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  9.1 建安诗歌 >  9.1 建安诗歌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1 建安诗歌在线视频

9.1 建安诗歌

下一节:9.2 曹操及其诗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1 建安诗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今天我们讲大学国文的第九讲

讲建安诗歌

重点讲曹操和曹丕的两首诗

首先我们说说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文学诗上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

是指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

最后一年这段时间的文学

也就是曹氏父子他们统治下的文学

而创作的主要年间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就是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和蔡文姬

这样一些文学家出现了

建安文学的高度兴盛

下面呢我们从几个角度

讲建安文学的兴盛的原因

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跟它所处的

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

人民妻离子散

又出现了所谓的黄巾起义

这些烧杀抢掠

使得战争动乱

这样所谓黄巾起义之后

我国出现了连续

差不多四百年的动乱

而建安时期是它的开头

建安的文人生活在

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

目击着种种社会的惨状

有切身的感受

把它反映到现实生活当中来

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渴望统一

的作品大量产生

这是建安文学兴盛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是儒学的衰微

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儒家思想一直是

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但是呢在此之前

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在汉代儒学

一直占统治地位

到建安时期

这种思想的统治要大大削弱

我们一般认为就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是就我们文学来看

有的时候啊

这个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的情况

对文学的影响

远不如思想发展

对文学的影响更大一些

思想上的禁锢往往

文学上也就不能发展

而思想解放的时候

文学往往就出现兴盛

建安文学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当时啊他们摆脱儒家经学的束缚

由于反传统的思想

特别是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不再把文学视作

阐发经义的工具

而反映现实生活

抒发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

使文学的发展道路大为广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兴盛对

建安文学的兴盛

也起着这个很大的作用

由于儒学的儒家思想

文学批评思想的式微

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运用

有着更深刻的反思

有各种文体的特点

对文章的风格

和作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出现了曹丕的《典论 论文》

当时是有着十分影响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也是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著

这篇文章当中提出的许多观点

对当时建安文学的实践

也有很大的帮助

再一个当时领袖人物的提倡

使的建安文学兴盛重要的原因

刚才上面我们讲到的几条理由

应该说在三国时期对魏国

吴国和蜀国

都应该适用的

但是独独在魏国出现了

这种建安七子

曹氏父子和蔡文姬这样的一些作家群

相比较在东吴在蜀国基本上

没有出现这些作家群

既没有群

甚至单个的作家也很少

即使有一些作家

实际上很有才华

在蜀国在吴国

也没有施展的空间

比如后来写了《文赋》的陆机

他就是吴国人

但是在吴国的时候他就没有留下

多少著名的作品

像写过《陈情表》的李密

就是蜀国人但是也就没有

看到他在蜀汉的时期

写下过多少了不起的文学作品

这可见得文学的环境

跟统治者的提倡很有关系

曹氏父子啊提倡当时的文学创作

而且呢曹丕的典论

论文当中把文学称为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提到这样高的地步

这在整个封建社会的

几千年的历史中

也是绝无仅有的

非常难得

所以曹氏父子的这种倡导

对建安文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文心雕龙》里面

就有这么一段文字

自献帝播迁

文学蓬转

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 雅爱诗章

文帝以副君之重 妙善辞赋

陈思以公子之豪 下笔琳琅

并体貌英逸 故俊才云蒸

这一段文字很精辟

见于《文心雕龙》的卷九

这里就讲到由于战乱

当时国家形势相对的

稍微安定一点的时候

当时身为宰相的这个曹操

和作为储君的曹丕

都积极的倡导文学

再加上有一个急先锋曹植

曹植的在文学史上地位

也是很重要的

他们的身体力行

和他的倡导作用

使的建安文学得以兴盛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甚至我认为它是超过

其他各种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为否则你说的各种原因对吴国

对蜀国同样存在

为什么他们那里

就没有出现这些建安文人集团

最后一个原因是建安文学的

兴盛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

在这之前先秦两汉的文学

为建安文学的创作成功

做了准备作用

当中的诗、赋

都启发了建安的作家

例如建安文学的现实精神就是

就是师承於汉代乐府的

「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

像三祖和陈王

以及建安的七子常以

乐府旧题名篇反映现实

古诗十九首等

也为建安文学提供了借鉴

这是我们参考的前人的

一些著作把它归纳出的

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建安文学的兴起跟五言古诗的出现

有极大的关系

五言诗比起四言诗

尽管只多了一个字

但是它多了一个意义节奏单位

四言诗往往是两两的句式

就是两个意义节奏单位

像关关雎鸠

这种就是两个意义节奏单位

而五言诗呢

就是多了一个意义节奏单位

像 相去日已远

多一个字它表示内容的

空间就大了许多

五言古诗的形式作用

就像格律诗对于唐诗的

繁荣所起的作用一样

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建安时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难道诗经楚辞就不是文学吗

但是那个时期呢

这个就是文史哲三者

是不完全分家的

到建安时期

文史哲就相对的就独立了

在建安时期

尤其是汉献帝迁都

曹操平定冀州之后

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

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人学士在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的同时

“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创造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

反映时代生活

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诗歌作品

所以建安文学是

我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

一个文学创作时期

其中特别成就巨大的

有曹氏父子三人

加上王粲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9.1 建安诗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