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  5.2 《山木》 >  5.2.1 《山木》(上)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2.1 《山木》(上)在线视频

5.2.1 《山木》(上)

下一节:5.2.2 《山木》(下)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2.1 《山木》(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开始讲《山木》这一篇

因为没有现成的录音

我把它念一念

庄子行于山中

见大木

枝叶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

曰 无所可用

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

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

请奚杀

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

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以和为量

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 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

则不然

合则离

成则毁 廉则挫

尊则议

有为则亏

贤则谋

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

其为道德之乡乎

注意

这里只是《山木》

这篇文字的一个节选的一个部分

是节选的第一个部分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篇文字

请看第一小段

庄子行于山中

见大木

枝叶盛茂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

曰 无所可用

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这讲了一个小故事

庄子带着他的学生有一次

在山中行走

看到有一棵树长得枝叶很茂盛

而一些砍树的人就坐在这个旁边

却不去砍这棵树

后来呢人们就问他

为什么这么好的这么大的

一棵树你不砍呢

这个砍木的人就是说

此木无所可用

换句话说

这个木不成材

虽然长得很壮实

但是这个木料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就说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这棵树是因为它不成材

所以能活到正常的老死的岁数

木料是如此

下面又讲了一个故事

夫子出于山

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夫子这里还是指庄子

庄子出山之后

住在一个老朋友家里

这个老朋友很喜欢

很高兴

就叫自己家里的家童杀鹅来烹之

大家注意

这里的雁是鹅而不是

天上飞的那个雁

这一点要解释一下

烹又作享

通飨是招待款待的意思

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

请奚杀

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

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主人家的那个奴仆就问主人

你要杀的这个鹅一个会叫

一个不会叫

你看杀哪个

主人就关照

杀那个不会叫的

第二天

庄子的学生就来问庄子

昨天我们在山里走的时候

山中的木因为不成材可以终其天年

而主人家的雁却因为不材而死

请问先生怎么来理解这件事

这一段文字比较好懂

何处是何以自处

就是树以不材而终其天年

而雁却以不材死

人应该怎样选择立身处事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这一段是对上面这一段的

归纳和总结

也是点出他要表述的主旨

上面因为讲了两个小故事

一是庄子在山中走

看到有一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

却那些砍柴的人不去砍它

庄子就说

这个树以不材而能终其天年

后面又讲了一个小故事

因为他们投宿在一个朋友家

这个朋友叫家里的奴仆来杀

一只鹅来招待他们

其中呢有一只鹅会叫

有一只不会叫

主人就指示要杀那个不会叫的

结果庄子的学生就问他

昨天我们在山里因为

树不成材而能终其天年

现在在主人家投宿

他又因为鹅不会叫而被杀

那么人怎么来处世呢

第三段庄子就笑着说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叫庄周

周就是我

我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

似之而非也

故未免乎累

这段话很深刻

大家知道

在战国时期

就是庄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知识分子的处世很困难

不能干又不行

过于能干又不行

所以庄周给自己定位在

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这句话很深刻

很深刻

这里呢是他当时为了自己能为

明哲保身的一个处世的法则

要想不受到牵累

又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既不受材累

又不受不材之累

在那个战国的年代

知识分子的处事的准则

若夫

下面又引起下文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乘道德就是顺着自然浮游

茫然无心的漫游

大家知道道家是强调无为的

无为而治

所以下面又进一步引伸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倒是比较耐人寻味

即使我们今天也不是用一句

简单的话可以完全回答它

无誉无訾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訾是毁谤与非议

无誉无訾就是既不遭到过于吹捧

颂扬

也不受到人的攻击

毁谤和非议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龙一蛇

像龙的显现

像蛇的潜藏

随着时间而变化

而无肯专为

不专于一端

所以这段文字就进一步

引伸刚才处材与不材之间

既不追求荣耀

也不愿意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

而能像龙和蛇一样忽而闪现

又忽而隐藏

而不故意仅只于一种方式去生活

一上一下

以和为量

浮游乎万物之祖

上下也是相反的

像刚才誉和訾

材和不材都是相反的

以和为量

和是中和

和外物相和谐

以跟外物相和谐作为它的标准

浮游乎万物之祖

浮游于未曾有物的之前的

那种虚无的状态

庄子又提出 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 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

则不然

第一句话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物物而不物于物

按照物的本性去支配物

而不为物所支配

这一点在我们今天也是有

很深的启示作用

现在我们的社会上人们

常常比较浮躁

社会上也存在着物欲横流的

这种状况

追求物质的享受

追求奢侈

甚至像最近审判的那个

刘汉黑帮集团

他们一顿饭吃上50万块

这种实际上就是追求奢侈

追求堕落

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物欲横流

你说一顿饭要吃50万块

你吃得下吗

你肚子有多大

那无非是故意追求高档

追求奢侈

追求这种物欲

物物而不物于物

不为物所左右

早先几年我还在南京工作的时候

有一次省司法厅组织我们一些作家

诗人和记者到一些监狱里去采访

其中我记得有这么一件事

那时候正好是中秋节之后

监狱里组织一些劳改

快离期满不很远

同时表现又很好的犯人

中秋节放他们回家

你自己回去

没有人押解你

你自己回去

回去等两天三天

然后再回到劳改队来

正好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呢

正好这些犯人刚刚从家里探家回来

其中有一个人就

他过去做过镇江市文物局局长

这次是被判刑五年

因为倒卖文物判刑五年

现在刑期也快期满了

表现也较好

他就跟我们谈自己

他说我过去在位的时候

经常一顿饭吃上几万块钱

当然还比不上刘汉的50万块

一顿饭吃上几万块钱

他说即使我不倒卖文物

国家判我五年刑也不算过分

如果他这个是发自内心的

说明这个人改造确实有收获了

可见的

过去有些贪官物欲横流

对他们实际上是有害的

这里庄子讲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不受物的支配

不为物所支配役使

这一点在我们今天还是可以借鉴

则胡可得而累邪

实际上不为物而所累

此神农 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

则不然

这里的人伦之传

是指人世的伦理权限却不是这样的

合则离

成则毁 廉则挫

尊则议

人世当中当时存在一些

不正常的情况

有成就常常被毁弃

就转为毁

廉则挫

刚正有棱角

往往受到挫折

往往受到非议

这种呢就是非正常的情况

这当然它揭示的是战国时期的

社会不正常的情况

有为则亏

贤则谋

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

其为道德之乡乎

大家注意

有为则亏

因为有所作为往往受到这个伤害

贤则谋

因为贤能就被人所暗算

算计

不肖

有些人不学好

不行正道

就行欺骗

胡可得而必乎哉

它这里有前面的材与

不材引出胡可得而必乎哉

选择一条正当的道路

庄子对这个的回答是有些模糊的

他说 悲夫 弟子志之

其为道德之乡乎

他讲弟子们

你们要记住

应该设置道德的取向

实际上他要强调的还是

材与不材之间

这作为道德的取向

但是呢这些观点在今天

我们有些方面仍然可以借鉴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5.2.1 《山木》(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