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阳明学概论 >  期末测试 >  期末测试 >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陋轩记》、《象祠记》解读

返回《阳明学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陋轩记》、《象祠记》解读在线视频

返回《阳明学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陋轩记》、《象祠记》解读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王阳明在龙场所撰写的两篇文章《何陋轩记》《象祠记》

集中地表达了其夷夏观念

这两篇文章突出了两个中心

一是美夷之质

二是化夷之俗

当时

王阳明宁可到武夷山中隐姓埋名、了却残生

也不愿意到万里绝域的贵州去

不过

当贵州的奇山异水逐渐地出现在王阳明面前时

王阳明竟有许多特别新鲜的感觉

一路上在玉屏、凯里、黄平等地都留下了诗作

比如

山城寥落闭黄昏、灯火人家隔水村

比如

积雨山途喜乍晴、暖云浮动水花明

心中的阴霾渐渐扫荡而去

呈现在他眼前的

不是一个被汉族士大夫描绘为

“犬羊”、“豺狼”的禽兽之域

而是质朴浑和的黄帝、尧舜之世

何陋轩是龙场夷民因为王阳明穴居山洞阴暗潮湿

而为之建立起来的

《何陋轩记》由此而作

围绕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路展开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王阳明从孔子欲居九夷的典故说明写作背景

据说有一次

孔子欲到九夷之地去居住

有人就问

那地方生活和文化太落后了吧?!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何谓“陋”呢?

是地理环境的险恶

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落后

是没有道德伦理的约束

总之是文明的反面

为什么孔子要去夷民聚居之地去住呢?

是因为道不能行、不得其志

孔子并没有认为夷夏关系就势同水火

相反

孔子这样说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当王阳明被贬谪龙场时

也有人认为龙场环境和生活以及文化太“陋”

是无法适应的

可是

王阳明却依靠自己平静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赢得了当地夷民的信赖、并融入到其中

相比于一般的汉族人而言

王阳明没有抱怨

以喜愉自持

与夷民交心

所以

夷人看到王阳明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乐在其中

都被深深的感动

所以就与他日益亲近

王阳明与少数民族的接触有一个过程

阳明刚到龙场的时候没有地方居住

在荆棘丛中搭起窝棚

后来迁到东洞

可是又阴暗又潮湿

龙场之民

不论是老人和小孩每天都来照看他

看见王阳明很喜乐

于是就于是慢慢开始亲近他

可以说

龙场的老百姓给了王阳明最初的温暖

与思州太守与其差役对王阳明的侮辱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何陋轩建立起来之后

学生也从四方来集

向阳明拜师问道

这样龙冈书院也就算建立起来

而王阳明也由此忘记了夷居之苦

心境如日出一样渐渐光明起来

第二部分

王阳明分析了什么叫做落后

什么叫做文明

就是说包着头巾、鴂舌说话

居住在山洞里、穿着兽皮

没有高大华美的宫殿

也没有华夏文明中彼此之间交往时

种种繁复的外在修饰就是所谓的落后吗?

那些外在的、形式的所谓礼仪

曾经长期成为衡量一种文明落后与否的标准

相反

龙场的少数民族

原始时代的风貌还保留下来了

在王阳明看来

就是黄帝、尧舜三代的圣王之世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生活在国家形成之前的氏族社会的民众

我们知道

黄帝尧舜三代之治

可是儒家的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啊!

尽管华夏族的礼乐制度对夷民而言是没有的

也可以称之为落后

但是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王阳明这样论断说

盖古之时

法制未备

则有然矣

不得以为陋也

因为人性中的恶是不可避免的

绝不是有了外在的修饰道德就变得提升和纯粹了

那种当面亲热

背后怀恨

混淆是非

奸诈狡猾

外面善良

而心如蛇蝎的人

夷民中有这样的人不假

泱泱华夏族其实何尝就没有了呢?

恶乃是人性所共有的

不同的是

夷人不知其恶

直白地将其表现了出来

而华夏之人却做一番遮掩和修饰

具体来看是

彬郁其容

宋甫鲁掖

折旋矩镬

就是修饰了自己的容妆和仪态

戴着宋国的章甫冠、穿上了鲁国的逢掖衣

讲一些迎来送往的规矩

不过

王阳明进一步问

有了这种文化的掩饰

有了这种外表的修饰

难道就是脱离了愚昧和达到了文明了吗?

为什么呢?

在王阳明看来

华夏族群由于只是以外在礼仪为标准来界定文明

以致于很大程度上将天赋的那种内在质朴丢掉了

他们蔑视道德

专任法令

崇尚阴谋诡计

各种狡猾的事情

无所不致其极的去做

而少数民族却像未曾雕琢的美玉一样

看起来粗砺顽梗

但还保持着天赋的那种内在美质

只要静心地去琢磨

一定能焕发出光彩来!

只要有君子和他们在一起

感化他们

教化他们

不是一件难事

《象祠记》中表达的思想与《何陋轩记》有内在的连续性

象祠是纪念儒家圣王舜的弟弟象的祠

由于象在儒家文化中的负面形象

中原地方已经没有了相关祭祀

在这篇文章里

王阳明提出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这样一种理念

象是舜的弟弟

人品很坏

后来被舜感化

所以贵州的夷民才将他祭祀起来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象这样的人都可以感化

那么天下就无不可化之人

当然首先是针对边地夷民的

自古以来

夷狄都被看作是人生的困境之一

比如《中庸》就讲

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

行乎富贵

素贫贱

行乎贫贱

素夷狄

行乎夷狄

素患难

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

如何认同自身、如何理解对方

既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也是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

没有亲身的实践

就难以有理论的突破

没有理论的突破

就难以给自身的实践以价值上的认同

王阳明在《何陋轩记》《象祠记》中以自己心学的特殊角度

绕过了外在的血缘和表面的礼仪

申明了自己新的夷夏观念

阳明学概论课程列表:

绪论:前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

-反身而约:由经典到心性的思想转折

-文明重建的呐喊:从韩愈到宋初三先生

-内圣外王:两宋时代思想大师的木铎洪音

-病革临绝:明朝的政治与文化

-作业

第一讲 第一等事:王阳明的早年岁月

-云中送子:王阳明的家世、性格和志向

-抗疏救友:王阳明得君行道的挫败

-学为圣人:王阳明的求学之路

-狱中玩易:王阳明对命运的思考

-作业

第二讲 龙场悟道:西南夷域投给思想界的惊雷

-生死反思:对圣贤之学理解的飞跃

-艰难岁月:龙场的苦乐生涯

-高尚节操:在龙场的出处辞受

-讨论

-作业

第三讲 讲习之乐:书院与王阳明心学的弦歌

-龙冈书院:心学祖庭在夷域的诞生

-《教条示龙场诸生》:心学特质的书院学规

-讲习性所乐:王阳明与书院的情缘

-作业

第四讲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第一次呐喊

-三教争鸣:明代之前知行观的追溯

-困而学之:“知行合一”的解悟和提出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的内涵

-讨论

-作业

第五讲 夷夏之别:王阳明《何陋轩记》的文质诠解

-驱逐胡虏:传统的夷夏之别概说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陋轩记》、《象祠记》解读

-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夷夏观”的实践

-讨论

-作业

第六讲 文采风流:王阳明《居夷诗》诠释

-生命的讴歌:王阳明的诗文简说

-文以载道:唐宋时期文学和诗歌风貌的转折

-七情得正:《居夷诗》解读

-万物一体:《瘗旅文》解读

-作业

第七讲 师道之尊:从《别三子序》到《与辰中诸友》

-传道、授业、解惑:宋明时代的师道重建

-追濂、洛之遗风:《别三子序》解读

-师友夹持:王阳明的道师观念及其实践

-讨论

-作业

第八讲 平藩之悟:王阳明的忠义、隐忍与权衡

-宸濠之乱:国家急难之际的凛凛忠义

-忠、泰之变:诬陷与受辱间的动心忍性

-心上用功:事功来源于学问

-作业

第九讲 致良知:以王阳明的语录为中心

-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王阳明的教法之变

-造化的精灵:良知的内容和特征

-不可著空:关于“致良知”和事上磨练

-讨论

-作业

第十讲 大学问:王阳明的经典诠释

-考镜源流:程朱本《大学》简说

-辨章学术:王阳明《大学问》解读

-作业

第十一讲 四句教:王阳明教法转折和非议

-天泉证道:“四句教”的由来和内容

-圣人之学心学也:“四句教”中“心”的解释

-自家痛痒自家知:“四句教”中意、知、物的解释

-作业

第十二讲 拔本塞源:王阳明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王、霸之辨:理学治平天下的外王建构

-心体同然:《拔本塞源论》与王阳明的理想国

-此心光明:王阳明与黑暗现实的最后斗争

-作业

第十三讲 后世风流:心学分派和传衍

-理学的分派:陆王与程朱争锋

-花开九叶:王阳明心学的分派及其特征

-力挽狂澜:王门末学的流弊和拯救

-作业

第十四讲 黔中遗泽:王阳明与贵州

-过化存神:贵州文化中的王阳明

-西南正脉:黔中王门形成和流衍

-山城诗意:阳明文化在黔中的历史遗存

-作业

余论:百世之师:海外与近代的阳明学

-墙内花开墙外香:阳明学的结局和东渡

-山重水复疑无路:近代阳明学的发展历程

-柳暗花明又一村:大陆阳明学兴盛之局的再现

-作业

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何陋轩记》、《象祠记》解读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