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
问题的重视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领导人
列宁和斯大林对共产党
能否长期执政的问题非常重视
1922年2月22日
列宁曾指出
“我们所有经济机构中的一切工作中
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
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
那就是这个”
1937年3月
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指出
“同群众联系
巩固这种联系
下决心倾听群众的呼声
这就是布尔什维克领导力量强大
及其不可战胜的原因”
他继续阐释到
“当布尔什维克保持同
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时
他们将是不可战胜的
这可以认为是一个规律
相反地
布尔什维克只要一脱离群众和
失去同群众的联系
只要一沾上官僚主义的毛病
他们就会丧失任何力量
而变成空架子”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对
“历史周期率”问题也都十分重视
我们先来看毛泽东同志的相关思想
早在建国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就未雨绸缪地提出了
“两个务必”
他指出
“夺取全国胜利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
那是比较渺小的
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
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
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
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
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
谨慎
不骄
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之后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离开
西柏坡前往北平
毛泽东对其他领导人说
“今天是进京‘赶考’”
周恩来说
“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
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当即说
“退回来就失败了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直到晚年
毛泽东仍然对李自成所领导的
明末农民起义由胜转败的悲剧结局
心怀警惕
1975年11月
已到暮年的毛泽东
还专门对姚雪垠的小说
《李自成》做出批示
可以说啊
想方设法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这是建国以后毛泽东众多复杂思想中的
一根红线
我们再来看邓小平同志
1956年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做了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提出了“两个增加”
他说
“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
全国执政的党
脱离群众的危险
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
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造成的危害
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
同时
邓小平还提出了“两种态度”
他说
“我们进了城
执了政
是当官呢
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
这个问题是毛泽东同志过去多次讲过的
可以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做官
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
如果不是做官
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
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
要平等待人
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两个增加”和“两种态度”
实际上都是对“历史周期率”
问题的间接思考
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之后
邓小平依然高度重视历史周期率的
危险性
1980年12月25日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
“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党的组织
党员和党的干部
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
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
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
而不能坚决改正
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
就一定要失败
就会被人民抛弃
全党同志
各级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
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
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
我们再来看江泽民同志
早在1993年8月21日
江泽民在题为
《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的讲话中就指出
“一九四五年七月
毛主席在同黄炎培谈到共产党
如何跳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率时
提出了依靠民主
依靠人民监督政府以防止消极腐败现象
发生的重要思想”
2002年1月25日
江泽民在题为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的讲话中指出
“我深深地感到
对腐败问题
不仅要从经济上看
而且要从政治上看
贪污受贿
贪赃枉法
固然是腐败
但是
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
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
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
那样一种昂扬锐气
那样一种浩然正气
而变得明哲保身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严重
以至滥用权力
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那么
我们最后必然失去
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
对这个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警醒”
2002年11月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
“两个最大”的重要命题
他说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两个最大”与历史周期率问题息息相关
我们再来看胡锦涛同志
2003年2月26日
胡锦涛同志在题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讲话中指出
“大家都知道
一九四五年七月
民主人士黄炎培在访问延安时同
毛泽东同志谈话时说到
希望将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
政权能够跳出旧政权‘其兴也浡焉’
‘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
毛泽东同志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2004年9月15日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
讲话指出
“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
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就明确的把人民民主作为
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的根本途径
强调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
最后我们来看习近平同志
2012年11月17日
习近平指出
“‘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
近年来
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
导致民怨载道
社会动荡
政权垮台
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我们要警醒啊”
2012年12月底
习近平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
全国工商联
并同各个领导人分别座谈
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后来说
总书记对民建的历史非常了解
谈到了毛主席和黄炎培在
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
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顺便说一下啊
新华社记者在报道这条新闻时
将“历史周期率”写成了
“历史周期律”
将概率的“率”写成了规律的“律”
这是不确切的
2013年12月2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
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
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
牢记‘两个务必’
牢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古训
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
增强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自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增强党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能力”
2013年7月
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讲话指出
“六十多年过去了
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富起来了
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
应该说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
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
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
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党
国家
人民交给我们的沉甸甸的接力棒
我们一定要接好这一棒”
从以上这些论述可以明显看出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
历史周期率问题非常重视
高度关注
这就为我们超越
“历史周期率”提供了很好的政治前提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