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在线视频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下一节: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看《西塞山怀古》这一首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关于西塞山是指什么地方

过去学术界历来是没有争议的

指的是是湖北黄石市的东面

是长江中流的一个要塞

三国时候

东吴西部的江防要地

刘禹锡曾经在唐穆宗

长庆四年

从夔州刺史调任

和州刺史的时候经过

路过这西塞山

然后就写下了这首诗

但是

我们一直感到不解

因为

整个这首诗写的句句都是写的南京

或者说当时写的金陵

但是呢

为什么却要用西塞山怀古

你在西塞山这个地方

专门怀念金陵的这些事情干吗

一时不得理解

前两年啊

我在东大有一些学生

帮我整理跟南京有关的一些诗词

尤其整理跟锺山有关的

诗词的时候

发现了

明朝诗人顾璘

写的一首《登清凉台寺后西塞山亭》

这首诗

晚上高亭对落晖

万山寒翠湿秋衣

江流一道杯中泻

云树千门鸟外微

古寺频来僧尽老

重阳欲近蟹争肥

霜枫恶作萧条色

故弄残红绕客飞

这首诗啊

倒使我们眼目一新

他登的是是清凉寺

清凉寺在南京

寺后的的西塞山亭

证明换句话说

西塞山亭也在南京

而就在清凉寺的后面

那不可能

刘禹锡的这首

《西塞山怀古》就是写在南京的

当然

光凭这首诗啊证据不足

这在学术上称为孤证

但是

确实我们一下子打开了思路

当然要完全证明刘禹锡的这首诗

就写在南京 就南京也有个西塞山

还要需要进一步补充证据

这首诗歌咏晋 吴兴亡事迹

表达了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的感慨

对中唐以后

拥兵自重的藩镇势力

发出一个警告

所以这首诗啊

又一个题目叫《金陵怀古》

关于《金陵怀古》

这首诗如果叫金陵怀古

它就有另外一个故事

长庆中 元微之

梦得 韦楚客

同会于乐天舍

论南朝兴废

各赋《金陵怀古》诗

刘满引一杯

饮已即成

白公览诗曰

四人探骊龙

子先获珠

所余鳞爪何用耶

于是罢唱

大家都不写了

就是

由这首金陵怀古流传于世

这首诗呢

所以在诗坛上有较高的地位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起句就直接写

导致吴国灭亡的事件

这一句一出

来势汹汹

有压倒一切

摧枯拉朽的气势

王濬《晋书·王濬传》武帝谋伐吴

诏濬修舟舰

濬乃作大船连舫

方百二十步

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

起楼橹

开四出门

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益州啊就是成都

当时已经属西晋

因为当时就是蜀国已经被灭掉

王濬是四川的当时的统军人物

朝廷啊为了灭掉东吴

叫王濬在那里造大船

从四川顺江而下

王濬楼船下益州

楼船就是高大的船

这里呢有具体的解读

大船连舫

有方百二十步

受二千余人

这艘船上能有两千人

就是一个军舰也不小

对吧

何况当时古代的木船

能容的下两千人

金陵王气黯然收

紧承上句而来

谓金陵虽有王气

但战斗还未打响

气势先以衰竭

吴国亡国势所难免

金陵王气黯然收

在这里是指东吴

由于王濬楼船一下

金陵啊很快这个当时割据一方的

东吴这个政权也就不复存在了

《太平御览》说

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

一个埋金以镇之

这里刚才说的不是秦始皇

而是楚威王

故曰金陵

秦并天下

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

凿地断连冈

因改金陵为秣陵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写王濬的水军突破吴国的江防

直抵金陵

《王濬传》讲

吴人于江

险碛要害之处

并以铁索横截之

又作铁锥

长丈余

暗置江中

以逆距船

先是羊祜

获吴间谍

具知情状

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

缚草为人

披甲持杖

令善水者

以筏先行

筏遇铁锥

锥辄著筏去

又作火炬

长十余丈

大数十围

灌以麻油

在船前

遇锁燃炬烧之

须臾

融液断绝

于是船无所碍

这个《晋书·王濬传》上

讲的这一段

说当时啊

他们要讨伐东吴的时候

遇到都东吴的阻断

一个是那种大铁锥放在江里

它就用一些草人

用竹筏把这些铁锥拿掉

另外呢

因为它用横江的

铁链想挡住船不能行进

这个铁链用一些草绳

浇上麻油

然后把这些铁链烧断

对此啊

我个人表示怀疑

第一长江那么宽

要用大的铁链横断长江

这个铁链要多粗

古代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

用什么东西来架设这个铁链

这是一个怀疑

有没有此事值得怀疑

第二

用麻油来把这个铁链烧掉

大家知道

麻油是植物油

植物油燃烧的时候温度是很低的

大概二三百度

三四百度

四五百度也都可以达到

但要把铁化掉

谈何容易

用麻油就能把铁化掉

这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这两者对这样的

记载我表示怀疑

但是

刘禹锡大概是对此深信不疑的

所以并没有

对此有任何怀疑

所以就相信这件事情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写孙晧

被迫投降

《晋书·王濬传》记载

濬入于石头

晧乃备亡国之礼

素车白马

肉袒面缚

衔璧牵羊

大夫衰服

士舆榇

造于垒门

濬躬解其缚

受璧焚榇

送于京师

写孙晧

王濬的船一到

孙晧就被迫投降了

大家注意这个晧字

《三国志》上孙晧的晧是日字旁

但是我们现在写的许多历史书

写到孙晧的晧

都是白字旁

这两个写法不一样

用日字旁

政治上更符合

他身为皇帝的身份

尽管这个皇帝只是

割据一方的小朝廷

但是

毕竟他是作皇帝身份

而孙晧的晧

用日字旁这个字是很冷僻

所以普通的人都日跟白形非常相近

都写成白字旁

这一点

虽然我不能完全断言

写白字旁就是错的

但是

至少我们对此可以要注意到

要注意到

《元和郡县志》又说

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

即楚之金陵城也

吴改为 石头城

建安十六年

吴大帝修筑

以贮财宝军器

有戍

据南京的一些史地学家们考证

石头城呢在南京的

现在秦淮的那个定淮门

外面那一块

就是这里就像《元和郡县志》所说

建安十六年

吴大帝修筑

以贮财宝军器的

一个小城

不是代表整个南京城

现在南京有个秦淮河边上

有个鬼脸城

南京市政府还在那里立了一个牌

古石头城

据一些史地专家认为

这个地方的石头城并不是

东吴时候的石头城

这一点有待同志们进一步的去验证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两句跟上面四句就不一样了

上面四句都讲一件事情

讲王濬楼船下益州之后

灭掉东吴

使得整个的过程

四句写一件事

这里呢

却用一句写多少件事

因为大家知道

建康或者金陵作为很多朝代的都城

在这个之前

至少是六代的都城

最后

却最后毁于一旦

当然六朝

东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在王濬之前

它只是东吴的首都

后来又历经五代

回忆金陵怀古的话

就要写到

唐代之前

唐代之前啊

这里又做过六个朝代的都城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用几回两字就把其它的值得

像宋 齐 梁 陈

也经过了历史的朝代的更替

后来陈后主藏到

那个胭脂井里等等

有许多往事可以怀古

但是

刘禹锡用轻轻一句

人生几回伤往事

一句就把它轻轻带过

山形依旧枕寒流

南京的山河还是老样子

依旧枕寒流

也就回忆刘禹锡的

金陵怀古的另一首诗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有这样的含义

山川还是老样子

没有变

有变的是政权的更迭

更迭

而没有变的是南京的山川

地形

查慎行啊就指出专举吴亡一事

而南渡

五代以第五句含蓄之

见解既高

格局亦开展动宕

查慎行的这句话就看到

这首诗的用笔的特点

用四句写一件事

却用一句概括了好多的

其它的历史事实

用第五句来含蓄之

他称他见解极高

格局亦开展动宕

南京的可以写的怀古的事情太多

绝不能用数来宝的办法

一一把他点出

哪一个也不能讲深 讲透

刘禹锡啊

这里高明见解用四句写一件事情

作为一个典型

而把其它的一笔带过

他要强调的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是不可靠的

只有王濬的楼船一下

金陵王气马上就收

这一点跟刘禹锡所处的时代

到处是割据一方的藩镇

这个时候有警示作用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七句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意写唐王朝天下统一

往事俱为陈迹

旧时遗迹淹没在芦荻丛中

一片秋日的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写得很好

第一呢

他扣住四海一家

尽管当时各地

有藩镇割据

刘禹锡都觉得还是期望国家一统

另外呢又扣住了金陵的特点

我们南京这一带

沿江的江边上

到处都长着芦荻

芦和荻是两种相似

但不是一种的植物

芦呢比较粗一点

但是中间是空的

荻呢比较细一点

但是很结实

可以作为钓小鱼的钓鱼杆

钓鱼竿 钓小鱼

当然 钓个几两重的鱼没有问题

要钓太大的鱼吃不消

它呢比较细

我们称那个荻

它很结实

外表呢

外观有点相似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在唐代诗人写到南京的时候

往往都有一个感叹南京的衰败没落

它曾经六朝是那么繁盛的都城

很繁荣过一阵子

就在六朝时期

使我们江南这一带得到的开发

使得本来江南是远远落后于北方的

但是

自从六朝之后

国家的经济文化的重心南下

使得这一带又比较相对的安定一些

虽然换了六个朝代

但是基本上都不是

真刀真枪打下来的

而是采取禅让的形式更替的

所以使得江南的

经济文化能以得到恢复和发展

使得江南在六朝时期

得到很好的开发

但是到唐朝却衰败了

隋文帝在攻下城之后

下令把南京城平隳

大部分都平隳

只留下很少一片

这段时间使得在唐诗乃至一直到

宋代的词啊一些作品当中

写到南京的时候都有一个

共同的主题叫今不如昔

再也没有六朝时候的繁华了

今不如昔

这首尽管没有这样的主题

但是

故垒萧萧芦荻秋也暗含着

一种萧瑟悲凉之感

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拥兵自重的藩镇发出警告

发出警告

为走向衰亡的唐王朝感到担忧

这首诗写的波澜壮阔

气势不凡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之事

二句一承 势在必然

后四句

悼古伤今

两句一比

古今兴亡

尽在诗中

一昔一今 意味深长

这首诗叙事中

写景中

饱含着精辟的议论

表现出浓重的历史兴亡感

与诗人的不凡见识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就说

这首诗似议非议

有论无论

笔著纸上

神来天际

气魄法律

无不精到

洵是此老一生杰作

自然压倒元白

汪师韩也说

梦得之专咏晋事也

尊题也

下接云

人世几回伤往事

若有上下千年

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

山形枕水之情景

不涉及其境

不悉其妙

至于芦荻萧萧

履清时而依故垒

含蕴正靡穷矣

所谓骊珠之得

或在于斯者欤

刘宾客的《西塞山怀古》之作

极为白公所赏

至于为之罢唱

起四句洵是杰作

后四句则不振矣

此中唐之后

所以气力衰飒也

这一首呢就对他有一点批评

就说他前四句写的很好

后四句就有点气力衰飒

这个关于这首诗我们就说到这里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