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毛泽东思想”这个特定概念
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
1941年3月
毛泽东的读书秘书
张如心在《共产党人》杂志上
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
这个文中使用了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
1943年7月5日
刘少奇发表文章使用了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这两个概念
同一天
为纪念共产党成立22周年和抗战6周年
王稼祥发表了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
王稼祥首次直接提出了
“毛泽东思想”这个特定的概念
1945年5月14、15日两天
刘少奇向中共七大作了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报告首次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
阐明了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写入党章的必要性和权威性
中共七大首次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那么
毛泽东本人是如何对待
“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呢
这里面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1949年1月
毛泽东在修改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时指出
将草案中的“毛泽东思想”
一律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
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
改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又强调不要把他与
马、恩、列、斯并列
说如果并列起来一提
就似乎我们有了自己一套
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
这样不好
我们请他们是做先生的
我们做学生
1952年9月25号
毛泽东批示
“不要将‘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与
马列主义并提
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
1954年12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
中央书记处的指示起草了一个
《关于毛泽东思想应如何解释的通知》
这个《通知》上说
“毛泽东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
‘毛泽东思想’这个提法
以免引起重大误解
我们认为今后党内同志写文章做报告
应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理”
毛泽东在审视这个通知时加了一句
“在写文章做讲演遇到需要
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时候
可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等字样”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胡乔木后来解释说
“这与苏联共产党对
毛泽东思想的提法不感兴趣有关”
他说
“在我们党提出这个毛泽东思想后
苏联党始终拒绝承认这个提法
在苏联报刊上绝口不提毛泽东思想
这成了一个禁区
凡是中共文件中提了的
它在发表时都给删掉
既然苏共是如此态度
而中国革命又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从大局出发还必须搞好与苏共的团结
出于这样的考虑
不仅‘历史决议’将毛泽东思想提法删去了
而且在1956年八大也不提了”
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进行了
科学的表达和阐述
1980年10月25日
邓小平指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
运用和发展”
是“全党的指导思想”
在讨论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草稿时
就写不写、如何写毛泽东思想出现了分歧
邓小平为此强调
“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
不能不要
这不只是理论问题
尤其是个政治问题
是国际国内的很大政治问题
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部分
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
邓小平指出
“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后1980年8月21号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发问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
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庄重地回答说
“永远要保留下去
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
到处都挂
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
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
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拿他的功和过来说
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
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
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
我们永远把他作为
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我们认为
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
集体智慧的结晶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
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都参与了
毛泽东思想的创造和发展
当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造者还是毛泽东本人
第二
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全部的思想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和实践是
不包括在毛泽东思想中的
在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之间
作出区分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使我们辩证对待毛泽东和他的思想
第三呢
毛泽东思想不同于“毛泽东主义”这种提法
这个“毛泽东主义”最初是作为负面概念
被国民党反共理论家叶青提出来的
这个叶青原名任卓宣
最初是共产党员
后来叛变
1941年冬
在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论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之后
叶青在重庆出版的
《抗战与文化》杂志上发表读后感
提出了“毛泽东主义”这个名词
这是国内首次用毛泽东的姓名
来指称共产党的理论
叶青认为
“毛泽东主义”是所谓
“中国的农民主义”
即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一个再版”
不久
这个概念传播到了延安
1942年2月
为了反驳叶青
毛泽东的读书秘书张如心在
《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
对“毛泽东主义”作了简要阐释
驳斥了叶青的观点
后来啊
这个“毛泽东主义”逐渐演化成正面概念
1942年7月1号
邓拓在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
《晋察冀日报》上发表社论
《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
1948年
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曾想在开学典礼上提出
“主要的要学毛泽东主义”
并请周恩来和毛泽东
刘少奇商量是否可用这一提法
毛泽东在回复中否定了这一提法
认为“不能说毛泽东主义”
“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
和中国革命的经验”
毛泽东反对将自己与马恩列斯并称
认为使用“毛泽东主义”一词会突出自己
故而反对这一提法
第四
毛泽东思想不同于国际上流行的
“毛主义”这种提法
1950年
哈佛大学博士生史华慈
首次提出了“毛主义”
就是Maoism这一概念
认为“毛主义”的三大要义是
“马列主义信仰、
按照列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党
和这个党建立在纯粹的农民运动基础上”
并将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并列
这是国际学术界首次使用领导人的姓氏
来命名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差别
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毛主义”这个称谓更加强调
毛泽东本人的个体创造性
这不同于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
毛泽东思想
第二
“毛主义”这一术语不仅包括
毛泽东正确的思想
也包括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和实践
所以呢我们不应该将
毛泽东思想与国际上的“毛主义”
混为一谈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