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阳明学概论 >  期末测试 >  期末测试 >  不可著空:关于“致良知”和事上磨练

返回《阳明学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不可著空:关于“致良知”和事上磨练在线视频

返回《阳明学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不可著空:关于“致良知”和事上磨练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既然人人良知俱足如此美妙

现实中的人为什么还有许多恶习、恶念?

世界为什么还总是那么无秩序?

黑暗为什么会间歇性地吞并光明?

在王阳明看来

人心会被私欲和偏见遮蔽

良知其实就是心所发出来的意念

王阳明曾指出过

良知是意之本体

只不过当心被遮蔽之时

心不得其正

那么这个本体

可以正确的意念也就变成了恶念

恶念就会导致恶行

所以

就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曾经

用擦拭镜子上的灰尘来作比喻“致良知”

镜子复明就是良知已去其遮蔽

离开自己身心性命的修养求知识

就是王阳明所批判的著空

那么如何致良知呢?

就是如何完成《大学》中的“致知”呢?

就是诚意、不自欺、事上磨炼

朱熹所理解的“致知”是

扩充自己的知识

换句话就是要博学多识

主要方法就是多读书

所以朱熹和学生们遍注群经

有《四书章句集注》

有《周易本义》

有《诗集传》

有《书集传》

还有《仪礼经传通解》等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但是王阳明相反

良知不是外求书本知识

而是向内去反省内心

这看自己是否有私意?

所以致良知也就是诚意

后来有学者将之理解为“正念头”

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但是致良知的意义

还要与“知行合一”结合起来

阳明后学提出的现成良知

许多人将致良知仅仅理解为“正念头”

好像非常容易其实

并非完全如此

正念头只是一个开始

对“知行合一”来讲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正念头

只是致知的一部分

还没有完成

怎么完成呢?

那就是要行

所以

致良知还是要到现实中去行

这就与朱熹讲的读书致知大不相同了

那么如何检验自身的良知呢?

从朱熹的角度那就是读书

用圣贤所讲过的话

各种规范来作检验

但是王阳明既然反对向外去求取知识

那么一切的规范和秩序就要从内心中去寻找

良知有一个特征

就是内在你心中

会提醒你

只要你不去遮蔽它

正如理学家经常举的一个例子

“孺子入井”

相信所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心动

但是会不会去救则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嫉妒、仇恨、害怕、冷漠

可能都阻止你的下一步善行

所以

用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

那最初一念的良知指引

就是“自欺”

自己欺骗自己

这就是私意作怪

自己未能诚其意

《大学》中是这么讲的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慊)

自慊即心安

就是良知显现的状态

不合良知之事做出之后

心里就会被良心所谴责

被谴责时就会有一种不安的状态

良知显现的状态是从容的

泰然的、优裕的、恬然的

这可以检验是否自欺

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在

知、行之中去存天理、灭人欲

那种自在不是欲望暂时满足的骄傲和癫狂

而是如此平静和和悦

就是王阳明经常讲的“乐”

欲望的骄傲、癫狂必然要靠外面的事物来填补

其内心状态是空虚的

而良知

凡事不假外求

则极度充实的

朱熹认为致知就是获取知识

行则是另外一回事

在王阳明而言

知与行是合一的

“致”就是扩充的意思

致良知就是在事物上去展现其良知

行是知之成

良知最后要达成

还是要有实际的行为

比如说孝

仅有一个孝的念头是不够的

只有当它成为一种孝的行为

这才是良知的达成

如果不进入到行动之中

那么良知还是处在被遮蔽的状态

所以王阳明一直在强调

“致良知”的“致”字

强调自己的良知之学

乃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要弟子们

千万不要将良知作为一种光景去玩弄

所以

致良知说到最后

还是要变化气质

中和性情

也就是说

要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

正如王阳明所讲的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

便截然能忍默得

意气正到发扬时

便翕然能收敛得

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

便廓然能消化得

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然见得良知亲切时

其工夫又自不难

这是自我与自我的难苦斗争

更是在人情事故上去磨炼

据说有一位官员

因为久听王阳明的讲学

就说

这个学问真是很好

可是我有那么多官司公文要处理

没时间和精神去学呀

王阳明听了之后这么讲

我何尝教尔离了官司公文

悬空去讲学?

你既有官司之事

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

才是真学问

比如说面对词讼

不可因其应对无状

起了怒心

不可因他言语圆转

生个喜心

不可恶其嘱托

加意治之

不可因其请求

屈意从之

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

苟且断之

不可因旁人诬陷

就随人处置

这许多意思都是私意

你自己的良知是明白的

必须精细省察克治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倚

这才是格物致知

官司公文之间

无非实学

若离了事物为学

却是著空

可见

诚意是与欲望作斗争

不自欺是与心作斗争

事上磨炼是投身到社会秩序的重建之中

这都带有强烈的实践特征

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本质上就是实践之学

阳明学概论课程列表:

绪论:前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

-反身而约:由经典到心性的思想转折

-文明重建的呐喊:从韩愈到宋初三先生

-内圣外王:两宋时代思想大师的木铎洪音

-病革临绝:明朝的政治与文化

-作业

第一讲 第一等事:王阳明的早年岁月

-云中送子:王阳明的家世、性格和志向

-抗疏救友:王阳明得君行道的挫败

-学为圣人:王阳明的求学之路

-狱中玩易:王阳明对命运的思考

-作业

第二讲 龙场悟道:西南夷域投给思想界的惊雷

-生死反思:对圣贤之学理解的飞跃

-艰难岁月:龙场的苦乐生涯

-高尚节操:在龙场的出处辞受

-讨论

-作业

第三讲 讲习之乐:书院与王阳明心学的弦歌

-龙冈书院:心学祖庭在夷域的诞生

-《教条示龙场诸生》:心学特质的书院学规

-讲习性所乐:王阳明与书院的情缘

-作业

第四讲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第一次呐喊

-三教争鸣:明代之前知行观的追溯

-困而学之:“知行合一”的解悟和提出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的内涵

-讨论

-作业

第五讲 夷夏之别:王阳明《何陋轩记》的文质诠解

-驱逐胡虏:传统的夷夏之别概说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陋轩记》、《象祠记》解读

-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夷夏观”的实践

-讨论

-作业

第六讲 文采风流:王阳明《居夷诗》诠释

-生命的讴歌:王阳明的诗文简说

-文以载道:唐宋时期文学和诗歌风貌的转折

-七情得正:《居夷诗》解读

-万物一体:《瘗旅文》解读

-作业

第七讲 师道之尊:从《别三子序》到《与辰中诸友》

-传道、授业、解惑:宋明时代的师道重建

-追濂、洛之遗风:《别三子序》解读

-师友夹持:王阳明的道师观念及其实践

-讨论

-作业

第八讲 平藩之悟:王阳明的忠义、隐忍与权衡

-宸濠之乱:国家急难之际的凛凛忠义

-忠、泰之变:诬陷与受辱间的动心忍性

-心上用功:事功来源于学问

-作业

第九讲 致良知:以王阳明的语录为中心

-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王阳明的教法之变

-造化的精灵:良知的内容和特征

-不可著空:关于“致良知”和事上磨练

-讨论

-作业

第十讲 大学问:王阳明的经典诠释

-考镜源流:程朱本《大学》简说

-辨章学术:王阳明《大学问》解读

-作业

第十一讲 四句教:王阳明教法转折和非议

-天泉证道:“四句教”的由来和内容

-圣人之学心学也:“四句教”中“心”的解释

-自家痛痒自家知:“四句教”中意、知、物的解释

-作业

第十二讲 拔本塞源:王阳明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王、霸之辨:理学治平天下的外王建构

-心体同然:《拔本塞源论》与王阳明的理想国

-此心光明:王阳明与黑暗现实的最后斗争

-作业

第十三讲 后世风流:心学分派和传衍

-理学的分派:陆王与程朱争锋

-花开九叶:王阳明心学的分派及其特征

-力挽狂澜:王门末学的流弊和拯救

-作业

第十四讲 黔中遗泽:王阳明与贵州

-过化存神:贵州文化中的王阳明

-西南正脉:黔中王门形成和流衍

-山城诗意:阳明文化在黔中的历史遗存

-作业

余论:百世之师:海外与近代的阳明学

-墙内花开墙外香:阳明学的结局和东渡

-山重水复疑无路:近代阳明学的发展历程

-柳暗花明又一村:大陆阳明学兴盛之局的再现

-作业

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

不可著空:关于“致良知”和事上磨练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