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 11.1.1国家富强 > 11.1.1国家富强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们又见面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这一章啊
其实是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这就是
第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谁?
第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依靠谁?
我们啊
也可以将这两个问题
转换一下角度
这就是
第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什么?
第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依靠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
学习本章的内容吧
我们首先来看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非常重要
这就像人赶路
首先要明确目的地
如果不清楚目的地
那么要么是南辕北辙
要么是大走弯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外在尺度
而且具有内在尺度
不仅具有客体尺度
而且具有主体尺度
前者在实践中表现为“真理原则”
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
本来面目和内在联系去改造世界
人类在实践中必须服从真理
遵循规律
后者在实践中表现为“价值原则”
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
需要去改造世界
使世界符合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在实践中必须追求价值
真理原则其实就是
“合规律性”原则
价值原则其实就是
“合目的性”原则
人类在实践中既要做到
“合规律性”
又要做到“合目的性”
例如上大学这回事儿啊
我们就必须既遵循合规律性
又遵循其合目的性
我们不能为了上大学而上大学
我们在上大学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自己的目的
追求自己的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如此
我们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
我们是为了
追求某些特定的目的而建设的
那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都有哪些呢?
关于这个问题啊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例如
有人认为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有人认为是为了证明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有人认为是为了
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有人认为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有人认为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
有人认为是为了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等等
这些回答在其特定的含义上
都有道理
同时啊
我们也应该知道
关于这个问题
党的相关文献其实已经做了
规范性的回答
这就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因此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
总体目标在很大程度上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
2004年9月19日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
总体目标是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
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成为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
永远保持先进性
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2005年1月11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
“中国共产党执政
就是领导、支持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2006年7月10日
胡锦涛同志在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能够为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
政治发展道路
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6年10月11日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进一步指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中宣部编发
学习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一条通向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
并进而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揭示了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既是
共产党执政的价值目标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
其中的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还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所说的四大根本目的均非虚指
而都是实指
它们各有其特定的涵义
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我们先来看
第一个问题
国家富强
国家富强主要是就经济方面而言的
但又不限于经济方面
国家富强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富裕
二是国家强大
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邓小平曾经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在这里也要说
弱小也不是社会主义
具体而言
国家富强的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国家总体富裕
总体富裕程度可以用
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
及其增速和国际排名来衡量
第二
国民个体富裕
个体富裕程度可以用人均收入与
基尼系数综合衡量
人均收入高而且基尼系数小说明
国民个体富裕程度高
人均收入低而且基尼系数大则说明
国民个体富裕程度低
第三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高
生活水平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
恩格尔系数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
恩格尔提出来的
它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
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般而言
恩格尔系数数值越低
则说明生活水平越高
数值越高
则说明生活水平越低
大家可以想想
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仅够维护吃喝
那么他的生活水平必然较低
第四
综合国力强大
综合国力强大是
国家富强的总体表现
综合国力强大的程度
可以依据国内外研究机构
关于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分值
及其排名综合衡量
在现实中啊
很多人对国家富强理解有误
我们需要在此说明如下
第一
富裕与强大不是一回事儿
富裕不等于强大
例如
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
不可谓不富裕
但并不意味着很强大
人们常说
落后就要挨打
但是
这里的落后不仅指经济上的落后
也指其他方面的落后
不仅指贫穷
而且也指弱小
再例如
目前那些出产石油的中东国家
可以说是很富裕
但是很难说是很强大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要追求的国家富强
不仅包括国家的富裕
也包括国家的强大
第二
国家富裕不仅应该包括
国家总体富裕
也应该包括国民个体富裕
前者就是所谓“国富”
后者就是所谓“民富”
国家应该藏富于民
而不要与民争利
国富应该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之上
要防止“国富民穷”等
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国富如果建立在民穷的基础之上
则这种国富必然是不能持久的
关于这一点啊
中外的很多思想家都意识到了
例如
周文王曾问姜子牙如何治世
姜子牙回答说
“王者之国
使民富
霸者之国
使士富
仅存之国
使大夫富
无道之国
使国家富”
曾经辅助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
齐相管仲也指出
“善为国者
必先富民
然后治之”
在《论语》中
有若曾对鲁哀公说
“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荀子》中讲
“田野荒而仓廪实
百姓虚而府库满
夫是之国蹶”
意思是说
田野荒芜而仓廪充实
百姓空虚而国库满盈
这就是即将倾覆的国家
《荀子》中又讲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
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
则上下俱富
交无所藏之
是知国计之极也”
《荀子》中还讲
“王者富民
霸者富士
仅存之国富大夫
亡国富筐箧
实府库”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也曾指出
“百姓所以养国家也
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
法国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在18世纪也曾追问
“国家是先以民众贫困作代价
而使自己变富呢?
还是让国民先富起来
再实现自己的富裕?”
他的结论是
“只有个人的富裕
才能很快推动国家的富强”
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就像大河与小河的关系一样
这其中既有“大河有水小河满
大河无水小河干”的一面
也有“小河有水大河满
小河无水大河干”的一面
我们不能将国富与民富对立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
追求国富基础上的民富和
民富基础上的国富
第三
国家强大不仅包括
国家硬实力的强大
也应包括国家软实力的强大
中国当前的硬实力较强
而软实力较弱
其实两者应该均衡发展
第四
国家强大不仅包括国家和
国家实力的强大
也应包括国民和国民权利的强大
要反对“国家强而国民弱”
“国强民弱”
“大国寡民”等
“国”与“民”分裂的现象
第五
国家富强最终要体现为
人民综合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则国家富强往往就是一句空话
第六
国家富强不仅是就经济领域而言的
它是一个综合性范畴
国家富强
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
就是GDP
人均GDP
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
人类发展指数
就是HDI
综合国力及其世界排名等
不同指标来综合衡量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