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 >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在线视频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下一节: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返回《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在看诗之前

首先把背景讲一下

唐顺宗李诵时

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

事败之后

柳宗元 刘禹锡等八人

同被贬为远州的司马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

就是现在的湖南零陵县的司马

司马这个官职

我查了有关的资料

就是唐朝啊

专门为这些被贬的官员

设立的一个职务

这个职务呢级别不低

但是呢在刺史之下

专门安置这些被贬的官员

所以这是唐朝一个特殊的现象

二王八司马很出名

二王就是王叔文

王伾和八个被贬为远州司马的

就是跟刘禹锡柳宗元一起

被贬的八个

总共包括他们在内的八个人

十年之后柳宗元等人又被召至京师

但因为朝廷阻力太大

他们结果仍被分发到更加荒远的地区

柳宗元被贬作柳州刺史

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

好朋友又天各一方

非但不能见面

而且音信难通

他的心情极为忧悒悲愤

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萧瑟凄凉

把离京去国

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慨

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

对于挚友的深挚思念

一起宣泄出来

词情凄恻 委婉动人

这首诗是一首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

是唐代七律名篇

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

抒写了共同的政治抱负

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

这个背景

我们就是这个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分别唐岭南道柳州治马平县

在现在广西

柳城县的西边

江南道漳州治龙溪县

在今天福建龙溪县

江南道的汀州治长汀县

在现在的福建长汀县治

岭南道封州治封川县

在现在的广东封川县

岭南道连州治阳山县

在现在广东连山县治

这是高步瀛引的

我在备课的时候

特别查了一下

柳州啊

当时实在是太荒僻了

据《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

柳州天宝年间

领县五

管五个县

总共只有2232户人家

11550个人

而到京师水陆相乘

有5470里

到东都洛阳水陆相乘5600里

《新唐书》也记载 柳州龙城郡

有2232户

人口是11550

管五个县

就马平县 龙城县 象洛县

漕洛县和容下县这五个县

五个县就是11000人

可见那个地方

相当荒凉

相当荒凉

尽管它虽为贵为刺史

但实际非常贫瘠

非常潦倒

所以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心情很不好

下面看这首诗

我们念一下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下面我们开始串讲

开头两句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首联写城上高楼

与辽阔荒凉的大地相连接

极目远望 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

正如海天一般的辽阔而深远

登上高楼

眼光所即

是一片荒远的平原大荒

一般是指平地

海天愁思

大家注意这里虽然用到海思

但实际上柳州距离海很远

柳州是在离海啊还是有好几百里地

是眼光根本看不到海的

这里海天愁思

自己的心情

愁闷就像海一般的

海一般的辽阔 深远

下面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这里写近见暴雨的景色

暗寓此前解 前面两句啊

与许仲晦《咸阳城西楼晚眺》

前解是相似的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这两句啊应该互文见义

惊风密雨在这里联系起来

意思是差不多的

就是狂风暴雨

乱飐芙蓉水

狂风暴雨之下

开满荷花的水面上

被这个暴雨啊所摧残

密雨斜侵薜荔墙

这个长满香草的这个墙上

也都是

花草的墙上也都被雨水所打

所以这两句互文见义

这里用芙蓉 薜荔来代指

健康的或者是正派的势力

这一点呢跟屈原的

那个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子

以恶草

来比喻小人的

那种用法是相似的

往往这首诗啊

有着较为明显的寄托

较为明显的寄托

这几句啊

金圣叹先生有一段

很独具特色的解读

但是因为较长

我们这里课件上引了

我们就不全部一一的去念它了

金圣叹的 贯华堂

批唐才子诗

沈德潜啊评这两句

从登城起

有百端交集之感

惊风 密雨 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显然是有寄托的

寄托的

而且柳宗元啊

他的为什么被贬之后才开始写诗

也就是因为自己啊

有这种

自己心情有那么不平

也有许多需要寄托的地方

所以这两句是有明显寄托的

贺裳《载酒园诗话》

评这两句诗也说

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

七言则满纸涕泪

如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只就此写景

已不可堪

不待读其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矣

是他一首写给自己弟弟的

一首诗当中

有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刚才我们讲到《新旧唐书地理志》

也明确注明柳州距离东都和西都

长安和洛阳都有五千几百里

这里说他是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自己啊被投置在这样一个

非常荒凉偏远的地方

一晃就十二年

十二年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这两联啊

都有点写景

这里呢

抒情

这一联抒情成分更重一些

岭树重遮千里目

站在柳州城楼上

看着山上的树木

遮住了自己的远望的望眼

看到山下的水流

江流

像曲折的回肠

因为思念好友

而极目远望

但是呢重峰密岭

以及山上的树林

遮断了千里之目

江流曲折好像自己愁肠百结似的

这一点这一联啊

有情景交融写的非常成功

非常成功

吴乔就说

中四句皆寓比意

惊风密雨喻小人

芙蓉薜荔喻君子

乱飐斜侵则倾倒中伤之状

岭树句喻君门之远

江流句喻臣心之苦

皆逐臣忧思烦乱之词

我们这里又是引的《义门读书记》的

何焯的学问是很好的

《义门读书记》很有参考价值

跟李慈铭的《读书记》

都是清代两本有名的学术笔记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尾联 共来百越文身之地

古代啊南方开发的比较晚

人们风俗 民风民俗当时还比较陈旧

甚至有这种纹身的习惯

今天呢

我们南方依然有一些有纹身的习惯

应该说这个说不上是太好的习惯

所以在当时唐朝人的眼里

纹身之地是一种野蛮的象征

所以他这里称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百越

古代呢

越有几种概念

最小的概念呢是指越地

就是像我们现在浙江这一带

古代是越国

越国所在地

但是也有更广的概念

就是以浙江以南的包括浙江在内

以南的很多地方都称为百越

甚至因为唐代的时候交趾

就是现在的越南 都属唐王朝统治下

所以百越文身地

在这里是指的岭南

具体的更有代表性的是指柳州

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里而且到了柳州这里

家乡的书信也很难收到了

也很难收到了

加深了一种悲愤的情感

查慎行就说这首诗啊

起势极高

与少陵 花近高楼 两句同一手法

那是杜甫登楼诗中的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跟这里的开头两句相似

纪晓岚也说 一起意境阔远

倒摄四州

有神无迹

通篇情景俱包得起

三四赋中之比不露痕迹

旧说谓借寓震撼危疑之意

好不着相

赵熙也说它神运

神运

所以对这首诗啊

即使是最苛刻的纪晓岚

都给予较高的评价

这首诗柳宗元

尽管起步较晚

著作的数量也不多

但是这一百四五十首作品

却是很成功的

很成功的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是柳宗元全集中托物寓意的名篇

全诗八句四联

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看似清泊而实则别在我们

前面呈现出两个特定场景

一是芙蓉惨遭险风摧残

再一个是薜荔惨受恶雨损毁

从字面上看

受害的对象是水和墙

但就诗意观之

真正的对象乃是芙蓉和薜荔

整个场景摹拟得细致真切

而又生动形象

在这首诗中

既有自身的叹喟

更有怀念与自己命运相同的

几位友人的深情

流露的是对压制势力的愤懑

诗歌将壮阔的景色

与沉郁的感情交织在一处

用 惊风乱飐 和 密雨斜侵

暗喻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迫害

从眼前的薜荔 芙蓉

美好的事物受侵害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

遭受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

又以岭树重遮

江流回肠等景象

述说了与故友远隔

远相隔离 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

赋中有比 象中含兴

情景交融 楚楚动人

韩愈啊

称赞柳宗元的诗

雄深雅健

似司马子长

司马子长就是司马迁

写柳宗元的诗文啊像司马迁似的

这是高度的评价

这首诗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景与情如水乳交融

所以纪晓岚评它为如水中之盐

不露痕迹

得到纪晓岚这样的评价

是非常难得的

非常难的

大学国文——先秦至唐文学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总论

-1.1 总论

--大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及作用

--课程介绍

-1.2 诗经概述

--诗经概述

--孔子编纂说及非孔子编纂说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色及传播

--采诗说

-1.3 讨论

--《诗经》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第一章习题

第二章 诗经

-2.1 卫风.伯兮

--介绍

--《伯兮》赏析

-2.2 王风.黍离

--介绍

--《黍离》赏析

--“黍离麦秀”的文化现象

-2.3 讨论

--你从《卫风·伯兮》中读出了哪些情感?

-第二章习题

第三章 屈原

-3.1 屈原与楚辞

--3.1 屈原与楚辞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2 《湘夫人》朗读及背景分析

-3.3 《湘夫人》赏析

--3.3 《湘夫人》赏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3.4 《湘夫人》艺术分析与比较分析

-第三章习题

第四章 先秦散文(上)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1 先秦散文总论与老子其人

-4.2 《老子》内容、艺术

--Video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3 《曲则全》为天下式

-4.4 《曲则全》“不自见”

--4.4 《曲则全》“不自见”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4.5 《曲则全》内容归纳、艺术

-第四章习题

第五章 先秦散文(下)

-5.1 《庄子》总论

--5.1 《庄子》总论

-5.2 《山木》

--5.2.1 《山木》(上)

--5.2.2 《山木》(下)

-5.3 《大学》概说

--5.3.1 《大学》概说

--5.3.2 《大学》赏析

-第五章习题

第六章 春秋左传

-6.1 《左传》简介

--6.1 《左传》简介

-6.2 《郑伯克段于鄢》

--6.2.1 《郑伯克段于鄢》(一)

--6.2.2 《郑伯克段于鄢》(二)

--6.2.3 《郑伯克段于鄢》(三)

--6.2.4 《郑伯克段于鄢》(四)

--6.2.5 《郑伯克段于鄢》(五)

-第六章习题

第七章 秦汉文

-7.1 李斯《谏逐客书》

--7.1 李斯《谏逐客书》

-7.2 《谏逐客书》赏析

--7.2 《谏逐客书》赏析

-第七章习题

第八章 汉魏六朝诗(一)

-8.1 汉乐府总论

--8.1 汉乐府总论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2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3 古诗十九首总论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8.4 《行行重行行》赏析

-第八章习题

第九章 汉魏六朝诗(二)

-9.1 建安诗歌

--9.1 建安诗歌

-9.2 曹操及其诗

--9.2 曹操及其诗

-9.3 《蒿里行》赏析

--9.3 《蒿里行》赏析

-9.4 曹丕及其诗

--9.4 曹丕及其诗

-9.5 《燕歌行》赏析

--9.5 《燕歌行》赏析

-第九章习题

第十章 汉魏六朝诗(三)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1 陶渊明及其诗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2 《读山海经》赏析

-10.3 鲍照及其诗

--10.3 鲍照及其诗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10.4 《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第十章习题

第十一章 汉魏六朝诗(四)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1 谢朓与“永明体”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2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3 南朝乐府民歌

-11.4 《西洲曲》赏析

--11.4 《西洲曲》赏析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二章 汉魏六朝文(上)

-12.1 六朝文、赋

--12.1 六朝文、赋

-12.2 王粲

--12.2 王粲

-12.3 王粲《登楼赋》

--12.3 王粲《登楼赋》

-12.4 楼址考订

--12.4 楼址考订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5 《登楼赋》赏析(上)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6 《登楼赋》赏析(中)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7 《登楼赋》赏析(下)

-12.8 《登楼赋》小结

--12.8 《登楼赋》小结

-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三章 汉魏六朝文(下)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1 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2 《与陈伯之书》赏析(上)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3 《与陈伯之书》赏析(中)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4 《与陈伯之书》赏析(下)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13.5 《与陈伯之书》小结

-第十三章习题

第十四章 初盛唐诗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1 唐代历史及唐诗兴盛原因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2 唐诗盛况及初唐诗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综述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4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段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14.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归纳与拓展

-第十四章习题

第十五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1 总论

--15.1 总论

-15.2 王维与其诗

--15.2 王维与其诗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3 王维《终南山》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4 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5 孟浩然与其诗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15.6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

-第十五章习题

第十六章 盛唐边塞诗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1 唐代边塞诗总论

-16.2 高适与其诗

--16.2 高适与其诗

-16.3 《燕歌行》背景

--16.3 《燕歌行》背景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4 《燕歌行》赏析(上)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5 《燕歌行》赏析(下)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16.6 《燕歌行》归纳、拓展

-第十六章习题

第十七章 李白(上)

-17.1 李白生平

--17.1 李白生平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2 李白诗歌的内容与特点

-17.3 《关山月》赏析

--17.3 《关山月》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17.4 《远别离》赏析

第十八章 李白(下)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1 李白五七言律诗特点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2 《赠孟浩然》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3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18.4 《渡荆门送别》赏析

-第十七—十八章习题

第十九章 杜甫(上)

-19.1 杜甫生平

--19.1 杜甫生平

-19.2 杜甫的创作

--19.2 杜甫的创作

-19.3 《哀江头》赏析

--19.3 《哀江头》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19.4 《赠卫八处士》赏析

第二十章 杜甫(下)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1 五言律诗综述和《月夜》赏析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2 七言律诗综述

-20.3 《登高》赏析

--20.3 《登高》赏析

-20.4 《蜀相》

--20.4 《蜀相》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20.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第十九—二十章习题

第二十一章 唐代散文(上)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21.1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刘占召)

第二十二章 唐代散文(下)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22.1 韩愈《祭十二郎文》(刘占召)

-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章习题

第二十三章 中唐诗(一)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1 中唐历史与中唐诗综述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2 韩愈生平及韩诗总论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3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朗读与背景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4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一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第二部分赏析

-23.6 韩愈其他诗歌

--23.6 韩愈其他诗歌

-第二十三章习题

第二十四章 中唐诗(二)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1 韦应物诗与韦应物生平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2 《寄李儋元锡》赏析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3 柳宗元生平及其诗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24.5 韦应物、柳宗元其他诗歌

-第二十四章习题

第二十五章 中唐诗(三)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1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总评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2 《西塞山怀古》赏析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3 李贺生平及诗总评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4 《李凭箜篌引》赏析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25.5 刘禹锡李贺其他诗歌

-第二十五章习题

第二十六章 白居易(上)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1 白居易生平及文学主张

-26.2 《长恨歌》朗读

--26.2 《长恨歌》朗读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3 《长恨歌》第一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26.4 《长恨歌》第二段赏析

第二十七章 白居易(下)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1 《长恨歌》第三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2 《长恨歌》第四段赏析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3 《长恨歌》文本结构及艺术特点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27.4 关于《长恨歌》的学术争鸣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习题

第二十八章 晚唐诗(上)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1 杜牧与杜牧诗论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3 《早雁》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4 《赠别》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28.5 其他诗赏析

-第二十八章习题

第二十九章 晚唐诗(下)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1 李商隐生平与诗评

-29.2 《无题》赏析

--29.2 《无题》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3 《安定城楼》和《隋宫》赏析

-29.4 罗隐诗

--29.4 罗隐诗

-29.5 晚唐其他诗人

--29.5 晚唐其他诗人

-第二十九章习题

第三十章 唐五代词(上)

-30.1 什么是词?

--30.1 什么是词?

-30.2 词的起源

--30.2 词的起源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3 词的南方特点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4 唐五代词概况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5 李白《菩萨蛮》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30.6 《忆秦娥》赏析

-第三十章习题

第三十一章 唐五代词(中)

-31.1 花间词

--31.1 花间词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2 《花间集》及前后蜀词人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3 温庭筠《更漏子》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4 韦庄《菩萨蛮》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31.5 鹿虔扆《临江仙》赏析

-第三十一章习题

第三十二章 唐五代词(下)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1 南唐历史与南唐词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2 冯延巳《鹊踏枝》赏析

-32.3 李璟与李煜

--32.3 李璟与李煜

-32.4 《浪淘沙》赏析

--32.4 《浪淘沙》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32.5 《虞美人》赏析

-第三十二章习题

24.4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