生于德宗贞元七年

殁于宪宗元和之十二年

距李凭弹箜篌供奉内庭时

几五十余年

长吉何得尚闻李凭之箜篌耶

盖凭一梨园小人

而玄宗嫟之

初不料其即为祸国衅首

贺以有唐王孙

追恨当时

故著此篇

以补国史之阙

与《春秋》书法相表里

这段话说的很精辟 很精辟

否则 这首诗写来干吗

李凭比李贺要早得多

李贺又只活了二十七岁

他根本没有看到过李凭

更没有听到李凭弹箜篌的声音

李凭要比李贺早五十多年

他生活的时代

是李贺根本没有可能有亲身看到

听到的可能

所以陈本礼说

这首诗 通篇皆愤恨讽刺之词

乃一毫不露本意

此所谓愈曲愈微

愈深愈晦者也

各家注释

均未发明此义

徒以写声之妙

重复谬赞

不顾叠床架屋

失其旨矣

陈本礼《协律钩玄》

这种评论很精辟

很精辟

我认为

他揭示了写李凭箜篌引的真实的

因为到李贺的那个时代

已经是中唐时期

李贺亲眼看到唐王朝的衰微

衰败没落

写到看到当时的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

写的朝廷日不如前

想到当年曾经盛极一时的盛唐时期

结果因为唐玄宗是个欣赏

像李凭弹箜篌 一天到晚追求享乐

追求奢侈的生活

最终导致唐王朝一蹶不振

我认为这个揭示的是

至少陈本礼《协律钩玄》

这一段文字是值得我们

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参考的(李贺可能听到李凭弹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张高秋

诗的起句就开门见山

用吴丝蜀桐四字

写箜篌制造的工艺精良

高秋

点名弹奏的时间

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

丝出在吴

桐出于蜀

说明这两地

吴地的丝质量是最好的

蜀地的桐木

用来制箜篌制琴

也是最优良的材质

秋高音亮

言时间也良

空山响应 颓不流

写行云遏也

江娥 素女 善音者

而啼

而愁

犹仓颉作书

而鬼神号泣也

若此者何

盖由李凭在中国而弹箜篌耳

这段文字起句就不凡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空山凝云是响遏行云的意思

我是1964年考大学

1963年高考的古文翻译的题目

就是叫《薛谭学讴》

薛谭向秦青学着唱歌

结果没有学到技术

技术没有学到家

自己就想回去了

结果秦青就送他

送到半山腰

秦青突然放开歌喉

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

他的声音使得树木都振动

使得天上的云彩都为之不流

这里的空山凝云颓不流啊

跟这里的薛谭学讴的

这种情况是相似的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江娥呢这里实际上是点出

这个湘灵鼓瑟的意思

江娥呢跟这个洞庭湖一带的

湘妃就是

也就是换句话说 是和娥皇女英的

故事有一定的联系

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四句点出了演奏者的姓名

层次安排井然

先写琴的材料

再写声音

最后写人

中国

但是大家注意

这个中国啊跟华夏的

这个中国不是一回事

它实际上是指的首都

也就是在这里是指长安

在长安弹箜篌

大家注意

这个中国跟我们现在的

这个中国的含义是大不一样的

而是指仅指首都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正面写绝妙的音乐

昆山玉碎凤凰叫

写声音的起伏变化

突出了它的气势和高音

箜篌的声音起 众弦齐响

像山崩玉碎一般

气势宏大

有时又是一弦独鸣

像凤凰之声

声振云霄

同志们注意

这种比喻

跟我们正常运用的甲像乙甲似乙的

这种比喻大不一样

我们用比喻

经常都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

去比喻那些不熟悉的事物

比如我要给你介绍一个女朋友

现在我没有她的照片

也没有这个一时也说不太清楚

那么我只好用打比方的办法

这个我给你介绍的这个女朋友呢

她的身高体形很像

我们班上的一个女同学

她的面容面色又像

我们班上的另外一个女同学

她的衣着形象

走出来

又像我们班上的第三个女同学

我用三个女同学的身高

体形

容貌

服装

姿态来凝结到一起

比喻我要给你介绍的那个女朋友

都是用熟悉的事物

这三个同学你都熟悉

现在我介绍给你的这个女朋友

你还没有见面

还不熟悉

但是用这三个熟悉的

来比喻那个不熟悉的

但是在这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的声音

谁听到过

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更说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凤凰的叫声也是我们所听不到的

因为凤凰这种鸟

因为现在科学的考证

凤凰是根本不存在的

是人们根据孔雀等一些

现实生活当中有的鸟

来加以假设出来的

凤凰的声音我们根本不可能听到

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一句侧重用通感

拟人的手法

写音乐的感人至深

低沉的乐声 犹如带露的芙蓉花哭泣似的

欢快的乐声

像盛开的兰花的笑颜

后面的八句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几句啊

都极力把神仙的世界

跟李凭弹箜篌联系起来

写箜篌的艺术感染力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先写近处

用夸张的手法写李凭的箜篌声

消融了城门前的冷气

使人们忘却了深秋夜的寒意

二十三丝动紫皇

二十三丝就是箜篌弦的数量

使得帝王和天帝

也受到感染来侧耳倾听

融冷光

使秋光也变的融和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以下的这六句

写诗歌啊写李凭的这个

音乐的感染力

由人寰延伸到仙境

这六句

诗人用大胆诡谲的想象

显示乐声对仙境的的魅力影响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恢弘的乐声传到天上

感动了正在补天的女娲

她忘记了补天

导致石破天惊秋雨磅礴

石破天惊这个词啊

后来成为一个成语

写出他的音乐的震撼力

后来呢

我记得大概1976年

毛主席去世的时候

复旦大学的刘大杰先生

就写过一首七言律诗

悼念毛主席

他开头就用

石破天惊报讣音

吞声无语泪纷纷

用石破天惊这样的

一个震撼人心的

使得人感到十分意外

十分吃惊的这样的一个消息

用石破天惊这个词

在这里联系女娲

炼石补天的这个神话故事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视角转到仙山

写教令神妪

听到美妙的音乐

也感动非凡

就连行动迟缓的

老鱼瘦蛟也随之翩翩起舞

写李凭箜篌的这种感人的艺术力量

梦入神山教神妪以下四句

谓下而到渊

上而到天

亦皆为其感动

更不复结一语

有如季札观止矣

写尽移情

渊天两际

犹《庄子》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最后两句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以上都是写乐声的磅礴气势

写动态之美

最后两句写乐声的舒缓

写静态的美

寒兔是写夜晚

月光当中的玉兔

整天伐桂的吴刚闻之

忘记了疲惫

不觉倚着桂树聆听

李凭的箜篌声

寂寞的玉兔也被迷住

任凭深夜的露水打湿了身体

写出音乐的幽深绵渺的境界

李贺将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

借助人间仙境的神奇想象

将之转化为可感的物象

充分展示了李凭高超的

箜篌演奏技巧

此诗想象丰富

意象奇特

显示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