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四个问题
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
“历史周期率”?
历史周期率不是宿命
它是可以超越的
在当代中国
要超越历史周期率
实现长治久安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必须加强党
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邓小平同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
中国要出问题
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邓小平还指出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
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
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
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
中国就稳如泰山
因此
要超越历史周期率
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
就是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衡量一个国家的腐败状况
国际上有一个指标
名为清廉指数
实际上是清廉印象指数
即人们对某国腐败情况的感知程度
清廉指数是由
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
国际非政府组织
“透明国际”做出的调查
清廉指数的调查方法
存在着很大争议
但其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
人们一般将其作为
某个国家腐败状况的晴雨表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相关情况
1995年
清廉指数:2.16
在41个国家中排名40
1996年
清廉指数:2.43
在52个国家中排名50
1997年
清廉指数:2.88
在52个国家中排名41
1998年
清廉指数:3.5
在85个国家中排名52
1999年
清廉指数:3.4
在99个国家中排名58
2000年
清廉指数:3.1
在90个国家中排名63
2001年
清廉指数:3.5
在91个国家中排名57
2002年
清廉指数:3.5
在102个国家中排名59
2003年
清廉指数:3.4
在133个国家中排名66
2004年
清廉指数:3.4
在145个国家中排名71
2005年
清廉指数:3.2
在158个国家中排名78
2006年
清廉指数:3.3
在163个国家中排名70
2007年
清廉指数:3.5
在179个国家中排名78
2008年
清廉指数:3.6
在180个国家中排名72
2009年
清廉指数:3.6
在180个国家中排名79
2010年
清廉指数:3.5
在178个国家中排名78
2011年
清廉指数:3.6
在183个国家中排名75
以上年份的清廉指数都是十分制
从2012年开始
十分制变为百分制
2012年
清廉指数:39
在176个国家中排名80
2013年
清廉指数:40
在177个国家中排名80
2014年
清廉指数:36
在175个国家中排名100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1995年至今
中国的清廉指数略有起伏
但是总体而言逐年上升
而其世界排名起伏不定
但是总体而言逐步下降
这一方面说明
中国的腐败状况
基本上逐年在改善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
中国的反腐形势不容乐观
当然
2014年的清廉指数调查
存在着明显问题
因为2014年是中国反腐
大见成效的一年
而中国的清廉指数
及其世界排名
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这不能不说
是这个调查中的一大败笔
2014年12月3日
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
有记者问
总部设在柏林的
“透明国际”
发布2014年全球
“清廉印象指数”报告称
虽然中国政府近期反腐败行动
令人瞩目
但“清廉印象指数”排名却下降了
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答
中国政府反腐败决心之大和
成效之显著有目共睹
你提到的2014年中国
“清廉印象指数”评分和排名
与中国反腐败
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
现实情况完全相背、严重不符
中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
自有人民群众的公正评价
不以透明国际
“清廉印象指数”为标准
透明国际作为一个在国际上
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
应认真审视
“清廉印象指数”的
客观性、公正性
这位发言人答得很好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
中国的腐败状况得到了遏制
中国的反腐形势有所好转
而不是相反
这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
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点
从而增强继续反腐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继续
反对贪污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
鲜明政治立场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是广大干部群众
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
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当前
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
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
亟待解决
因此
必须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以坚决的态度重拳反腐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习总书记指出
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
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反腐败斗争呢?
首先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这是反腐败的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
必须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
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
创新和制度保障
坚定不移转变作风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建设廉洁政治
努力实现干部清正
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其次
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
不论什么人
不论其职务多高
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
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一定要牢记“蠹众而木折
隙大而墙坏”的道理
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
做到严格依纪
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
既坚决查处
发生在领导机关和
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
贪污贿赂、腐化堕落
失职渎职案件
又着力解决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
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
不管涉及到谁
都要一查到底
决不姑息
第三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保持纯洁性的根本
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
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
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
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
抓好道德建设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
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四
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纪委派驻机构统一管理
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
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
舆论监督体系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坚决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
纪委的监督责任
强化责任追究
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第五
要从多个方面共同防治腐败
我们应该加强制度建设
减小官员掌控各类资源的权力
使其不能腐败
我们应该强化法治惩戒
增大官员贪污受贿的成本和
暴露的几率
使其不敢腐败
我们应该改善思想教育
帮助官员认识到腐败
是一种既不道德也不划算的交易
使其不愿腐败
同时
我们也要合理地
提高官员的必要待遇
切实地解决官员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使其不必腐败
只有从多个方面使官员不能腐败
不敢腐败、不愿腐败、不必腐败
腐败问题才能既治标又治本
防治好了腐败
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党就能像郑板桥的
那首《竹石》诗所写的那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关于腐败
我还想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名为“四知堂”
东汉名士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
路过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
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
听到杨震到来
晚上悄悄去拜访
并带黄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
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
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
以后再多加关照
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
说
故人知君
君不知故人
何也?
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
便道
幕夜无知者
杨震立即生气了
说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王密十分羞愧
只得带着礼物
狼狈而回
从此以后
“四知”成为千古美谈
杨震后人以此为堂号
这就是“四知堂”
不是“九芝堂”啊
第二个故事名为“公孙仪拒鱼”
公孙仪做了鲁国的宰相
他特别喜欢吃鱼
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
公孙仪却不接受
他的学生问他
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
这是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
正因为爱吃鱼
我才不接受鱼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
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就会枉法
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我爱吃鱼
那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
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
就不会被罢免宰相
尽管爱吃鱼
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诸位同学
当你以后做了官
面临腐败诱惑的时候
请想想这两个故事啊
以上说的是第一点
“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斗争”
我们再来看
第二点
必须建立高权力高责任的政府模式
按照政府权力与
政府责任的不同组合
我们可以将政府模式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低权力低责任的政府模式
简称“低低模式”
第二类是低权力高责任的政府模式
简称“低高模式”
第三类是高权力低责任的政府模式
简称“高低模式”
第四类是高权力高责任的政府模式
简称“高高模式”
当前的中国应该选择哪种模式呢?
应该选择第四类
即高高模式
在高高模式之下
政府及其官员拥有较大的公共权力
同时要承担较大的公共责任
其中
较大权力是较大责任的必要条件
较大责任是较大权力的必然要求
“权大责亦大”
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
对于政府及其官员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转型不仅包括
从计划经济走向
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
也包括从传统国家
走向现代国家的国家转型和
从传统社会走向
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
转型时期的
典型特点是“青黄不接”
即“旧的社会规范已经打破
但是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
因而常常会出现制度和法规不健全
社会失范现象大量增加
社会成员价值观念混乱等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
都有待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这个政府的强有力
不仅要表现在权力的行使方面
也要表现在责任的承担方面
如果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不大
则转型往往缺乏动力
转型大业就会半途而废
同时
如果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不大
则转型过程中出现的
诸多社会难题就会得不到解决
从而会影响转型大业的顺利进行
因此
当代中国在“经济、国家和社会”
三位一体的转型过程中
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不能太小
责任也不能太小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与
“管得越少的政府就越是好政府”
这个命题并不矛盾的另一个命题
“管得越多的政府就越是好政府”
需要重申的是
这里的“管”不仅仅
有“干涉”之义
也有“保护”之义
这里的“管得越多”
不仅是就政府及
其官员的权力行使方面而言的
也是就其责任承担方面而言的
当然
政府及其官员权力再大
也不能大到无限的程度
因为无限的权力
必将导致无限的灾难
其责任再大也不能大到
无法承担的程度
因为无法承担的责任
就等于没有责任
“高高模式”的形成
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
要有基本的法律制度
确保政府及其官员较大的权力
能够得到制约从而不会
因为其大而对社会和公民造成伤害
第二
要有基本的法律制度
确保政府及其官员较大的责任
能够得到承担从而不会因为
无人承担而使社会和公民的利益受损
第三
“高高模式”对于官员的
能力和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高高模式”不仅要求
公共权力主体
具有强烈的行权意识和负责意识
而且要求
其具有高超的行权能力和负责能力
它不仅要求
政府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
而且要求
政府是个不腐败的政府
它不仅要求官员不能成为“贪官”
而且要求官员不能成为“庸官”
也许有人会担心
过大的权力因素会
不利于中国改革和转型
其实
如果政府及其官员
只行使强大的权力
而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那么这的确不利于
中国的改革和转型
但是如果强大的
权力与重大的责任相结合
那么这对于中国的
改革和转型肯定会利大于弊
处于转轨期的中国
并非一定要“拒绝政府权力”
而是要“呼唤政府责任”
一个“权大责亦大”的政府
是中国顺利转型的必然要求
有了这种权大责亦大的政府
“历史周期率”就有可能被超越
如果政府权大而责小
那么往往就会重蹈历史周期率
第三
必须实现
“官民和谐”的国家治理体系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要想实现长治久安
就必须努力实现
“官民和谐”的国家治理体系
所谓“官民和谐”
既不是“以官压民”
当然也不是反过来“以民压官”
而是官与民、党与群
干与群和谐相处、互助共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这个现代化怎么理解呢?
它不同于我们传统社会的那种
“以官治民”的思路
但是它也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的
“公民权利优先于公共权力”的那种做法
当代中国必须重建官民关系
必须重视官民关系、干群关系
党群关系的和谐共赢
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
官民两者的和谐共赢呢?
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点
要保护两个积极性
一个是公民积极性
一个是官员的积极性
如果仅有公民的积极性
而官员没有积极性
那么这种官民关系是很难和谐的
为什么有些官员没有积极性呢?
因为他们的待遇较低
他们的工作很辛苦
甚至比较危险
如果没有相应的待遇
没有相应的激励
就会使得他们缺乏积极性
我们知道
传统社会一般都会认为
公共权力是天然的善
老百姓的权利是一种恶
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就倒过来了
认为公共权力是一种必要的恶
而公民权利则是一种天然的善
它是再怎么强调
也不为过的一种东西
但实际上我们发现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偏颇的地方
只强调公共权力
而不强调公民权利
往往会导致暴政
只强调公民权利
而不强调公共权力
最终会导致一盘散沙
带来社会的极度不稳
我们应该在公共权力与
公民权利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使得官员和公民都有积极性
第二点
要规范两种权力
就是既要规范公共权力
也要规范公民权利
现实社会中经常有以下两类情况
一类是群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了损害
没有得到合理的赔偿
导致了很多问题
从而出现包括信访、群体性事件等
但是也有另外一类情况
那就是某些人的利益得到了补偿
其他人也能接受
但是就他们不愿接受
少数人不接受
从而闹事
从而不断地上访
然后又因为我们以前
有一种上访排名的压力
使得地方政府特别被动
使得一些人利用
这么一种政策上的漏洞
来给地方政府施压
在一定意义上使
上访成了一种胁迫地方政府
敲诈地方官员的手段
这种意义上的公民权利
也是需要规范的
公民主张自己的权利
公民维护自己的权利
也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就像公务人员
行使自己的权力
也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一样
所以要规范两种权力
而不能只规范公共权力
不规范公民权利
第三点
要确保社会主体权利与
责任的对等性
公民、官员都有其权利
也都有其义务
这就像马克思所讲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权利和义务应该对等
但有时我们会发现
有些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不那么对等
对于公民权利应该有这样的要求
公民权利大的话
那么公民承担的责任也要相应大些
而不能一味地只强调权利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
只强调义务和责任
我们传统社会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
民众有责任而无权利
或者说是责任大而权利小
所以他们往往被称为草民、小民等
我们现在如果只强调权利
不强调责任
那么往往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从而滋生一些暴民和刁民
以上两种极端倾向都应该得到杜绝
第四点
要以公正的方式来解决
官民之间的矛盾
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错误观念
那就是
如果官民之间出现了矛盾
社会舆论往往会谴责官员
同时无原则地袒护公民
当然
这个倾向相对以前是一种进步
但是它也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
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要形成一种“逢官必反”的局面
现在有一种说法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
“官不聊生”的社会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值得质疑的
一个好的社会是民要聊生
官也要聊生
这样的话才能长久
从长期来看
只有官民双方的互赢
双赢、互利、和谐
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第四
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改革和革命
是人类解决社会矛盾的两种思维
在当前中国
不仅存在着改革思维
同时也存在着革命思维
一些人企图以革命的方式
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在这种革命思维中
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向左的革命
就是企图以革命的方式
回到毛泽东时代
一种是向右的革命
就是企图以革命的方式
走向西方的多党制
这两种情况都是危险的企图
必须杜绝之
要解决当前中国的种种问题
不能依靠革命
还是要依靠改革
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必须以实质性改革
消解颠覆性革命
实质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公共权力的来源问题
即合法性问题
二是公共权力的有效运行问题
即有效性问题
三是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问题
四是公共权力与
公民权利的关系问题
解决好了这些问题
中国就有可能长治久安
同时
我们也要知道
即使是进行实质性改革
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方向
首先
必须明确改革目的
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
其次
要将改革的速度和烈度
控制在大多数人
能够承受的程度之内
最后
要树立科学改革观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
实现以人为本的改革
关于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
改革是革命的替代物
进行改革就可以避免革命
但是我们从法国的路易十六改革
俄国的斯托雷平改革
伊朗的巴列维国王改革
等古今中外的改革中都可以看出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中
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形
这就是
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
即改革不仅没有避免革命
而且还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
改革的方向对不对
改革的方式对不对
改革的方法对不对
如果对
则改革就会成为革命的替代物
如果不对
则改革往往就会成为革命的催化剂
由于改革与革命之间
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社会上由此产生了四类人
也可以说是四种倾向
四种思潮
第一种
某个人拥护政府
而他又认为改革是革命的替代物
那么
他就会想方设法拥护改革
尽量将改革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从而让革命消灭于无形
第二种
某个人拥护政府
而他又认为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
那么
他就会想方设法反对改革
尽量地削弱改革
从而让革命不会发生
第三种
某个人反对政府
而他又认为改革是革命的替代物
那么
他就会想方设法阻挠改革
尽量地让旧体制一成不变
从而让革命发生
第四种
某个人反对政府
而他又认为改革是革命的催化剂
那么
他就会想方设法鼓吹改革
主张不择手段地进行改革
从而加速革命的到来
这四类人弥漫于
当代中国的很多地方
我们应该学会辨别
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第一类人
同时还要教育第二、三、四类人
只有我们以建设性的
改革思维和改革行动
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和矛盾
只有我们杜绝那种
“一切从头重来”的
革命思维和革命行动
历史周期率才有可能被超越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
不是郭德纲啊
曾经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转型
第一次大转型是周秦之变
即从封建制到郡县制
第二次大转型是从
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他由此提出了“历史三峡说”
他说
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
也是死人如麻
极其痛苦的
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
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
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
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
自1840年开始
我们能在2040年通过三峡
享受点风平浪静的清福
就算是很幸运的了
如果历史出了偏差
政治军事走火入魔
则这条‘历史三峡’
还会无限期地延长下去
那我民族的苦日子就过不尽了
不过不论时间长短
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的一日
这是个历史的必然
到那时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我们在喝彩声中
就可扬帆直下
随大江东去
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
唐德刚的
“历史三峡说”与
我们党“两个一百年”的
目标基本上是不谋而合的
只要我们直面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杜绝革命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正
我们就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就能走出“历史三峡”
就能看到“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妙景象
就能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的课到此结束
此时此刻
我想起了康有为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
所写的一首诗
人们一般称其为《万木草堂歌》
诗是这样写的
万木森森万玉鸣
集鳞片羽万人惊
更将散布人间世
化身万亿发光明
在这里
我将这首诗送给各位同学
希望大家认真求知
积极践行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有朝一日真正做到
更将散布人间世 化身万亿发光明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