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六章 春秋左传 >  6.2 《郑伯克段于鄢》 >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在线视频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下一节:7.1 李斯《谏逐客书》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历史学家

或者说那个秉笔的那些史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其实他们把最终的责任

归结到了母亲身上

为什么母亲会厚此薄彼呢

是因为她相信

这个使她难产的

这个儿子是不吉利的

她就是不喜欢他

所以

这一个女人的观点

她的好恶

决定了两个兄弟的命运

也决定了郑国的命运

而我们再深想一步

这个母亲她的厚此薄彼

也塑造了两个孩子的性格

首先看这个弟弟

这个弟弟在全文中

很少作为主语出现

我们看第一段刚开始介绍

很多很多的省略主语

比方说

庄公寤生

惊姜氏

这个主语是庄公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

这主语是谁呢

姜氏

姜氏爱公叔段

姜氏欲立之

姜氏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姜氏为之请制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太叔

所以在前面的这短短的几句话里面

没有一次是京城太叔自己出面的

他始终生活在母亲的羽翼之下

而那我们想一下

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

母亲就不待见他

甚至讨厌他

烦恶他

那这个孩子会如何看

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会如何能不能和人形成一种

友善宽容妥协这样的处事方式呢

很难

而且

他的母亲不只是不喜欢他

而且数次站在弟弟的角度

却来挑衅他

比方说母亲甚至在父亲活着的时候

就一直请求要立弟弟为王

那她在请求的时候

哥哥怎么想呢

哥哥会如何对待这个母亲呢

我们猜想这样的性格

郑庄公这样的性格

可能表面上还是很爱他的母亲

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把

人世间最最最最亲密的关系

最柔软的关系变成了

最最阴险毒辣的关系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家庭

根源是什么呢

是他的母亲

就是母亲的厚此薄彼导致了

这个国家的走向

那么我们说这对郑国来说

是福是祸呢

是利是弊呢

我们在一开始介绍这篇文章的时候

讲到了郑国的小霸

在春秋五霸之前

郑国是可以称为小霸的

小霸成熟于谁手呢

郑武公和郑庄公

如果公叔段做了君主的话

这个小霸估计不亡国就不错了

所以在这样的宫廷政治角逐中

锻炼了一个可以说是冷血的孩子

但是也促成了一个心思缜密的

手段狠毒的一个强有力的君主

所以郑庄公就这样塑成了

而他的弟弟一直生活在

母亲的羽翼之下

一直到最后通篇文章里面几乎

没有以太叔段做主语的句子

其实这就是史笔

历史学家

史官就是这样写的

我们中国的史学是要讲求客观的

但是他会把他的观点

糅合在客观的描述之中

他不可能直接自己去讲出观点

但是在描述的时候

他是有态度的

而这种态度是需要

我们通过文本分析

去解读的

好 那下面

我们来看关于

他的史笔的第二个问题

就是春秋笔法

我们刚才读的

这一篇文字出自于《左传》

而《春秋经》呢

就是孔子整理的那一部经书呢

在这件事上

用了寥寥几个字

哪几个字呢

就是题目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在《左传》中

有所解读

后代的历史学家

也对这几个字

一共六个字

反复地来揣摩这六个字的措词

比方说下面这种说法

为什么称作段

这是兄弟两个人的矛盾和战争

为什么一个叫做郑伯

一个叫做段

不说哥哥和弟弟呢

不是君主和臣子呢

历史学家是这样解读的

段不悌

故不言弟

也就是说

公叔段是没有遵循孝悌之义的

这个悌就是对哥哥的这种礼法

公叔段并没有遵守对哥哥的礼法

所以不言弟

不称他作之弟

而是直呼其名

那么用克这个字呢

我们刚才讲到过

就是《左传》里面对

战争这个动词的措词是非常严谨的

有侵 有征 有伐 有袭

那么这里他用的是一个克

克在《左传》里面是如何用的呢

是两国之间的交争

两国交兵称为克

某国克某国

战胜某国

那么他这儿

在两个兄弟

一个国家内的两个兄弟的军事行动

他用了克

所以历史学家这样认为

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

所以用克字

克是战争

战胜的意思

所以他在这儿没有把

这两个人当做亲兄弟

而是当做争斗的两股政治力量

所以用了克这个字

那称庄伯

为什么叫郑伯呢

他是哥哥呀

为什么要称他是郑伯呢

我们看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

他是对弟弟失教吗

他是教管不严吗

不是

他是养其恶

所以怎么去评价这个呢

人们认为

《春秋经》用了郑伯这个词

表现得就是他的态度

他不像哥哥

所以庄公本有教弟之责

而未教

是他称作郑伯的原因

那么再比方说

不言出奔

难之也

那么写公叔段自动不写公叔段

自动出奔共

为什么呢

他确实不是自愿的

他是被追的

被追杀的

所以

史官没有用出奔这个词

《左传》里面用的是出奔这个词

而在《春秋经》里面用的是

克段于鄢

所以

人们这样来理解春秋笔法

它就是把一切的态度

把对这个世界制度的维护

隐含在这些措词里

好 那我们最后来看一下

庄公和他母亲的关系

郑庄公和他母亲我觉得读着读着

就是一种有心冷的感觉

这是一对非常少见的母子关系

竟然有生下儿子第一眼就厌恶他

而这个儿子呢

这么多年竟然和母亲和睦相处

但是

到最终因为母亲要里应外合

帮助弟弟推翻他的权力

所以他一怒之下

确实是怒火中烧

说出了那句话

就是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也就是说

活着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但是紧接着就有四个字

既而悔之

我们在猜想他为什么一定要悔呢

很快就会悔吗

如果从我的理解

这个郑庄公很难马上

缓和和他母亲的关系

但是在《左传》里面

就用了这四个字

既而悔之

这是一个先憎后笑

或者先恶后笑的一个关系

扭转得如此之快

那么由此我们联想到

另一对母子关系

这对母子呢

名气更大

就是秦始皇和他的母亲

秦始皇当然是在他做始皇帝之前

也曾经废黜他的母亲

迁徙他的母亲

把他的母亲给迁出京城

不允许她住在京城里面

和郑庄公和他的母亲的

关系非常相像

那秦始皇为什么要罢黜他的母亲呢

是因为他母亲有一个男宠

他的母亲在赵国

结识了他的父亲子楚

那么子楚在当时是做人质的

这个时候呢

吕不韦

送了一个他自己的小妾

非常漂亮的就是这个赵姬给了子楚

而子楚呢

后来回国继位

很快就夭折了

年纪不大

就去逝了

而秦始皇继位的时候

只有13岁

还不能亲政

还不能处理国家大事

而他的母亲呢

很年轻的寡母

这个时候呢

因为她本来就是吕不韦的姬妾

所以这个时候还想

借这个能见面的机会呢

维持和吕不韦的关系

但是吕不韦却肯定不是一个

纠缠于儿女情长的这样的一个人

他的志向极其远大

那么他如何脱身呢

又不想得罪太后

所以吕不韦就找到了

一个叫嫪毐的人

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九月夷嫪毐三族

这个嫪毐

那么他找到他之后呢

把他假扮成太监

就是宦官

其实并没有净身

把他送到宫里去

那么把这样的一个人

送到太后身边

就是秦始皇的母亲的身边

那可想而知

很快两个人就感情非常得亲密

并且呢

在后来的几年里面

育有二子

那么秦始皇的母亲呢

也为了避人耳目

经常和嫪毐离开京城咸阳

到壅这个地方去住

便于往来

并且可以掩盖生子的事实

那么如果只是这样

可能秦始皇也就容忍了

但是

嫪毐有点不知足

他要插手朝政

所以他被封侯之后

一再地扶植自己的力量

干预朝政

那么这个时候

秦始皇到了22岁这一年

也就是他刚刚亲政不久

古人20岁是弱冠

22岁这一年

他就出手剪除嫪毐

而且呢

其实也还是嫪毐先发难的

秦始皇这时候到壅去祭祀

而嫪毐呢在京城要叛乱

很快地平定了这个叛乱

并且抓住了这个嫪毐

那么嫪毐被五马分尸

而车裂

而他的三族被夷

并且嫪毐和赵太后

就是秦始皇的母亲所生的两个儿子

其实是秦始皇的两个弟弟

而装在麻袋里面打死了

那么这个时候

秦始皇

那个时候还不叫始皇

处理了嫪毐以及他的势力之后

回来看到了他的母亲

于是也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不许他的母亲居住在咸阳

让他的母亲居住到壅这个地方去

虽然没有说既而悔之

但是后面的故事更激烈

有更多的人的生命搭在这个上面

我们看《说苑》

《说苑》是刘向整理的一些历史故事

《说苑》记载了这样的事

说取皇太后迁之于萯阳宫

下令曰 敢以太后事谏者

戮而杀之

也就是说我已经决定了

谁也不许劝谏这件事

从蒺藜其脊肉

干四肢而积之阙下

谏而死着二十七人矣

也就是说

当时有很多认为

他不应该这样对他的母亲

于是纷纷进谏

有多少个人呢

27个

先后不绝地来进谏秦始皇

说不应该这样处理他的母亲

那么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呢

从蒺藜其脊肉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背上有

那种刺很长的铁蒺藜给插进去

这27个人就这样死了

那后面的结果呢

第28个人

依然会站出来

所以就是齐客茅焦

乃往上谒曰

然后他说什么呢

臣闻之天有二十八宿

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

臣所以来者

欲满其数耳

上天有28星宿

现在有27个人死了

我就是那第28个

如果我也死了的话

那就刚好凑足了28星宿

所以他这样说

那么后面他以自己的

生命来劝谏始皇

并且呢

还这样来讲道理

陛下车裂假父 有嫉妒之心

囊扑两弟 有不慈之名

迁母萯阳宫 有不孝之行

从蒺藜于谏士 有桀纣之治

今天下闻之 尽瓦解无向秦者

就天下的人听到你这么残暴

大家就没有人才再会到你秦国来了

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

所言已毕 乞行就质

乃解衣伏质

我说完了

你如果要处死的话

那就来吧

于是解衣伏质

那么这个时候

秦始皇

被说服了

赦之 先生就衣 今愿受事

我听从你的建议

于是把他母亲迎回宫中

那么讲了这两个都是铁腕人物

都把他的母亲逐出京城

但是我们看

《说苑》记录的这个故事

和《左传》记录的郑庄公的故事

后面都为了能让他

在有一个台阶下

能扭转事实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想尽了各种办法

甚至在秦始皇这个事件里面

死了27个人

来扭转这件事情

为什么

历史为什么这样书写

而历史上的人物

为什么赞同这种观点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其实大费周章地去缓和母子关系

难道母子关系真的能够如初吗

这母子二人最初的那种母子之爱

真的可以恢复吗

但是历史书上就让

他们大费周章地去缓和母子关系

为什么呢

历史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态度

是在维护一种传统

维护一种思想和制度

所以孟子说

《春秋》作

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作

有了《春秋》之后

那些乱臣贼子就开始害怕

害怕什么呢

害怕他们以恶名记入史书

所以中国史学的发达

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

一个民族的性格的塑成

每一个历史故事

每一个历史的法则

都被后人所吸纳

所借鉴

所以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

照见人的

妍媸善恶

我们这样的一个历史大国

其实很容易形成一个

非常有强有力的这样一个历史态度

而这个态度也造就了

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

以及民族品德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