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  11.1.4人民幸福 >  11.1.4人民幸福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1.1.4人民幸福在线视频

11.1.4人民幸福

下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1.1.4人民幸福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以上说的是社会和谐

我们再来看

第四个问题

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主要是就民生而言的

但又不限于民生

幸福指的是社会个体

对其生活状况

具有持久性的满意状态

幸福的本质是

社会个体的能力与其欲望的

相对平衡

幸福的实质是合理需要的正当满足

幸福具有主观性

持久性、现实性和可衡量性

现在学术界已经存在诸多

衡量幸福的方法

人民幸福与幸福是

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人民幸福特指一个国家内部

人民群众对其整体生存状况的

满意状态及其程度

具体而言

人民幸福的涵义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人民群众总体上

能够满足基本的物质精神需要

二是愤世嫉俗、悲观厌世

怨恨社会的社会心态非常少见

三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

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

有较高的、持续性的满意度

四是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感受

在总体上是积极的

乐观的、愉悦的

人民幸福的衡量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包括国内外关于

中国幸福指数和生活满意度的

各种调查数据

间接法指的是用一个社会的自杀率

犯罪率、离婚率、精神病率

失眠率、失业率等客观指标来

综合衡量这个社会的人民幸福程度

一般而言啊

这几个客观指标相乘之积越小

则人民幸福程度越高

反之则越低

说到这个人民幸福问题

我们就不得不提及

“你幸福吗”这个节目

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

中央电视台的“你幸福吗”

这个特别调查节目

引发了长时间的热议

产生了很多的争议

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

总体而言啊

此节目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我是挺这个节目的

时过境迁

今天看来

这个节目具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是接地气

此节目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抓住了中国改革和

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抓住了群众最关心

但是又不太好意思说出口的

普遍性问题

抓住了各级政府和官员最应该关心

但是无暇关心的尖锐性问题

“你幸福吗”是一个热点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

央视的这个节目较好地把握住了

当代中国社会跳动的脉搏

较好地放下身段

较好地接了地气

这也是这个节目

富有社会生命力的基本原因

有些人认为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过于高深

过于矫情、脱离实际

其实

这个问题问的不是你对一般意义上的

幸福的理论性理解

而是你对自己所感受到的

幸福的个人性陈述

受访者并不需要弄清楚

别人如何理解幸福

也不必在乎自己的幸福观

与他人是否一致

受访者只需要如实地将自己的感受

表示出来即可

二是原生态

记者的发问和受访者的回答

都很真实

都很自然

也都妙趣横生

从中可以看到很多鲜活而丰富的

国情、社情、民意、民心

可以使观众对当代中国人的

生存状况增加诸多感性化的理解

节目当中也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瑕疵

这些瑕疵在一些人看来是笑点

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亮点

而央视“别有用心”地将这些瑕疵

如实播放

不能不说是一种开明和精明的做法

这种原生态的特点

也是节目受到热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有意义

有些人先入为主地认为

调查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证明

“中国人民很幸福”

因此有“粉饰太平”之嫌

毫无意义

其实啊

这个节目主要还是为了如实地调查

普通中国人的幸福观和幸福状况

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用自己的偏见

看待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节目

有人认为在央视的镜头之下

人们对“你幸福吗”

很难做出否定的回答

实际上啊

即使是面对央视的镜头

人们还是会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回答都很真实

也很精彩

我们应该承认

这个节目挠到了

当代中国人的痒处

从而引发了大家的

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

对于很多受访者而言

“你幸福吗”是一个难言之隐

因此在面对此类问题时

他们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

要么“此地无银三百两”

要么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对于很多人而言

毫不掩饰地直面“你幸福吗”

这个单刀直入的问题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他们宁可调笑采访者的发问

宁可追问你说的幸福是什么意思

也不敢或者不愿聆听

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些状况恰恰说明人们

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

自己和社会的幸福问题

四是反响大

节目播出以后

观众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其中既有不少真知灼见

也有不少个人偏见

很多普通人从节目中受到启发

继而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

很多企业和商人从节目中受到启发

继而反思自己的

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很多政府和官员从节目中受到启示

继而反思自己的

执政理念和施政作为

社会上一时都在谈论和思考

有关幸福的问题

“幸福”甚至因而成为2012年的

年度热词

这种热议至今不衰

另一方面

一些人对于“你幸福吗”了的误解

偏见、嘲讽和调侃

从反面刺激、强化、激发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深思

从反面造就了

这个节目的莫大影响

在此节目之前

很多学者都在呼吁我们的社会

必须高度重视

人民幸福问题

而不要仅仅

将注意力停留在GDP和收入上面

但是成效非常有限

央视短短九天的节目

超过了很多学者多年以来的

呼吁和呐喊

应该可以说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当然

“你幸福吗”这个节目

也有显而易见的问题

从而产生了

“热议度大于美誉度”这种后果

节目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是有些记者的发问比较生硬

缺乏铺垫

有简单粗暴之嫌

一上来就问“你幸福吗”

这种发问方式有其优点

就是能够窥探到

受访者较为真实的第一反应

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容易使受访者感觉突兀

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

从而导致各种

令人啼笑皆非的“神回复”

有些人认为“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是一种话语暴力

它简单、直接、粗暴

它侵犯了人们的隐私

他们认为幸福不幸福是自己的隐私

不能随意透露给他人

特别是不能随意透露给记者

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提问是记者的权利

但是是否答问也是受访者的自由

如果受访者真有某些顾虑

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他们完全可以对着央视的镜头说一句

无可奉告

二是很多记者所问的

“你幸福吗”容易使人误听误解

由于前面缺乏铺垫

面对这个只有四个字的问题

人们往往会误听成

“你姓福吗”

或者“你姓傅吗”

或者“你信佛吗”

等等

从而产生各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回答

“我姓曾”其实就是误听误解的

一个产物

而非受访者的故意整蛊

其实啊

即使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

如果记者问的是

“你感觉自己幸福吗”

那么误听误解的人肯定会大为减少

当然啊

这个节目也会因此

减少很多笑点和亮点

三是“你幸福吗”

这种简单化的发问

加剧了一些人对

幸福问题的误解和偏见

研究幸福的人

包括持功利主义立场的

和不持功利主义立场的

都常常遭受各种误解和非议

因为我承担着一项国家社科基金

《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

“人民幸福”问题研究》

因此对这种误解和非议

感同身受

尽管功利主义大师

英国哲学家密尔

在其《功利主义》一书中

对历史上关于幸福的种种误解和非议

都一一作了驳论和澄清

但是这些误解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甚至在一些颇有头脑的学者那里

也不例外

这些误解和非议大多都是建立在

傲慢基础上的偏见

央视的调查

一方面刺激了很多人对

幸福问题的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也固化了甚至强化了

不少人对幸福问题的既有偏见

他们根据节目中的某些“神回复”

认为

幸福问题言人人殊

变化多端

根本说不清楚

也没有必要说清楚

因此不能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课题

这也是一些人对幸福研究产生非议的

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啊

即使央视的这个节目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也不能由此否定

幸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其实

人民幸福这个问题异常重要

它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之一

而且还可以说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目的

国家富强也好

民族振兴也好

社会和谐也好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

幸福是一种感受

是一种感觉

怎么能成为最根本的目的呢?

其实

幸福是一种感觉

与幸福是最根本目的

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这其中的原因

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

感觉好

才是真的好

党的历代领导人

都非常重视人民幸福问题

早在1925年12月的

《(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

毛泽东就指出

“为什么要革命?

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

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

为了使人们得到经济幸福”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

毛泽东指出

“现在的革命是第一步

将来要发展到第二步

发展到社会主义

中国也只有进入到社会主义时代

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

邓小平对于人民幸福问题也非常重视

1983年1月12日

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

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

谈话时指出

“总之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在这里

邓小平提出了

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

“三个有助于”

“三个有助于”是

“三个有利于”的雏形

而其中第二个“有助于”

指的就是人民的富裕和幸福

邓小平在此将富裕与幸福并列

一方面说明他将幸福

放到与富裕相提并论的高度

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他已经认识到

幸福与富裕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情

1993年11月2日

江泽民在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报告会上发表的讲话

《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中

指出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

热爱人民

总是时刻关注

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

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

出发点和归宿

这里的“四个人民”标准

实际上与上面所讲的

“人民幸福”标准是高度统一的

江泽民也很重视人民幸福问题

1989年12月6日

江泽民指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一切奋斗的目标

就是争取人民民主

实现人民幸福”

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

江泽民明确指出

“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值得我们关注

胡锦涛也很重视人民幸福问题

2006年4月21日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

“中华文明

历来注重

以民为本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早在千百年前

中国人就提出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天地之间

莫贵于人

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今天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注人的价值

权益和自由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

民主和人权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

“幸福指数”这个概念

同时也说明了幸福问题

正式进入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视域之中

温家宝也很重视幸福问题

2003年12月10日

温家宝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

“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

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

发展自己的正确道路

这就是

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条道路的精髓

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民追求

幸福的自由”

在这里

温总理明确地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髓

归结为自由

同时又将自由阐释为

“追求幸福”的自由

2007年3月16日

温家宝总理在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

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

指出

“解决民生问题

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社会推进公平与正义

记者也许问

什么叫快乐?

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

“‘请问开花的大地

请问解冻的河流’”

在这里

温家宝将

“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看成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目标

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

团拜会上讲话指出

“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

其后不久

温家宝在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

更加和谐”

温家宝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

十分重要的命题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

也多次提到幸福问题

2012年11月15日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工作得更好

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

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我们的责任

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坚定不移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总书记这里所说的“美好生活”

其实也可以说是“幸福生活”

2013年4月28日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

指出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始终为了人民

必须依靠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他进而指出

“必须坚持崇尚劳动

造福劳动者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也是幸福的源泉”

2013年6月5日

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题为

《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指出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

创造十三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

绝非易事”

总之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

我们就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

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而人民幸福又是这些根本目的中

最根本的目的

现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

开始提出的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谁?

为了什么?

一言以蔽之

为了人民的幸福

那么

在这里我也想问一下大家

你幸福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11.1.4人民幸福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