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十八章 李白(下)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在线视频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下一节: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有人说啊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

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

艺术上崇尚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审美

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七言律诗

其实不然

李白呢七言律诗写得不多

就这八首

我把它全部列举出来

就是PPT上所列举的这八首

但是五言律诗他写得并不少

写了130多首

李白写七言律诗较少

这个并不奇怪

因为在李白创作的时代

七言律诗没有完全定型

甚至在稍后于他的杜甫诗中

仍然有一些跟今天七言律诗

写法有所不同的地方

比如他的《咏怀古迹》第二首

摇荡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箫条异代不同时

其中就有失黏之处

杜甫在七言律诗上

还在进行一些探索

后来证明有一部分探索并不很成功

严格讲七言律诗在杜甫手里

才严格定型

杜甫诗写七言律诗就多了

在同时代比他早的诗人当中

除掉王维 李颀

有几个人写一些七言律诗

但是数量都是远没有杜甫那么多

李白写的七言律诗较少

除掉他自身不太愿意接受

七言律诗的束缚之外

恐怕更大程度上因为

七言律诗本身还没有完全定型

李白啊很少写七言律诗

但是他的《登金陵凤凰台》

却脍炙人口

被称为七言律诗当中的极品

它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

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

南游金陵时所作

也有说他是

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看来从这个思想状态

从这个李白的人生经历看

应该前面是写于天宝年间更可信

更可信

全诗以登凤凰台时

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

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和

悠远飘忽的

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

用于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

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诗

大概七八年之前

我还没有来到清华工作的时候

还在东大的时候

我曾经在有一次应江苏电视台

国际频道

专门就在凤凰台的现场讲过这首诗

对这首诗啊

我有几点与众不同的看法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的故址在

南京市城南的花露岗

南京第43中学的校园内

旧名凤凰山

实则上南京的山

除紫金山而外

其他的山都高不足百米

这个凤凰山就更低的可怜了

大概只有二三十米

简直完全看不出山

就是上几十级台坡就到了

首联啊

写关于凤凰台的传说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14个字当中

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得重复

音节显得流转明快

平平而起

又写的很有味道

凤凰台在现代的金陵凤凰山上

相传南朝

的刘宋

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于是筑台 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

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

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如今凤去台空

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

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淌

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这两句啊开头就写的别具一格

后面一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对这一句的理解啊人们经常就搞错

因为南京这个地方

曾经是东吴和东晋的都城

又是六朝的皇宫所在地

在李白生活之前

这里的金陵这个地方

曾经是六朝的都城

所以从字面上讲

吴宫花草埋幽径

吴宫昔日的花草

现在都埋没在小径之中

也就是说东吴的那些都城啊

也显得败落了

晋代衣冠成古丘

衣冠可以代指衣冠之士

许多著名的人物

也都埋入了坟墓

好像这样解释也说得通

其实有一点搞错了

43中的进了校门之后

有一个很大墓

而且上面刻着 晋贤阮籍之墓

阮籍是 竹林七贤 之一

就我们了解的阮籍的身世遭遇

好像其中并没有多少跟

金陵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呢这个墓现在还在

现在被南京市人民政府

立为文物古迹之地

市政府立了碑

后来人们解读是近代衣冠成古丘

是阮籍的衣冠冢现在成了

凤凰台旁边的一个重要的古迹 文物

这是指阮籍的衣冠冢

这是跟一般人解读不一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

他对这一个问题深有考证

这里三四句啊

就凤出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候的吴和后来的东晋

都曾经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

昔日

吴国昔日的繁华的宫廷

已经荒芜

东晋的一带风流人物也都

进入了坟墓

那些一时烜赫

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价值的东西呢

但是这里实际上不是指的东晋

而是指西晋的竹林七贤当中的阮籍

妙在 吴宫 晋代 二句

立地一哭一笑

何谓立地一哭一笑

言我欲寻觅吴宫

乃惟有花草埋径

此岂不欲失声一哭

然吾闻伐吴

晋也 因而寻觅晋代

则亦既衣冠成丘

此岂不欲破涕一笑

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

极写人世沧桑变化

然而先生妙眼妙手

于写吴后偏又写晋

此其胸中实实在在看破得失成败

是非赞骂

一总只如电拂

这是金圣叹的评语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啊也有不同的版本

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作一水中分白鹭洲

首先七言律诗的第一个字

平仄是可以不论

一水中分和二水中分何况

又都是仄声字

所以我倒觉得在这里

作一水中分似乎更好一点

大家可以看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三山在今天的江宁县的西南

江边有三个山峰并峙

二水中分是因为白鹭在

江中把江水分为两道

当然一水中分

一水被白鹭洲中分这也说得更通

白鹭洲在南京市的西南江中

也就是江心洲

这句话解读并不准确

古代它是江中之洲

但是由于呢长江北移

现在

当年的江心洲现在已经跟

大陆连成一片

据我南京的一些朋友他们考定

他们的江心洲

或者叫白鹭洲

已经是南京现在那个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附近

在那个地方

而现在的江心洲

又是在江中形成的一个沙洲

这个地方更北移了

也许就是因为有此一说

所以现代人就有人在现在的

江心洲建了一个凤凰台

有点了莫名其妙

莫名其妙

这一联啊是写景

诗人有历史的凭吊

转向大自然的描写

将目光投向了那不尽的江水

陆游《入蜀记》曾经说 三山

自石头城及凤凰山望之

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

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三山在现在的江宁区的境内

靠近江边

从那到凤凰山有五十余里

大家知道因为凤凰山实际非常低矮

并不是高山峻岭

隔五十里根本看不到

根本看不到

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因为空气污染

就更不好看了

更不好看了

陆游说的杳杳有无中耳

正好注释了 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

若隐若现的景象写的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边的长江中

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颈联的两句气象壮丽

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说到这里得提一下

南京先来由个公园叫白鹭洲公园

实际上跟李白这个诗讲到的

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白鹭洲

实际上不是一个地方

不是一个地方

南京有许多地名都搞错地方了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的结尾啊很有深度

他为祖国的前途深深地担忧

经过长安三年

他被赐金还山

南游金陵的时候

他的心境并不好

浮云蔽日

本来就比喻奸邪小人

去障蔽贤良

在这里《古诗十九首》当中也有

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 这样的句子

长安不见有一个典故

晋明帝司马绍数岁的时候

坐在元帝就司马睿的膝盖上

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问洛下消息

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

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

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

集群臣宴会 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 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耶

答曰 举目见日

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这一段啊

所在《夙慧》 就是早慧的意思

说明晋明帝很小就懂得很会说话

先说

不见有人从日中来居然可之

后面又说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他前后改换了这种说法

注意 这里啊

从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它

晋明帝生于298年

死于公元325年

后来他做皇帝之后

称为明帝

他是晋元帝的儿子

他的父亲晋元帝司马睿

即位是公元建武元年

317年

大家看317年的时候

晋明帝应该多大岁数

298年出生到317年

已经差不多虚岁将近20岁

当时的司马绍哪有20岁的儿子

坐作父亲膝盖上了

即使坐在父亲膝盖上会说这么几句

也说不上是早慧了

到20岁还不会说话

什么时候会说话呢

所以啊这个故事

不可靠

我几次在清华大学讲课

引到我这个看法

也有一些同学不同意我的看法

说可能啊

这个晋元帝还没有

做皇帝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但是大家注意看《世说新语》

当中 前面是讲到

东渡意告之

已经东渡了

就是实际上应该是南渡

南渡了之后他已经做了皇帝

才能讲所以底下一句话举头见日

这里的日代指皇帝

不是指太阳

不是仅仅指太阳

仅仅指太阳就没有这么深的含义了

所以这里又是一个

我看法独到的地方

这一句啊

也寄予着作者对

忧国伤时的怀抱

这两句诗啊

寄予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

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 慎微篇》

就说邪臣之蔽贤

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更见出作者对国家前途的

深深的担忧

见出他思想的境界

李白这两句诗

暗示皇帝被奸邪所包围

而自己报国无门

他的心情也十分沉痛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

触情生愁

意寓言外

饶有余味

最后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意旨尤为深远

就艺术上来说

相传李白曾经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

欲拟之较胜负

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

《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

我们比较一下

崔颢的《黄鹤楼》

昔日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的这首《黄鹤楼》诗

也算是一首名作

收在唐诗三百首里作为

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

但是这一首诗并无多少深意

按照现在格律诗的写法

它中间第二联并不对仗

当然了整个诗还是写得很不错的

就他的结尾的立意来说

并不比李白高明

我觉得应该说各有长处

似乎我更偏向于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

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

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

格律气势 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

二诗都是意到其间

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

不事雕饰

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

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

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把历史的典故

跟眼前的景物和诗人

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意旨尤为深远

这也是他高出于崔颢的一个方面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