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二十章 杜甫(下) >  20.3 《登高》赏析 >  20.3 《登高》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0.3 《登高》赏析在线视频

20.3 《登高》赏析

下一节:20.4 《蜀相》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0.3 《登高》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讲杜甫的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就是被胡应麟

称为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的《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

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时所作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杨伦也称赞此诗

是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称它是

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四句写登高的见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里渚跟沙对

清跟白对

这样相对

这样呢

风急跟天高对

渚清跟沙白对

这样风急天高

就跟渚清沙白也相对(句中对)

这两个部分

都作为对仗了

后面的对就容易了

如果不考虑平仄

猿对鸟 都是动物对动物

啸对飞 都是动词对动词

哀跟回 这样呢

整个的句子尽管在平声

首句平声收尾的情况下

仍然构成了很严谨的对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

诗人围绕着夔州的特定环境

写猿鸣

风大

冷清的意象组成

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

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由听觉到视觉

由高处到低处

大家知道

三峡那一带是有猿猴的

据郦道元的

《水经注 江水》当中就写到

引到当地的民谣

叫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当地有猿猴

这里啊

风急天高猿啸哀

跟渚清沙白鸟飞回

扣当时地景象扣的很紧

诗人登上高处

在秋风瑟瑟之中

闻到猿啸的哀音

江渚清冷

水清沙白之间 鸟儿迎风飞翔

后两句是千古绝唱式的对仗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用了连绵词

萧萧和滚滚

使这里的对仗显得更为工整

诗人仰望 只见无边无际

萧萧而下的树叶

俯视只见奔腾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

这里对仗工整

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景图

气势雄浑而壮观

境界宏阔而深远

大家注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

很好理解

到了秋天

天气寒冷了

到深秋季节

万木凋零

树木纷纷而落叶

这是很自然的

不尽长江滚滚来

倒要认真地深刻地领会一下

因为按道理到秋冬季节

水是不多了

到其它的江面上

一般的水流都比较平缓

因为像我们家乡这一带

那个长江水都落得较低了

但是因为长江三峡 这里的江面很直

整个的长江的水

在其它地方水流都不是很急的时候

流经三峡的水

仍然是很湍急

因为大家知道

流体力学的

连通器原理

各个地方的

流量是相等的

当同样在江面开阔的地方

这么多流量的水

就显得水流不急

而在狭窄的地方他就要流得很急

所以山下仍然水流很急

这里 不尽长江滚滚来

很带有三峡的地方特点

所以写的气势雄壮

叶梦得评论这两句说

诗下双字极难

须使七言 五言之间

除去五字 三字外

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 方为工妙

要之当令如老杜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与 江天漠漠鸟飞去

风雨时时龙一吟 等乃为超绝

这里啊

对这句

认为超绝

确实

这成为古代格律诗当中

运用叠字运用地特别好的例子

这里啊

我们插进去一个那个

来打一个字谜

用无边落木萧萧下

打一个字

这是一个谜语了

大概四十多年前

我们在南大读书的时候

我们有一个老教授出了

这个谜语给我们

让我们去猜

猜中的每人输我们一碗红烧肉

结果我们四五个人就赢了

这个老教授每人一碗红烧肉

这个对联我就也记得特别清楚

怎么猜呢

提示一下

萧萧下先猜 我国古代两个

姓萧的人做皇帝的朝代是齐梁时期

宋齐梁陈的齐梁两个朝代的皇帝都姓萧

萧萧以下的朝代

既叫陈

皇帝也姓陈

这就是繁体字的陈

我们写在这里的繁体字的陳

然后把它耳朵旁拿掉

落木

把一个木字(旁)再去掉

这个谜底是个曰

每年我讲这个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时候

都要讲到这个老教授(张威廉)

教给我们的这个谜语

这个老教授活到105岁才去世

我们希望同学们也像

这个老教授一样长寿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者眼里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

自然想到万里悲秋

这是深秋季节了

自己客居异乡

有家归不得

而在到了这个时候

杜甫经常生病

据现代人根据杜甫的病情考订

杜甫大概生的糖尿病

同志们知道

生糖尿病

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

还是比较麻烦的

因为糖尿病往往它会

带来许多并发症

杜甫的身体确实不是很好

而且呢事实上写过这首诗之后

也就两三年光景

杜甫就不在世了

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突出一个独字

显得自己的孤独

多病

首联颔联写景

颈联 尾联抒发身世的感慨

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 独 突出悲秋中的孤独

诗人把久客流淌的悲愁和

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

浓缩为悲剧之美

杜少陵云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盖万里

地之远也

时之凄惨也

作客

羁旅也

常作客 久旅也

百年

齿暮也

多病 衰疾也

台 高迥处也

独登台

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而对偶又极精确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

里说的这一段话

罗大经啊《鹤林玉露》

经常喜欢这样来分析人的诗

把一首诗的两句分析出多层的含义

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

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

绵延不断

达到情景完全交融的境界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总结自己矛盾的心理

诗人饱尝潦倒之苦

艰难的处境

使自己白发增多

又因病断了酒

心中的悲愁就更是无法排遣

悲凉之意

溢于言表

大家注意

这里的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有两个理解

一个是自己因为生病

所以连很淡的酒也不能喝了

浊酒往往是农家制造的一些酒

度数比较低

往往不是什么好酒

另一种 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是穷困潦倒的意思

穷困潦倒了连那种低劣的

酒也买不起了

连那个浊酒也买不起

也只好不喝了

所以这两句

无论哪种理解都写出作者到

晚年那种悲凉凄惨的处境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

引到说

弇州尤爱 风急天高 一章

固是意之所触

情文相会

犹宋孝宗独称

勋业频看镜 行藏独倚楼 耳

然即此一诗

弇州嫌其结弱

刘须溪则云结复郑重

平心观之

弱耶 重耶

恐量公皆未免皆膜外之观也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夔州时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自是情与境会之言

不经播迁之恨者

固宜以常法律之

按照正常说呢

这首诗呢结尾比较疲软

跟前面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种气势比 结尾是显得弱了一点

当然

可以大家再斟酌

有人认为

王弇州 就是王世贞就认为

他这个显得弱了一点

《唐诗别裁集》

评这首诗说

格奇而变 每句中有三层

中四句好在

无边 不尽 万里 百年

或谓两联俱可截去上二字

试思 落木萧萧下

长江滚滚来

成何语耶

归愚之言止此

晓岚称其贬落句为词意并竭

所引未审出于何书

果有是言

勿论所评的当与否

而一口两舌

沈之胸无学识 亦是虚谷一流耳

落句即结句

就是这两句

这个一段评论

我们觉得倒是中间四句是

这首诗写得最好的地方

说他要拿掉 无边 不尽

那就确实是不妥

杜甫这首诗以 悲 字为中心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抒怀

又不觉触景伤情

原来还能借酒浇愁

如今因病停杯

更增伤感

从悲秋到伤时

景与情相互映衬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前四句景

后四句情

一二碎

三四整

变化笔法

五六接递开合

兼叙点

一气喷薄而出

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

收不觉为对句

换笔换意

一定章法也

而笔势雄骏奔放

若天马之不可羁

则他人不及

《昭昧詹言》的

这几句话是很好的归纳

七言律为格调所拘

欲寓神明于矩矱

殊非易事

惟少陵才大 变化从心

如公孙舞剑 极纵横动荡之致

七律而同于七古之排奡也

起结皆用对句 一提便起

一勒便住,忘其为对偶

首句于对仗中兼用韵

分之有六层意

合之则写其登高纵目

若秋声万种

排空杂遝而来

中四句

风利不得泊

有一泻千里之势

纯以气行而意自见

五六句亦分六层意

而以融合出之

末句感时伤老

虽佳节开筵

不停杯

不御极

写其潦倒之怀也

与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 格调相向

若仿其用对句作收笔

而结束无力

则无异颈腹二联矣

这是俞陛云的评论

俞陛云的《诗境浅说》

这个小册子

倒是写得非常好

对唐诗的见解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20.3 《登高》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