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七章 秦汉文 >  7.2 《谏逐客书》赏析 >  7.2 《谏逐客书》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2 《谏逐客书》赏析在线视频

7.2 《谏逐客书》赏析

下一节:8.1 汉乐府总论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2 《谏逐客书》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

西取由余於戎

东得百里奚於宛

迎蹇叔於宋

求丕豹 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

不产於秦

而穆公用之

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 蜀

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

包九夷

制鄢 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流过之纵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

废襄侯

逐华阳

强公室

杜私门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随和之宝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

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悦之

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良駃騠

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

充下陈

娱心意

悦耳目者

必处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

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郑 卫 桑间 韶虞 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

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

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

色 乐 珠 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名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

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

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

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

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求国之无危

不可得也

我们刚才讲了

《谏逐客书》的背景

那么 既然逐客令已下

六国的客卿

六国的人才都被逐出秦国

这里面数量众多

大家都接受了

为什么李斯不能接受呢

我们就要看这个人

看这是

史记李斯列传里面的第一段

李斯者

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

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

食不絜

近人犬

数惊恐之

斯入仓

观仓中鼠

食积粟

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

人之贤不肖

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

学帝王之术

这就是司马迁来

讲述李斯事迹的开始

非常小的一件事

他年轻的时候

在郡做小吏

就是小文职官员

那么 他看到

厕所中的老鼠呢

吃的是不洁净的东西

一会来条狗

一会来个人

所以

生活非常的惶恐

那么李斯走到仓库中

这个仓是专指粮仓

他走到盛粮食的粮仓里面

发现仓中鼠吃的是

累年累月也吃不完了积粟

粮食

并且 通风状况非常好

因为粮仓一定要湿度温度

都非常适宜才可以

而且

好久好久也没有人来干扰一下

于是

他看到了小老鼠

于是想到了人的一生

他说人之贤不肖

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

在你自己给自己的选择的

位置给自己选择的道路

于是他就不做厕中鼠了

他要去做仓中鼠

于是他就从荀卿

学帝王之术

这个故事

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斯这个人

他是从年轻的时候

就很有心思的

是对人生有一个庞大的规划的

那么

他一步步的来到秦国

并且在秦国现在已经做到了

客卿的位置

所以

他前半生的努力

一旦被逐

一旦离开 秦国

他前半生的努力可能就荡然无存

所以

在众多的六国被逐客中

只有李斯不愿意接受这个命运

于是

写了《谏逐客书》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设想

他是一个把自己的

一生都放在秦国的人

这个时候

秦国对他翻脸无情了

他要给秦国的君主写一封信

看看能不能挽回局面

第一句怎么写

他是写给一个决定他的生身

命运的一个君主

第一句话怎么写呢

他的第一句是古往今来

几千年人们一致赞颂的一句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总共就十来个字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里面

这样论这个第一句

批首叙事 批口段之

不婆婆妈妈的引入

不套客套

直接就说

说的是什么呢

我听说

吏议逐客

并且 最重的是什么呢

窃以为过矣

直接就说出秦始皇你错了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

很多篇对君主的劝谏文章

很少有找到能这样开头的

举个例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齐威王时期

战国时期齐威王时期

邹忌还是他的一个大臣

而且他们的关系还不错

邹忌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大臣

他想劝谏齐威王怎么样呢

能够听从百姓的批评

建议

他怎么处理这种劝谏的事情呢

他绕了好多好多弯

他先说他的妻子认为他长的很漂亮

他就说

大家都说城北徐公长的很漂亮

你看我呢

和他比谁更漂亮啊

他的妻子说当然是你了

那么

他又问他的小妾

我和城北徐公谁更长的漂亮啊

他的小妾说当然是你长的漂亮

徐公算什么

那么

他又问

到他家作客的那些客人

说你们都见过徐公吧

他和我谁长的漂亮呢

然后那些客人说

当然是您长的漂亮了

那么

他就洋洋得意

终于有一天

他见到了俆公

立即身心受到很大的振荡

他和徐公怎么能比呢

那才是真正的美男子

他把这个故事绕给齐威王听

那么这个说什么呢

他这样劝谏齐威王

曰 臣诚之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我妻子啊袒护我

我的小妾呢有点畏惧我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来我门上的都是来求我办事的

皆以美于徐公

都说我比徐公美

那么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有此观之

王之弊慎矣

他拿这个小故事去打比方

去从侧面触动齐威王

我们看他们的关系

邹忌是地位很高的大臣

是人才

是齐王仰仗的人

他还要用这样的方式

缓缓缓缓的从侧面 打比方

再举个例子 触龙

《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呢

在当政的时候

秦国来攻打赵国

那这个时候

他只有求救于庞大的

军事力量相对大的强的齐国

但是齐国提出一个

要求就是要他的儿子

长安君去做人质

到齐国去做人质

那这个老太太肯定不同意

这是她最宠爱的儿子

于是呢

她还想命令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比唾其面

如果再说让我儿子去做人质的

我就当面 啐你

这个老太太

那么 谁能来晋见呢

触龙

我们看触龙他刚刚见到太后的时候

太后盛气而揖之

怒气冲冲的

然后

他假装的快走

又走不了很快

这种比较老态的一种走路

对太后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不得见久矣

拉拉家常

我们好久没见了吧

窃自恕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故愿望见太后

我虽然不方便来

但是实在是很惦念你啊

然后太后说

老妇恃辇而行

我就坐辇

不用我走路

然后又问

日食饮得无衰乎

你吃着饭量还行吧

曰恃粥耳

我就能喝点粥而已

然后触龙说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

日三四里 少益耆食 和于身

我虽然也没有胃口

但我每天都去锻炼

去走个三四里

对身体很好

你也应该这样

然后呢

太后就说

老夫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拉拉家常

说说体己之后

太后面色有点缓和

再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时候呢

是秦国和晋国一起出兵攻打郑国

那么郑国就派烛之武

来游说秦国

说不要再和晋国合伙了

就瓦解他们的同盟

我们看烛之武见到

秦穆公的

第一句话是说什么呢

秦 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我们看他前面也绕了好久好久

你们两个大国来攻打我们的郑国啊

我们知道自己没有生存的可能了

如果我们灭亡了

对您好处

那当然请您赶紧动手吧

如果

没有好处

就怎么样呢

下面才开始论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看

晋见文章

特别是对君主的晋见文章

君主有老虎一样的易怒的性格

所以

一定要缓入绕着弯子的

来揣摩着他的心理来讲

但是

李斯没有

李斯就直说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这个一下子就箭在弦上

不可不发

他甚至已经发出来了

后面再怎么收呢

下面再怎么进行呢

如果我们再没读之前

试着体会一下李斯的心理

这是他一个志在必得的国家

要逐他

他怎么样才能挽回呢

在表露了自己的观点之后

我们看下面一部分

他怎么说的

昔穆公求士

西取由余於戎

东得百里奚於宛

迎蹇叔於宋

求丕豹 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

不产於秦 而穆公用之

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

这是举秦穆公的例子

而且第一句用了一个什么呢

接着上一句

窃以为过矣

直接就连过过渡都没有

直接就大开大合的说

想当年

昔就是想当年

穆公求士

第二个用到了例子

是孝公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

这是讲到秦国的第二个王为例子

秦孝公

下面是秦惠文王

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 蜀

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

包九夷

制鄢 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流过之纵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这个施就是延续的意思

这是他举的第三个君王

第四个君王

昭王

就是秦昭湘王

昭王得范雎

废襄侯

逐华阳

强公室

杜私门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一段有点长

但是呢

他都是用曦

这个字想当年这个字引起的

那么我们略微的来看一下

这四个君主

首先他讲到的是秦穆公

秦穆公应该是秦国历史上

第一个可以使秦国和诸侯国东边的

诸侯国相抗衡的第一个君主

他其实就是以求士而闻名的

他求的有谁呢

西取由余于戎

也就是西戎那些游牧部落

里面有一个人才叫由余

他在求由余的时候

真是想尽用了十八般武艺

他先是请他来

然后又强制挽留他

然后又离间由余和戎王的关系

那么在一来一去之后呢

他就把由余给

又送回戎王那里

但是

这个离间已经产生效果

戎王和由余

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了

于是呢

由余

就回到秦穆公这里

东得百里奚於宛

这个字也可以读作yuan

百里奚在到秦穆公那里的时候

已经是非常老了

他就是那个著名的唇寒齿亡

故事里面的一个人物

唇亡齿寒是晋国向虞国借道去讨伐

南边的虢国

那么

虞君呢

还真就借了

借了之后呢

晋国顺利的到达了虢国

灭了虢国之后

回来住在虞国顺便就把虞国给灭了

那么虞国的国君和他的大臣呢

都做了俘虏

这些俘虏里面就有百里奚

那么

晋国把这些俘虏带回国之后呢

刚好他们有一个女儿

要嫁给秦穆公

在当时

要嫁女儿的话是要有很多陪嫁的

也要有奴隶

人员作为陪嫁

那么这个百里奚呢

就在陪嫁的人群中

百里奚随着队伍西行

但是快到秦国的时候

在秦楚边境

他偷跑了

于是呢

跑到楚国去

秦穆公其实早就盼着

这个迎亲的队伍回来

他盼的未必是只是他的妻子

还有这个百里奚

但是队伍到了别人都有

百里奚没有

于是秦穆公就派人去找

发现在楚国

于是秦穆公就说重金

楚国要多少钱我都给

我要这个百里奚回来

他的臣子就说

这么一个糟老头就会喂牛

你花重金取他回来

楚人不就起了疑心了吗

这是一个人什么人

值得花重金

你干脆还是压抑住

心理的这种渴望啊

平平淡淡的去问楚国要

一定能要得回来

于是

秦穆公就说

我有一个老奴隶跑到你们楚国去了

我用五张羊皮把他换回来吧

这就是百里奚被称为

五羖大夫的这个典故

他回来之后

被封为大夫

五鼓就是五张羊皮

他就是说

是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一个大夫

那么

百里奚归了秦穆公之后

又推荐了他的好朋友

蹇叔他说

蹇叔 比我见识更高

那么

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

秦穆公处心积虑的收揽人才

所以

当然后面还有

求丕豹

公孙支於晋

所以最后才结论是

不产於秦

而穆公用之

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

那到了孝公呢我们就比较

熟悉秦孝公和商鞅的故事

商鞅主持变法

确实是移风易俗

主要是在经济上和军事上

以及这个政治制度上都有

很大的这种改革措施

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商鞅变法之后

秦国一下子从一个很落后的

边远的少数民族国家一下子

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而且是军事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所以

秦孝公的故事也被李斯用来进谏

下面

另一个楚国让嬴政非常心仪的

非常尊敬的建立过大功业的

帝王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那个时期呢

正是合纵连横

那样的时期

到底是六国联合起来去对抗秦国呢

还是秦国一一和六国联合

而六国呢求得秦国的这种

同盟关系以求自保呢

那么在这样的政策里面

张仪

给秦惠文王出了很多主意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大家比较熟悉的

就是它离间齐楚的关系

因为在当时

最大的实力最强的

三个国家就是秦国

楚国和齐国

而齐国和楚国呢是结成同盟的

秦国即使实力再强

对齐楚同盟也是有所忌惮

于是 张仪出使楚国

使楚怀王断绝了和

齐国的这种同盟关系

瓦解了齐楚联盟

所以

在这样的大的外交策略上面

用张仪之计 后来用张仪为相

所以

秦惠文王时期

也是秦国开疆扩土的

一个重要的时期

然后讲到昭襄王

昭襄王重用的臣子是谁呢

范雎

范雎昭襄王刚刚继位

权力掌握在谁手里呢

穰侯

穰侯是太后的弟弟

还有淮阳君

他们都是太后的亲人

所以

权力非常大

掌握秦国的实际的权利

那么

昭襄王继位之后

就用范雎之计

废除了穰侯和淮阳

把权力收回来

并且 还听了范雎的建议就是

远交近攻

虽然要联合

那到底是和谁联合

先去消灭谁呢

远交近攻

用蚕食的办法

一点一点的扩张领土

而经过一代代秦王的这样的建设

等权力传到嬴政手里的时候

其实秦国已经是

七雄里面实力最雄厚

最强大的国家了

所以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

其实大大仰仗于

他这些一代代的鲜明的英明的先祖

所以

我们看李斯就抓住了

秦始皇的这点的心理

在他的心理

这四个先祖就是他的典范

就是他的榜样

而他呢

刚好用这四代君主从国外

从六国去寻求人才的例子呢

来说服他

其实这些故事呢

我们也可以讲

我们也可以能够写的出来

但是我觉得后面的几句话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来

前面有那么多句气势非常强烈的

来讲这四君的开疆扩土的

纳人才的故事

那怎么收尾呢

怎么把它它收束起来呢

李斯用一句话

九个字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就把前面的长长的四段话

都收纳起来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这就是对前面例子的分析

那么分析完了以后又怎么样呢

要转

如果你只说这四个君主的功业

跟你逐客还是不直接联系

于是要转

转到哪里呢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他这其实是借人喻己

客何负于秦

这些客实际上应该指的是前代之客

是那四代君主所用之客

但是呢

他用了笼统的一个客字

我也是客

现在的六国来的人也是客

和前面的客

他都用了一个客字

来笼统的概括之

这就是转

一句就转到逐客上来

但是

他只谈到了客

没有谈到逐

那么转了以后

下面就劝秦始皇客还是很有用的

就收回成命吧

没有 那样太急躁了

那么他刚刚沾到客的边

还没有沾到逐的边

立即荡开

荡在哪里呢

我们看

反证的这一句话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他转到哪里去了呢

跟客没有关系

他的落脚点在秦国

也就是说

秦国使秦国富

使秦强

是秦始皇一生的心愿

也就是他的使命

所以他刚沾了客的一点边

立即用证开去证开

秦始皇一生的使命上面去

所以

金圣叹

在评论这一段的时候说忽然截

忽然转

忽然收

所以

李斯的文风就是这样子的

直突突的

直来直去

但是

就是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甚至都没有那种转折的过渡

什么都没有

就是忽然转

忽然截

那么

他为什么能打动秦始皇呢

为什么举前面的这些例子

君王的例子能打动秦始皇呢

说实在话

秦国走到秦始皇这一步

是每一代君主都励精图治的结果

秦国可不像晋国

也不像齐国

也不像鲁国

那都是第一批纷纷的

老资格的老牌的诸侯国

秦国根本就没有

他其实是一个

立普的地位

那么

他最早的可以追溯的祖先呢

是周牧王时候

那个叫造父的祖先

他手非常巧

造车马

而周牧王呢

当时在西游

到了大西域去了

这个时候

东边的徐偃王叛乱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

造父造的车

就起到了作用

于是呢

周牧王

那个时候还是西周呢

周牧王就把赵城封给造父

这确实是凭自己的技能

凭自己的本事

挣得的一片天下

但是呢

真的是非常非常微薄

下面到了周孝王时期

秦的又一个先祖

叫秦非子

他给周孝王养马

我们知道

养马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责

因为马在当时是非常非常贵重的

这样的军事资源

那么

他养的好

于是

周孝王

封这个先祖叫

秦非子为附庸

附庸其实有规定

附庸的领地不允许超过五十里

非常非常小的一块地方

但是

他们有了地盘

落住了脚

那么

公元前770年

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

周平王被迫东迁 东周开始

那么

这个时候各个诸侯国真正来

钟情为主的

并不多

那么

是谁紧紧跟在

平王的身边

保护平王东迁的呢

秦襄公

因为他的这个大的功劳

所以

被周平王

封为诸侯

也就是说

东周已经开始了春秋已经开始了

他才被封为诸侯

才有了诸侯的资格

才能和其它的宋啊

郑啊那些其它的国家平起平坐

这也是他的先祖靠自己的

这种舍身奉主而挣得的

然后就是穆公啊

孝公啊 魏王啊 昭王

其实每一代秦王都是在

使秦国强大的路上迈出坚实的脚印

所以可以说是先祖

筚路蓝缕 而后世代代图强

才有一个

强大的秦国交到秦王嬴政的手里

而真正的秦国强大的过程和

其它六国有一个

非常不同的特点就是人才

六国各国都出人才

唯有秦国自己的人才非常少

为什么呢

他不是一个有根基的老牌的诸侯国

他本来是靠养马为

特色建立功勋的一个部族

所以他自己的文化

相对落后于东方的诸侯国

那么

人才治理国家的人才就相对欠缺

所以

我们知道的历代能够

助秦王成就大业的那些人才

还真都是六国的人才

所以秦穆公求贤的故事

才被广为流传

而和他相比的

我们看楚国

楚国一直都是在用自己的

这种嫡系的子孙

王族来治理国家

我们读屈原的故事

都知道

昭屈景三族

其实都是楚国的王族

而齐国呢

我们知道齐国的一些大臣 那些贤臣

田忌 田丹 邹忌 田文

都姓田

邹忌也是齐国本身出产的人才

而魏国呢

像张仪他们都是 从魏国走出来的

魏国流失到其它

国家去的人才特别的多

而魏国自己呢

真是的有人才

他有很几位太子做相国的

做相国都不需要到外面去找

自己的儿子就够了

所以

富有人才和人才奇缺

是秦国和其它国家的不同之处

所以李斯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才从这一点入手

开启他劝说秦王的第一步

上一部分

李斯已经借客这个字

略微逗入了逐客

但是呢很快又荡开

那么我们觉得以我们猜想 的话

下面再怎么写呢

那么

上一段是以人来养己

借先前的那些六卿之客

来证明客的作用其实是

来证明自己的作用

那么后面呢从哪个角度来写呢

我们看《古文观止》是

这样来评论后面的文字的

都已经前面

他的结尾都已经说到了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都说到这个了

那么

下面肯定要说国事了

但是没有

偏诱发许多譬喻 滚滚不穷

奇绝妙绝

那么发怎样的比喻呢

我们来看

刚才我们讲到秦穆公那一段的时候

用了一个昔

昔穆公怎么样

怎么样

那现在呢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随和之宝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

建翠风之旗

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悦之

何也

这里面诸多的稀世之宝

一一陈列开来

现在您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

随和之珠

随和珠呢是说随和救了一条大蛇

到后来

这条 大蛇呢

从江中衔了一颗奇大无比的

珍珠来回报随后

这就是著名的随珠

而和呢是指和氏璧

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

有随和之宝

垂明月之珠

就是散发着明月一样的夜明珠

服太阿之剑

太阿是楚王命欧冶子和干将

铸了很多有名的宝剑

太阿剑就是其中之一

乘纤离之马

有名的良马

建翠风之旗

翠风就是用翠鸟的羽毛啊

把它给粘贴成凤凰的那种形状

那样的旗帜

树灵鼍之鼓

就是用鳄鱼皮

用鳄鱼皮做成的大鼓

那么这些呢

秦不生一焉

一个都不出产于秦国

而陛下悦之

何也

他问了

为什么呢

但是他又不回答

继续说开去

这其实是一顿

他这一问其实是使语气一顿荡

下面又说什么呢

他已经举了近处的例子了

好 一顿之后 是一折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则是

也就是说

一下子用了一个必字

这个必呢

翻译成现代的汉语

就是假如一定

假如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丹青不为采

那么我们看这个

其实还是上面一层意思的反说

上面是这样说

后面一层顿荡之后

如果你这样做

那就会怎么样呢

使上面一层意思的倒说

反说

那么说了这些秦始皇珍爱的

稀世真宝

其实真是投其所好

秦始皇就是一个好

就是奢侈

扩大崇尚珍惜奇玩的这样的一个人

那么

你把它身边的事情

挖掘他这样的心理

矛盾心理来说服他

那正是李斯的巧妙所在

那我们现在还得往下猜

他都说了这些了

还能怎么样呢

还是

再一次用同样的句式

再一次申说

所以饰后宫

充下陈

娱心意

悦耳目者

就是你天天在你的

宫殿里面站在你宫殿

厅堂上面后宫的女子

还有那些珍珠宝玉怎么样呢

必处于秦然后可

我们会发现这个必处于秦然后可

和上面的必秦国之所生

然后可其实是同一个句式

再一次深说

也就是说同一个意思

要重复出现

以增强其气势

必处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

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如果你一味的执着于

一定要出产在秦国

结果就是这样的

那我们看前面的三层

其实是一顿一折一阔

这样反复的在深说

用他身边的例子来以小喻大

《古文观止》这样说

语气四荡

酣畅淋漓的语气

彩色蓝染可以止也

也就是说完了说透了

诱篇再演出下节 也就是说他这种

以小喻大这种方法

已经说的非常透了

但是还有下面一截

那么

下面一截

《古文观止》怎么来评价他呢

强弩穿甲 尽饰为以

也就是说力量非常大的

弩弓都穿透了

铠甲还能再穿一层

于是

下面要再穿一层铠甲

我们来看看

用什么字领起呢

我们说刚才第一个是昔

第二层是今

第三层又荡开一层是夫

其实是议论的发语词

夫击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什么样的是秦地的音乐呢

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郑 卫 桑间 韶虞 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

这些都不是你秦地的音乐

下面这个字

又一个领起字

事实是这样的

那你现在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

若是者何也

又一次问

刚才其实就问过了

对不对

因为问过何也

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悦之 何也

不是你们产的东西

你干吗喜欢呢

那这里

不是你们秦国的音乐

你为什么要去选取六国的

音乐而不选你们自己秦国的音乐呢

若是者何也

现在才有了答案

这两个何也

一个就是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

也就是说

适用

适合

能满足我的心意

那么

在这一层一层的强弩穿甲之后

他开始

又一次绕绕绕绕

蹭到一点逐客了

以下喻大

你不能老说比喻

你的重点是什么呢

今取人则不然

好 我们看这是六个字

这六个字

一收 一转

一收一转都在这六个字里面

前面说了什么

各种的珍珠宝玉

各种的美女

各种的宛珠织簪

各种的音乐

各种的婀镐织衣 锦绣织饰

所有所有的这一些

其实都是在铺牌这样的现象

那么怎么把他收拢起来呢

跟你逐客有什么关系呢

六个字

今取人则不然

前面取物是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

只要有用

只要适合我就可以

今取人则不然

只此一句便转

六个字就转了

那么后面是十六个字

真正谈到逐客

真真正正的去谈论逐客

就这十六个字

不问可否

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这十六个字概括了逐客的真相

逐客的实质

但是

就好像刚才谈到逐客蹭了一点边

立即转出一样

他又一次转出

然则

怎么转的呢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

色 乐 珠 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你重视的你是喜欢的那些

色 乐 珠 玉

而真正民生呢

秦国的百姓

秦国的命运呢

你倒不看重

因为你逐客了

你逐客了

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你没有遵循那个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

所以他的结论就是

所重者在乎

色 乐 珠 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最后一句就是重重的一锤

就是下面一句

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也

我们很明显的回想到刚才他在

论了那四个帝王之后的那句话

就是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正是秦始皇的软肋

这是他一生的目标

一生的志向

也是他人生难以逃开的使命

那这一次呢

又一次说到这个主题上

不仅是富国强兵

而且还要有更大的目标

就是跨海内制诸侯

所以

他绕来绕去

其实绕到的还是秦始皇的

这时候还不是始皇啊

是嬴政

绕到的是秦王的心痛处

就是他终身的使命

跨海内制诸侯

那么他说到这里了

我觉得已经非常非常透彻了

那么

他提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那么就是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也

这不再比喻了

也不再以前人是事例了证明了

就是就事论事

来论现实了

他有没有给出答案了

那什么是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呢

这一小段

臣闻

又一次提起 我听说什么呢

臣闻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则士勇

也就是说

这前面我觉得已经讲的

非常非常的透了

那么后面

更起一峰

就是直接用最简单的句子

谈论如何跨海内制诸侯

所以先谈到了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则士勇

是以因此什么呢

一定要大

一定要广

所以他用这个广和大不是白用的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这是用比喻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名其德

中心出现了

什么是王者

他告诉他什么是王者

不却众庶

却者逐也

却和逐其实是一个意思

所以

他慢慢慢慢的引导了逐客

那么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名其德

只给了他一条通向王者的路

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地不分哪个方向

民不分哪个国家

四季都是美好的

鬼神都来保佑我们

此五帝三王

之所以无敌也

其实他暗暗透露给他的一个信息

什么六国

什么秦国

你统一了之后

都是秦国

所以给他前面描绘了一个

让秦王嬴政心驰神往

心醉的一个画面

就是成为王者

所以他最后

结束到

此五帝三王

之所以无敌也

我觉得嬴政在这个时候

再也低档不住李斯的

一层一层的攻击了

他攻击到了他心里面最柔软的地方

也是最强硬的地方

他一生的使命就是建王者之业

不再分六国

不再分秦和六国

下面呢

李斯还要反过来说

而且这个反过来说就是

痛痛快快的说逐客

也就是说通篇文章走到了结尾

他终于要痛痛快快的

把逐客这件事说出来了

今乃弃黔首

以资敌国

把老百姓都给抛弃了

去资助你的敌对之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你把六国的宾客都挡在外面

怎么样呢

放他们到其它的诸侯国

帮助其它的诸侯成就帝业

却宾客以业诸侯

以业就是使其它诸侯

成就帝业这个意思

后面 还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

天下所有的人才都退而却步

都不敢到你秦国来

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

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籍寇兵

籍就是借

你借给那些强盗武器

而借给那些大盗粮食

他想要什么

你就给他什么

然后来制服你

这就是你逐客的结果

这样

一锤锤的锤下来

本来秦始皇被他那个

帝王之业已经渲染的充满 信心了

现在又一锤锤的把他砸下来

你如果逐客的话

后果就是这样

所以

最最到了文章的最后了

他说出了逐客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几层意思

这几层意思

看上去都是淡淡说来

其实句句收束前文

这三行

就把前面统统一长篇文字

给概括起来

我们看最后一段是怎么说的

夫物不产于秦

可宝者多

这是对应哪一段呢

总收昆山之玉那一段

包括昆山之玉啊

随和之珠等等各种秦始皇心仪的

那些心爱之物也包括异域的音乐

夫物不产于秦

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愿忠其实提到了忠这个字

愿意忠于秦国的人非常的多

这照应的是秦穆公

那四个秦国的先祖

他们就用的是忠于秦的客卿啊

最后呢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

树怨于诸侯

求国之无危

不可得也

他照应的是什么呢

就是刚才读的这一段

臣闻地广者数多这一段

实事求是的来分析形式

来分析逐客

所以

到最后收束到哪里呢

收束到逐客

你如果逐客就怎么样呢

就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

也就是说这一段文章下来

能不被他震撼的确实很少

那结果是什么呢

于是

亲王收回逐客之令

并且

李斯回来之后

升为廷尉

廷尉是九卿之一

秦国的官职呢

先是三公后是九卿

这是最核心

国家最高掌权者

那么九卿之一就是廷尉

那么回来之后李斯升为廷尉

并且之后的20多年

与秦王嬴政演绎出了一段

令人心驰神往的君臣愈合的故事

他们的君臣故事估计也就是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

可以相媲美

而且他们两个建立了一代伟业

这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

《谏逐客书》

我们接下来来看一下《谏逐客书》

它是如何运用文气和

词气来达到他的艺术效果的

日本的斋藤千 有卓堂文化

谈到了《谏逐客书》它的文气

他说此篇以二今字

二必字

一夫字斡旋三段

意义不觉重复

终不能得其奇也

也就是说我们古人包括日本的友人

也认为

历代的劝谏书

对文气的把握还是

以李斯为难以逾越

就像我们刚才讲两个今字

两个必字

一个夫字

我们都已经谈到了

他在整个扭转文气上的作用

有的是顿

有的是荡

有的是转

有的是振

所以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像《古文观止》他在谈

《古文观止》最末

评论通篇的语气的时候

也这样说

中间三两节

一反一复

一起一伏

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

意思愈明

无限曲折变态

谁谓文章之妙

不再虚字助词乎

所以这一篇虚字和助词

正是我们关连全篇的要点

比方 说

在第一遍

在第一句

道出了窃以为过

立即就用了昔

开启下一层

然后再讲完四个先王的故事之后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那么再往后呢

这个今字一下子转变了论述的角度

本来是昔 现在是今

今就是身边之事

并且而陛下悦之

何也

他在问

但是留下了一个没有回答的问

那么什么时候回答呢

在下一段反说之后

今陛下

又一个今

在反说之后

而陛下悦之

何也

所以

再看后面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

若是者何也

答案出现了

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

那么下面这个转折其实是最难的

就是我们讲到了六个字

收束并转

一收一转全在这六个字里面

今取人则不然

所以

这样的虚词贯彻全文

这是我们讲到他的

文气和词气的掌控

下面呢

我们来看一下

还是从内容上来分

李斯劝谏能够成功

让秦王能够收回成命

而且影响这么大的成命

其实是非常之难

他凭什么呢

凭了一篇文章

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奏效呢

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

这个决定必须是明显的失误

如果是正确的决定

你来翻云覆雨

你来再推倒重来

那是很难的

所以一定是基于一个

非常充分的理由

你要写这篇文章

第二个就是要看对象

这是在每个人的天命运气不同

秦王是胸怀广大

明辨是非的君主

和攻其郡夹道的虞君相比

确实是天壤之别

晋国向虞国借道去伐虢国

虞君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而宫之奇来劝谏

劝谏的理由就是唇亡齿寒

两国是辅车相依的关系

但是

虞君怎么说呢

晋吾宗也 勿屠宗也

我们是一个祖先的

但是宫之奇

劝说他

比你更近的血缘关系的

虢国他都要灭掉了

那跟你同宗又有什么用呢

难道晋王杀的他的同祖父的

同曾祖的那些兄弟还少吗

他们难道不是同宗

虞君觉得好像也对哦

于是又找出一个借口

我祭天是非常诚心的

我的祭品是非常干净

而且丰富的

然后

宫之奇又说

如果没有德行的话

难道上天会看你的这些祭品吗

如果晋国灭了你

用更丰盛的祭品去继嗣上天

难道上天会吐出来吗

即使这样说了以后

虞君还是不听

所以

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碰到伯乐

所以李斯其实是很幸运的

他碰到了一个胸怀天下

注定要成就大事的君王

秦王嬴政

第三

秦王嬴政和李斯其实是一类人

他们两个是怎样的一类人呢

都是 实用主义者

都是坚决的行动者

而且都是志向广大的人

他们做事是不以品德

不以人德作为标准的

他们是以成功作为标准的

所以李斯非常非常懂秦始皇

懂秦王嬴政

所以

他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说

窃以为过矣

秦王嬴政这时候不需要绕弯子

所以

他就因为懂秦王

所以才列出了

穆公 孝公 惠王 昭王

这几个在秦王心目中

最最景仰的几个先祖

并且时时在论证的时候

不离什么呢

跨海内制诸侯

他理解

他了解他的志向

因为这个志向

秦始皇

可以奋发图强

也可以励精图治

也可以改错

所以他想让秦始皇要改正

这个错误的命令

他一定要找到支持这种改正的

根本因素

就是秦始皇的野心

而且这种野心就像刚才我们在

梳理秦国的发迹历史一样

这种野心即使不是嬴政

换成别的一个人

照样会有

因为他继承的是秦国的

几百年的发迹史

几百年

几十个君王

在这样一步步的走来

传到他的手上

他只有继承

更别说

秦王嬴政本来就是

胸怀天下的这样的一个君主

所以我们从这一点呢

其实可以和后面的

李斯的死来比较一下

李斯这一次赢得了秦王

但是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秦始皇

李斯是怎么死的呢

赵高陷害他

把他投进监狱

并且用酷刑

而且还用诱骗的手段来折磨他

那么

他到最后还想用这一招

就是上书

因为他的上书曾经

改变过国家的命运

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呢

他就给秦二世写信

那么

我们看他写的是什么呢

他真的把秦二世当成了秦始皇

他能了解秦始皇

但是他错误的把

秦二世也当成了秦始皇

我们来看

臣为丞相置名

三十余年已

这在摆老资格

也就是说他一生之罪

其实在历数他一生之功

那么这个时候他还是不真正明白

他为什么被投入监狱呢

就是因为他功劳太大了

他在这个时候

再上书

还展现的是自己的一生的功绩

虽然是正话反说

他列陈了自己的七罪

但是实际上还是在强调自己的功绩

那我们看后面

他不断的用同样的气势

刚才我们分析文气

词气

讲他的句式

其实他在写给秦二世的上书里面

也在用这样的手段

总之这样的气势我们在

《谏逐客书》里面能看的到

在他的上秦二世书里面

也能看的到

但是

这封上书却落到了赵高手里

根本就送不上去

所以

李斯是懂他自己的

也是懂得治理天下之术的

尤其他懂得秦始皇

因为他和嬴政是同样的人

但是

他真的不懂得赵高

也不懂得秦二世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他竟然还选择上书这条路

以为还能像《谏逐客书》一样

扭转乾坤

而且他在上书的时候

依然用那样的气势

依然用囊括天下这样的

雄伟壮志来刺激秦二世

真是大错特错

我们看到这封信的结果怎么样呢

书上赵高使令弃去不奏

根本就没拿给秦二世看

求安得上书

你有什么资格 上书呢

说实在话

这是秦二世没有看到

看到了

结果一点都不会改变

李斯还是会死

所以我们读这两封上书

其实是读到了李斯的一生

这就是人生

强者会因为强而折断

弱者会因为弱被捆扎

这就是著名的强自取柱

柔自取束的道理

所以

从这里面我们看到

各种不同的人生

看到了李斯的人生

华丽而又悲剧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7.2 《谏逐客书》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