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
国际战略》
说到这个外交啊
很多人都能想到两句名言
第一句是“外交无小事”
第二句是“弱国无外交”
仔细想来
这两句名言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
“外交无小事”说的是
外交非常重要
因此马虎不得
即使在小事上也马虎不得
而这个“弱国无外交”呢
其实是说外交并不重要
关键要看国家有没有硬实力
那么
外交究竟重不重要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学习本章的内容吧
首先我们来看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
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
国际战略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发展利益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
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可以概括为
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
世界多极化和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第三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
这三个方面的形成依据呢?
首先我们来看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这个时代主题啊
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反映世界基本特征
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
具有全局性影响和
战略性意义的问题
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世界矛盾和
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
科学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
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
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例如啊
如果我们认为时代主题是
战争与革命
那么就要扩军备战
防止内乱、输出革命
而如果我们认为时代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那么就要维护和平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战争与和平问题
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毛泽东指出
世界反动力量
的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
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
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
超过世界反动力量
并且正在向前发展
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
在科学分析
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
毛泽东逐步提出了
两个中间地带和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1946年8月6日
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谈话时指出
“美国和苏联中间
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
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进入20世纪60年代
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
进一步分化和改组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
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
第一个中间地带
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
第二个中间地带
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根据这样的判断
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下
中国不仅对发展
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
而且对建立和改善
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到了这个1974年
毛泽东又提出了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他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
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
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他还指出
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
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
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
就好比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
“隆中对”
意义非常重大
三个世界划分战略
在国际领域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
这就是
“谁是我们的朋友
谁是我们的敌人”
在“三个世界”战略的指导之下
中国做出了以下决策
一是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二是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
三是推动同美国
日本建立正常关系等
这些决策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
反对霸权主义
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
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
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
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例如
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
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例如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
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例如
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
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例如
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
国际统一战线
等等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
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
逐步形成了新的判断
他先是提出
国际形势是好的
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
同时啊
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
后来
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邓小平又指出
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
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
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
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1985年3月4日
邓小平在会见
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
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
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
根据邓小平的论述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
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这一深刻论断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和平与发展是
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这一深刻论断呢?
第一
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可以避免
我们有可能争取
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
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
战略问题
是东西方之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
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
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并不意味着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要清醒地看到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
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还需要各国人民
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我们必须看到
有史以来
战争就像恶魔一样
不断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和财富
根据专家统计啊
从公元前3200年到
公元1964年的5164年时间里
全世界共发生14513次战争
其间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
人类在这些战争中
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大约有36.4亿人死于战火
损失财富折合成的黄金
可铺成一条宽150公里
厚10米
足可环绕地球8圈的黄金带
战争夷平了很多城市
人类的文明和艺术
遭到了空前的毁灭
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有33个
人口15亿人
伤亡人数达到4000多万
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的国家61个
涉及当时世界人口的80%
军费消耗约11170亿美元
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
直接死亡人数达到5700多万
其中
苏联死亡2060万
波兰死亡600万
德国死亡730万
日本死亡222万
法国死亡81万
美国死亡38万
意大利死亡33万
而我们中国的死亡人数
在2000万以上
两千多万啊
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
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啊
是不计其数的悲剧和惨剧
即使到了现代
和平依然不是一个“前提”
而是一个“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
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
1992年30起
1993年34起
1994年38起
1995年45起
目前
战争在世界某些地方依然此伏彼起
即使在一些相对和平的国家和地区
战争的危险也依然存在
因此
牢记战争的教训
为全人类的和平共同努力是
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和平这种价值啊
有点像空气
人们平时也许感受不到空气的价值
但是一旦离开空气
人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众所周知
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
在国际和平年前后
华人世界创作了
两首非常有影响力的歌曲
第一首是中国台湾群星演唱的
《明天会更好》
我们来欣赏一下
第二首是中国大陆群星演唱的
《让世界充满爱》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大家觉得这两首歌怎么样?
这两首歌都强烈地表达了
对战争的拒斥
对和平的渴望
都非常有意义
值得我们关注
同时啊
这两首歌的名字也很有意义
而且可以联在一起
只有“让世界充满爱”
才能“明天更美好”
如果“让世界充满恨”
就不会“明天更美好”
对爱的宣扬啊
常常被人们看成是
温情主义的陈词滥调
但是啊
如果我们不宣扬爱
难道我们要宣扬仇恨吗?
让我们言归正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
国际战略的形成是
建立在和平与发展
作为时代主题的现实前提之下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
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多方位拓展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整体实力增强
国际力量对比
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增长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
多边性日益明显
领土和海洋争端时有升温
恐怖主义、分裂主义
极端主义活动猖獗
局部动荡频繁发生
粮食安全
能源资源安全
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会怎么样呢?
我觉得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总体和平
局部战争
二是总体缓和
局部紧张
三是总体稳定
局部动荡
因此
我们既要看到总体上好的一面
也要看到局部不好的一面
对于那些认为现在可以
“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的人
我们应该更加强调局部不好的一面
而对于那些认为现在应该
“厉兵秣马
枕戈待旦”的人
我们应该更加强调总体上好的一面
总之啊
在和平与发展这个问题上
我们应该同时看到
“森林”和“树木”
既要淡定从容
不迷不乱
也要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