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在线视频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下一节: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看王维《终南山》这一首

终南山在秦岭的中部

又名中南山或南山

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南面

诗写终南山的雄伟气势

和奇妙的景色

抒发了诗人游山的感受和情趣

下面《终南山》这首诗

人们评论它深得画理

运用移步换景

全诗不断地变换视角

从各个角度描写终南山

以不全求全

收到了以少总多

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来串讲这首诗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诗从大处着笔先写终南山的

高峻和广阔

山峰高耸入云

使人感到天上的宫殿

已经非常接近

足见其高

而山势绵延一望无边

使人感到一直铺展到

大海边上足见其广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太乙是太白

是终南山的主峰

太白峰的别称

写它高峰接天绵延到海边

连山到海隅

形容终南山的远景

写他远眺之下的感受

虽然有所夸张

但确实给人一个真实之感

此联十分生动地写出它的雄伟

壮阔的气势

太乙近天都

天都是老天所在之处

说这个太乙峰已经跟天相接

天都往往在许多

这个山里面把它用来

写那个山最高的峰

比如离我们南京不远的黄山

就有一个天都峰

天都峰

过去人们大家命名它天都峰

以为它是黄山的最高峰

谁知道人们发现莲花峰

比天都峰更高

更高

太乙近天都

就是写这个终南山的主峰

几乎高与天接

它又很阔远几乎连到海边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

终南山就是秦岭

秦岭

实际上跨的面积远远不到海边

还远着呢

它仅仅在陕西省的境内

还中间跟大海还隔着

河南省和山东省

远远不到海隅

这是夸张

但是写的并不给人

有一个不真实的感觉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这一联是写的极受后人称赞

写诗人行山所见

云烟变幻的景象

使人用诗的语言

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

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登山 进入了一个云烟缭绕的境界

山太高了云烟只在他的半山腰

走入这个云雾当中去

走到山上

回头看那云合在一起

霭是一种水气

在秋冬季节

当天气较为潮湿

比如刚刚下过雨时间不长之后

会看到村庄树林和

山木上围着半腰

有一种水气

这被称为霭

又叫青霭

青霭远看是看到一条水带子

水气的带子

但是你真正走入其中

因为它毕竟很稀薄

并看不出有一种霭的存在

这是诗人登山的亲身感受

这种情景啊

现在我们要感受到

未必一定要去登山

像白云回望合的情景

我们坐一次飞机就能感受到

飞机起飞之后

总要穿过云层

等到飞机按照平飞的

巡航速度来飞起的时候

你回头看看下去

下面是白云朵朵乃至于

一大片的白云

一大片的白云

白云回望合

合成一气

青霭入看无

这个诗人是很注意观察生活的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写烟云变灭

移步换形

极富涵韵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

苍松古珀

怪石清泉

奇花异草

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

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的

白云蒙蒙的青霭之中

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

才更令人神往

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看到的这个美景啊

仍然使人留恋

不得不回望

回望而白云

青霭而俱合

这刚才呈现的景物

由清晰而朦胧

由朦胧而隐没

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两句啊

俞陛云先生曾经论述过

我们课件忘掉把这一段话做进去

俞陛云就说啊他登许多山

你看不到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的景象

秦岭或者说终南山是很特殊

它是一个较接近内地的山

它这个山又较高

一下子把南北隔断

我国的气候以终南山为界

南面的气候跟山北面的气侯

降雨量都有明显的不同

它又不同于像黄山

或者我们江浙一带的山

江浙一带的山

靠近海边

水气较重

特别是黄山

终日你看到茫茫的一片

雾气茫茫

黄山的云海是非常有名的

而相反终南山就看不到黄山的云海

它那个地方水气要少得多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正是对终南山的这种

特有的景色的描写

最贴合

最贴合

这一点跟这个俞陛云

指出这是更贴合终南山

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这一联

我们重点要解读

分野这个词

分野这个词

古人以二十八宿

天上的二十八宿这几个星宿的区分

标志地上的十二州

以鹑首对应周

以鹑尾对应楚

在天文为分星

在地为分野

这个字一定要解读清楚

否则这句就解释不清楚

天上的分野

对应地下的十二州

分野中峰变

在山的这个中峰

两边都是对应不同的分野

那说明这个山的地域很广阔

跟地下的州都不一样了

对应的州都不一样了

站在山岭远眺只见

群峰罗列千姿百态

以及地下的这个分野也不同

而且各个山峰的阴晴也不同

也就显得地域的广大

因为地域很广大

覆盖面很大

有的地方是晴天

有的地方在下雨

阴晴众壑殊

王维的这首诗啊

写得极好

前一句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跟这一联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都是勾画得极好

而且扣终南山扣的很紧

所谓阴晴众壑殊

是阳光或浓或淡或有或无

来表现千岩万壑的

千姿百态 千姿百态

最后一联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在山与人的对比中

山显得雄伟辽阔

伐木声和人的呼喊声也

很难把深山的幽寂气氛反衬出来

王夫之说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

相比较而言这一联啊

显得疲软一些

远不及前面的三联

欲投人处宿想找一个

因为山很远很难一天出山

夜里要找个地方投宿

要去向樵夫进行打听

最后这两句诗味也不及前三联

很多人特别是胡应麟

就指出

唐代诗人当中很多诗

结尾比较疲软

开头的气势很大

但是结尾就写得气势有点不及

这一点王维的这首诗我个人也认为

有这样结尾较疲软的毛病

当然有人要讲结尾还是很好

当然可以讨论

尾联啊看上去与

前三联写的高长奇关系不大

意义还是有相通之处

既要留宿山中

可见他下不了山

可见山大

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

一问一答之间也道出

山中峡谷的深长

玩其语意

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

欲投人处宿

分明有个省略了我

因而由此一句

便见得“我”在游山

句句有我

处处有我

以我观物

因景而抒情

诗人寻声辨向

从隔水的树林里

发现樵夫的情景

不难想象既有樵夫在不太远的地方

还是有人处

因而找何处投宿樵夫口答手指

诗人侧首遥望

也就能够想见

我对我们一个老校友

我们中央大学的老校友

霍松林先生

现在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

他评论这首诗就说总体来看

这首诗主要特点和优点

在是善于以不全求全

从而做到以少总多

意余于象的效果

这几句要同志们细细去体味

以少总多

写到终南山可写的东西很多

他抓住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写出终南山景象

成为历来咏终南山的名篇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