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  9.3 《蒿里行》赏析 >  9.3 《蒿里行》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3 《蒿里行》赏析在线视频

9.3 《蒿里行》赏析

下一节:9.4 曹丕及其诗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3 《蒿里行》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啊

属《相和歌辞・相和曲》

本来是出殡时挽柩者所唱的挽歌

曹操用它来写时事

这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下面我们串讲这首诗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这个关是指函谷关

函谷关在现在河南新安县东

关东有义士是指当时啊

讨伐董卓的

一部分各地的诸侯

重点是袁绍、袁术、

曹操当然也包括刘备等人

他们集中在函谷关以东

指的是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袁绍起兵讨董卓

在孟津聚会各路诸侯

初期会盟津

盟津就应该解释为

孟津

乃心在咸阳

目的在这里

咸阳实际上指洛阳

按道理咸阳应该是指西安

但是在这里是指洛阳

目的是讨伐盘踞在洛阳的董卓

一伙

董卓本来是在甘肃一带的一个军阀

后来借着京都大乱

他进到的京城为非作歹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军合力不齐

尽管袁绍召集的

各路诸侯整个的兵力人数是不少

但是心却不齐

踌躇而雁行

踌躇是徘徊不进的样子

雁行是大雁飞行的行列

实际上是指这些诸侯们都列阵观望

各人都想保护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消灭董卓过程当中

不让自己付出太大的代价

势利使人争

大家争名夺利

这个三国演义当中

对这一段有很好的描述

嗣还自相戕

后来不久啊又互相残杀

这些诸侯之间他们只是

一时利益的一致

在讨伐董卓这个问题上

有着共同的目标

但在其它的他们内部之间的

矛盾很多

所以经常互相残杀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淮南弟袁绍的

从弟袁术,建安二年

也曾经称帝

也想做皇帝

而袁绍呢

谋废汉献帝

立幽州节度使刘虞

刻作金玺

各地都想称王称霸

证明这两句话实际上是

对前面一句诗

嗣还自相戕一句的解读

下面诗的

后一半

写得是最好的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这一段文字写战乱给士兵们

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铠甲就是士兵们穿的那个盔甲

都已经生了虮虱

生了虫子

一个人长期不洗澡

又流汗

身上很脏就会生过去一些小寄生虫

有一种虫子呢

它会产卵

产的卵出出来的

那个小虫就是叫虮子

而这个

成虫

就叫虱子

过去啊女孩子是一生只能洗三次头

所以这个头发里出了汗都生虱子

这个生的小虫就叫虱

虱子产的那个小卵就叫虮

虮虱虮虱就是人体身上的寄生虫

就是

体外的寄生虫

跟蛔虫这些体内的寄生虫不是一回事

那个小虫子

过去女孩子

头发不洗怎么办呢

就用那个篦子去篦

所以梳子

篦子

篦子现在的用处就很小了

因为大家经常洗头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白骨露于野

人不但死的很多

死了都不能安葬

就放在露天里让他腐烂

腐烂了之后骨头也就露在野地里

千里无鸡鸣

大家想一下

过去是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啊

农民们农业为主

农业正常的农家都要养一些鸡鸭鹅

养一些猪马牛羊

而养鸡农民不但可以改善

生活,鸡子下蛋

同时呢

也是还孵出小鸡来

这个大家农家生活的一种象征

有农家就常常就有鸡鸣

千里无鸡鸣

说明人都死光了

没有人了

走千百里路

都看不到一个村庄

看不到一个人

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桓帝永寿三年户数

就是东汉末年

它的户数是1067万多户

而人口有5648万多人

平均每户5.29人

这是根据《晋书・地理志》

《通典・食货志》的记载

但是到三国时候

人口就剩下很少一点

蜀、吴、魏三国

蜀国只有94万人口

吴国也只有230万人口

魏国人口最多也只有443万人口

三者相加只有707万多人

很多史学家在在论述到

这个问题的时候都非常痛心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数字

是那一年担任南京大学

出版社出版的

匡亚明教授主编的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当中

陈寿、裴松之评传

那本书的责任编辑

我在审这个书稿的时候

看到这个数字

三国时候整个中国的

人口成了707万人

同志们想一想

现在我们南京市的

人口也不止707万

北京市又是2000多万

全中国的人死了剩下来

不到现在一个南京市的人口

我们中华民族

几乎到了亡国绝种的地步

可见战争的灾难

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当然

我这里也补充说一下

据现在人口学家考证

这里的707万数字不完全真实

有可能数字要超过这个数字

甚至到1200万

甚至个别人口学家又认为

按三国时期的人口

达到1800万

但是比起来那个5600万

还是大大减少了

虽然没有到曹操诗中

说的生民百遗一

一百个人里面只剩下一个人

这种地步

但是

5600万跟707万比

只有七分之一了

七分之一还不到

差不多八分之一

七八五十六 正好是八分之一

一个八口之家死了剩一个人

何况多数家庭是不到八个人的

很多家庭都死了

绝户了

可见呢

曹操的这段文字啊

也是历史的真实的


实录

实际上

当时的出现的情况

就像曹操所说的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啊

他看到人民遭受到的苦难

有这样一种心肠很了不起

据说

西晋初年

中国人口有1600万到1800万

可能刚才这个数字有一点出入

“铠甲”这四句

极写伤乱之惨

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

这一段

方东树的这个评论也是精辟的

就这首诗而言

在艺术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

它是汉末实录

真实的记载了东汉末年

由于黄巾起义带来的

军阀混战造成的人们的深重的灾难

所以我个人认为

对历史上的农民

所谓农民起义

不应该一味的加以肯定

黄巾起义之后

跟黄巾起义之前比

人们遭受的苦难是更深重的

它并没有解放人民

第二点写出了古直悲凉

这首诗写得浑厚质朴

不加任何雕琢

写的慷慨悲凉

富有同情心

我觉得曹操的人品

是远远高于刘备的

像他这里写出的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是很真切的

《蒿里行》这首诗共分四段

有起

有承

有转

有合

段与段之间

环环紧扣

层层剥笋

相辅相成

既表现了诗人气势沉雄的

超凡的文采

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俯瞰一切

对腐朽势力敢斗敢争

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

同时呢又对劳动人民

寄予深切的同情

“关东有义士”四句

写的很古朴

写的像

《书》、《诰》、《誓》

“军合力不齐”这两句

写群力牵制

不能成功

仅此四句

即此老赤壁之败

亦未免坐此

又云:

看尽乱世群雄情形

本初、公路、景升辈

落其目中掌中久矣

这是《古诗归》

的一段评论

《蒿里行》是建安诗歌当中

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陈祚明也说他“军合”

四句足尽诸人心事

“白骨”四句悲凉

笔下整严

老气无敌

看到这些诗歌啊

就是

这首诗叹二袁辈讨董卓

以不和滋变

乱益甚也

首四就本初讨逆初心说起

欲抑先扬作一开始

“军合”六句

转笔接叙当时诸路兵起

迟疑起衅公路竟至僭号之事

“铠甲”四句

正写诸路兵乱之惨

末二

结到感伤

重在生民涂炭

张玉榖又说

二章皆赋当时之事

而借此旧题

盖亦有故

《薤露》《蒿里》

本送葬哀挽之辞

用以伤乱后丧亡

固无不可

且上章执君杀主

意重在上之人

下章万姓死亡

意重在下之人

又恰与《薤露》送王公贵人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两相配合

勿徒以创格目之

这个张玉榖

的这个《古诗赏析》是对

汉魏六朝时期的一些诗歌的评析

这本书很不错

请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看看

关于曹操的《蒿里行》

我们就讲到这里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9.3 《蒿里行》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