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阳明学概论 >  期末测试 >  期末测试 >  辨章学术:王阳明《大学问》解读

返回《阳明学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辨章学术:王阳明《大学问》解读在线视频

返回《阳明学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辨章学术:王阳明《大学问》解读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学问》是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

在阳明学中具有教典的崇高地位

是王阳明教育生徒的唯一定本

相对于朱熹遍注群经而言

王阳明则注重在实际中讲学

很少落笔成文

《大学问》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其价值弥足珍贵

弟子钱德洪叙述了《大学问》的写作背景

即嘉靖六年(1527年)

王阳明出师征讨思、田叛乱

即将起行之前

授其《大学问》

钱德洪对《大学问》评价非常之高

这样说

《大学问》者

师门之教典也

学者初及门

必先以此意授

使人闻言之下

即得此心之知

无出于民彝物则之中

致知之功

不外乎修齐治平之内

学者果能实地用功

一番听受

一番亲切

《大学问》集中解答了六个问题

我们只对前三个问题即“三纲”进行说明

这是理解《大学问》的最关键所在

第一个问题

《大学》者

昔儒以为大人之学

敢问大人之学为何在于‘明明德’?

王阳明首先解释了什么叫做“大人”

按传统说法

朱熹将大学的大人理解为成人

说八岁上小学

十五岁上大学

十五岁即为大人

大人所学即为大人之学

而王阳明却认为

大人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

中国犹一人焉

这个大人不是以年龄

而是以道德境界来划分的

在王阳明看来

人心从本体上就是与万事万物一体的

万物都是太极运动而产生的

所以本为一体

人心

就是人的太极

包含有万事万物之理

它从本质上与万事万物都是太虚一气

这是大人之心和万物同体的一个逻辑基础

小人之心为什么不能和万物为一体呢?

因为它被私欲隔断

已经不是心的本体

所以只能局限在个我的小世界和小天地中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

人与万物一体的体验

又是分逻辑和层次的

这个逻辑层次可以分成四个

一是同类

即人类

对于你我是最亲近的仁爱万物

就要从仁爱人类开始

这是万物一体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鸟兽

鸟兽没有仁义礼智

但是却有气血

因此仅次于人类

是仁爱万物的第二个等级

三是草木

草木虽然没有气血

却是有生命的

仁爱万物

草木居第三

等级仅次于鸟兽

四是瓦石

瓦石代表了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

还有人工所制造的东西比如桌椅板凳

笔墨纸砚等等!

这些难道不需要我们去爱惜吗?

但是它相对于草木、鸟兽和人类来说

是最为次要的

最重要的

即便在人类当中

仁爱也是有层次的

王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是这样说的

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

把草木去养禽兽

又忍得

人与禽兽同是爱的

宰禽兽以养亲

与供祭祀

燕宾客

心又忍得

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

如箪食豆羹

得则生

不得则死 不能两全

宁救至亲 不救路人

心又忍得

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及至吾身与至亲

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

盖以仁民爱物

皆从此出

此处可忍

更无所不忍矣

也就是说

禽兽和草木

我们都需要去关爱

但是用草木去喂禽兽

我们可以忍受

人和禽兽都需要去爱护

但是宰杀禽兽怡养亲人

我们又是忍得的

即便是人类的内部

也是有差等的

箪食豆羹

吃了就可以活

不吃就要死

这时候我宁可救我们的至亲骨肉

也不会去救路人

没有办法

必须忍心如此

所以说仁爱是有厚薄的

也就是说还有差的

但是我们和至亲骨肉是不可以分的

我们不可以爱自己胜过爱至亲骨肉

因为仁爱不是一个点

而是一条线

仁爱必须从爱至亲骨肉去向外延伸

而自私之爱是一个点、无法延伸

爱我至亲骨肉

就可以推及到爱同类之人

爱同类之人就可以推及到爱禽兽

爱禽兽就可以推及到爱草木

爱草木就可以推及到爱瓦石

仁爱就像流水

刚开是涓涓细流

不起眼

到后来就会变成奔腾的长江大河不可遏制

最后变成包天廓地的汪洋大海

这样天地之间就被我的心体给充塞了

这就是“爱有差等”

与墨子“兼爱”是不一样的

兼爱是爱无差等

与佛教讲万物平等、道家讲齐物差不多相似

虽然从形式上看

儒家也讲最终人类大同世界是“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

但是其实现方式和基本逻辑是不一样的

儒家讲仁爱是基于人的天性和情感

而墨子所讲的爱是外在的共同利益

因为交相利

所以才应该相爱

是一种理性的衡量

是外在理论和观念强行植入人心的结果

而儒家是义、是情

不论有利与否

那种父子之情、兄弟之情都是浓浓的

不可断绝的

从内心而产生的

因为它来源于天所赐的性善

那是一股来自于天的浩然之气

可以扩充到与天地同体

因此

儒家的善不是无端发露的

是因事而显现出来的

而墨家的言则是既定的

它不是与人情相连而是与人的理性相连

它是被造出来的一种善

这种善因为不与万物相互触发

是私意

所以

墨家讲的爱只能是依靠反复的说教、反复的灌输来达成

而儒家的爱则是通过在社会伦理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实现的

是从非常充沛的情感中奔涌出来的

从人性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是不去做良心就会不安稳

这就叫做没有私意

第二个问题是

大人之学为何‘在亲民’?

朱熹认为应该是“在新民”

具体的解释是

新者 革其旧之谓也

言既自明其明德

又当推以及人

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王阳明将其改为“亲民”

在其看来

亲民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

而是前面“明明德”的实现和完成

即所谓大人如何与万物一体的达成

凭借想像肯定是不行的

就是再充沛的感情也是不行的

亲民必须从现实的生活和政治出发

以实际行动去与社会中的人

比如父母、兄弟、朋友、师长、士农工商等去接触

将自己的仁爱给予这些人

从而建立起来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朱熹讲“新”

主要意思是对民众进行教育和改造

尤其是对民众的思想进行塑造

给予其一个特定的精神世界

王阳明讲“亲”

是反求自身

是对自我的要求

而不是民众的要求

朱熹的讲法当然是有道理的

移风易俗确实是儒家理想国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

但是

问题在于各人的资质不同

每个人都成为君子是绝无可能的

儒家改造社会主要是呼唤起一批能够自我教育的君子

而非外向对每个人进行思想改造

王阳明将“亲民”看作是自身道德

或者良知一步步展现的过程

爱我至亲骨肉

就可以推及到爱同类之人

爱同类之人就可以推及到爱禽兽

爱禽兽就可以推及到爱草木

爱草木就可以推及到爱瓦石

王阳明重点讲到了仁爱在人类中的拓展

即由父母之爱到君臣 到夫妇 到朋友

各种爱的程度和性质有差别

但都来源于内心之仁

都是从个人对父母至亲之爱中产生的

这就是孝

所以在儒家

孝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总根源

所谓“百善孝先为”

所以

王阳明在最后讲

是故亲吾之父 以及人之父

以及天下人之父 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

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

实与之为一体 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

也就是说

亲民前进一分

自我的良知就更多的展现一分

亲民不得

我的良知也无法进步

亲民的极致就是平天下

那时就是自我良知的全体大用显现之时

良知是一种实践之学

自我道德的修养绝不是如朱熹讲的一样在书斋之中

隔绝人事可以做到

相反

“明明德”的完成需要走出个我的小天地

到广阔的现实大天地中去进行动心忍性的斗争

第三个问题是《大学》“三纲”的最后一条

即大人之学为何在于“止至善”?

那么什么叫至善?

朱熹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极则

即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真理或原则

这个原则或真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

必须通过格物致知是去认识它、遵循它、利用它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达到了“至善”

当年陆九渊就曾经反对朱熹这种讲法

认为那种脱离于事物的所谓极致的原则和真理是不存在的

如果说有

那就是“中”

它只能表现在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和处理上

真正的极则不是固定不变和僵化的

它就在随机判断和处理中

在这一点上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讲法

在其看来

至善之发现

是而是焉 非而非焉

轻重厚薄 随感随应

变动不居 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是乃民彝物则之极……

也就是说

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不居之中

不同情形

处理方式、应对方式必须不一样

小到家庭关系的处理

到朋友之间交往

大到国家的治理、天下的治平

都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其宜

才能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就是“中”

只有中

才有万物合和之态

中则偏不倚

万物各得其所

其身谐 其家和 其国治

最终达成天下太平

王阳明批评了朱熹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观点

这种观点是将真理固化、僵化

导致了用一成不变的书本知识来解释丰富多彩

变化无端的世界

当这些固化的、僵化的

脱离现实世界的知识成为真理之时

那明明德、亲民怎么达成呢?

反过来

王阳明也批评了佛老之学

与朱熹相反

佛老之学否定一切的规律、真理

否认世界有一个至善的原则

这就导致了空疏和虚无

没有止善的引导

在亲民的过程之中

也就是说人与人相交接的过程中

一切仁爱恻隐的原则就都会没有了

那么取而代之的就是种种阴谋诡诈之术以及对社会伦理的蔑视和无视

这种欲望的大放纵危害更大!

所以

认识止至善、达成止至善

乃是明明德和亲民之本

阳明学概论课程列表:

绪论:前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

-反身而约:由经典到心性的思想转折

-文明重建的呐喊:从韩愈到宋初三先生

-内圣外王:两宋时代思想大师的木铎洪音

-病革临绝:明朝的政治与文化

-作业

第一讲 第一等事:王阳明的早年岁月

-云中送子:王阳明的家世、性格和志向

-抗疏救友:王阳明得君行道的挫败

-学为圣人:王阳明的求学之路

-狱中玩易:王阳明对命运的思考

-作业

第二讲 龙场悟道:西南夷域投给思想界的惊雷

-生死反思:对圣贤之学理解的飞跃

-艰难岁月:龙场的苦乐生涯

-高尚节操:在龙场的出处辞受

-讨论

-作业

第三讲 讲习之乐:书院与王阳明心学的弦歌

-龙冈书院:心学祖庭在夷域的诞生

-《教条示龙场诸生》:心学特质的书院学规

-讲习性所乐:王阳明与书院的情缘

-作业

第四讲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第一次呐喊

-三教争鸣:明代之前知行观的追溯

-困而学之:“知行合一”的解悟和提出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的内涵

-讨论

-作业

第五讲 夷夏之别:王阳明《何陋轩记》的文质诠解

-驱逐胡虏:传统的夷夏之别概说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陋轩记》、《象祠记》解读

-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夷夏观”的实践

-讨论

-作业

第六讲 文采风流:王阳明《居夷诗》诠释

-生命的讴歌:王阳明的诗文简说

-文以载道:唐宋时期文学和诗歌风貌的转折

-七情得正:《居夷诗》解读

-万物一体:《瘗旅文》解读

-作业

第七讲 师道之尊:从《别三子序》到《与辰中诸友》

-传道、授业、解惑:宋明时代的师道重建

-追濂、洛之遗风:《别三子序》解读

-师友夹持:王阳明的道师观念及其实践

-讨论

-作业

第八讲 平藩之悟:王阳明的忠义、隐忍与权衡

-宸濠之乱:国家急难之际的凛凛忠义

-忠、泰之变:诬陷与受辱间的动心忍性

-心上用功:事功来源于学问

-作业

第九讲 致良知:以王阳明的语录为中心

-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王阳明的教法之变

-造化的精灵:良知的内容和特征

-不可著空:关于“致良知”和事上磨练

-讨论

-作业

第十讲 大学问:王阳明的经典诠释

-考镜源流:程朱本《大学》简说

-辨章学术:王阳明《大学问》解读

-作业

第十一讲 四句教:王阳明教法转折和非议

-天泉证道:“四句教”的由来和内容

-圣人之学心学也:“四句教”中“心”的解释

-自家痛痒自家知:“四句教”中意、知、物的解释

-作业

第十二讲 拔本塞源:王阳明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王、霸之辨:理学治平天下的外王建构

-心体同然:《拔本塞源论》与王阳明的理想国

-此心光明:王阳明与黑暗现实的最后斗争

-作业

第十三讲 后世风流:心学分派和传衍

-理学的分派:陆王与程朱争锋

-花开九叶:王阳明心学的分派及其特征

-力挽狂澜:王门末学的流弊和拯救

-作业

第十四讲 黔中遗泽:王阳明与贵州

-过化存神:贵州文化中的王阳明

-西南正脉:黔中王门形成和流衍

-山城诗意:阳明文化在黔中的历史遗存

-作业

余论:百世之师:海外与近代的阳明学

-墙内花开墙外香:阳明学的结局和东渡

-山重水复疑无路:近代阳明学的发展历程

-柳暗花明又一村:大陆阳明学兴盛之局的再现

-作业

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

辨章学术:王阳明《大学问》解读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