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在线视频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下一节:第4章之师生问答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取得了巨大成就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81年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

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

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的挫折

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

增长了三倍

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

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

都有巨大的增长

从一九六五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

电子工业

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

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

工业布局有了改善

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开始大规模地展开

并逐渐收到成效

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

都增长六倍以上

农村用电量增长七十倍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四点九倍

经过整顿

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在初步探索的过程中

既有整风运动的美好初衷

也有反右扩大化的历史遗憾

既有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

也有大跃进的误区及其灾难性后果

既有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也有“文化大革命”的逐步发动

关于反右、大跃进和“文革”

目前社会上有着各种混淆视听的说法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官方对

这些事件的权威性说法

这就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论断

“历史决议”是一部非常重要的

政治文献

大家应该熟读

关于反右

“历史决议”指出

一九五七年的经济工作

由于认真执行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

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

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

在整风过程中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

向党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

放肆地发动进攻

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

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

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把一批知识分子

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

"右派分子"

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关于这个大跃进

“历史决议”指出

一九五八年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

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

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

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在这次会议前后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

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

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

认识不足

更由于毛泽东同志

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

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

急于求成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

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以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

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从一九五八年底到一九五九年七月

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

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曾经

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

但是

庐山会议后期

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

彭德怀同志的批判

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

"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

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这场斗争在政治上

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

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

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

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

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

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

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这是“大跃进”

关于这个文革啊

“历史决议”指出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

"文化大革命"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场"文化大革命"是

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

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

是完全错误的

“历史决议”又指出啊

实践证明

"文化大革命"

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

革命或社会进步

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

而只是乱了自己

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

"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在我国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

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

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还没有最后完成

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

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

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

某些阴暗面

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

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

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

理论和方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

政治大革命

既没有经济基础

也没有政治基础

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

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

破坏和倒退

历史已经判明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

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

严重灾难的内乱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给“文革”翻案

他们应该首先了解一下

历史决议对文革的定性

清华的学生都知道啊

目前作为清华象征的二校门并不是原物

而是重建物

那么这个原物哪里去了?

原物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毁了

而这个悲剧只是文革中

所有悲剧的九牛一毛

沧海一粟

别的不说

仅就此而言

我们就应该对文革深入反思

1987年6月12日

邓小平谈话指出

可以说

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

“左”

“文化大革命”是极左

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

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

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1988年6月22日邓小平谈话时指出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中国吃了苦头

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

这以前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

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

总的来说

就是对外封闭

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

忽视发展生产力

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在很小的时候

看过一部电影

名字叫《笨人王老大》

反映的就是“左”的错误

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种种苦头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部感人的电影

《焦裕禄》

从中可以看出“左”的错误

给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带来的困扰

在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

也有大量关于左的错误

损害人民生活的生动描写

另外啊

在著名评书艺人单田芳先生的

自传体回忆录《言归正传》中

也有不少此类情况的描写

这些作品都非常感人

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让我们言归正传

在初步探索的过程中

我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

也遭受到了严重挫折

在留下宝贵经验的同时

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那么

都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呢?

第一

必须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国具体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

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尚未结束时候

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那么

为什么说是“第二次结合”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属于

“第一次结合”

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则属于

“第二次结合”

1958年3月9日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讲到

规章制度问题时说

“搬苏联的很多

害人不浅

那些规章制度束缚生产力

制造浪费

制造官僚主义”

“搬

要有分析

不要硬搬

硬搬就是不独立思考

忘记了历史上的教条主义的教训”

“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不从之

把苏联的经验孤立起来

不看中国实际

就是不择其善者而从之”

这里讲的就是“第二次结合”

但是

从实践结果来看

第二次结合并不成功

这也是我们不将

“第二次结合”等同于

“第二次飞跃”的基本原因

第二次结合并不成功的原因

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

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是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三是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

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

四是没有真正辩证地对待苏联模式

这个苏联模式尽管也有不少弊端

但其比较成熟

在不能实行市场经济

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

借鉴苏联模式会使我们少犯错误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我们对苏联模式先是照搬照抄

后是矫枉过正

在违背市场规律的同时

也违背了计划理性

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损失

以前人们往往将这些损失看成是

照搬苏联模式的结果

其实也不尽然

1987年6月12日

邓小平谈话时就指出

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

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思想上导致僵化

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我们还有其他错误

例如“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

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

第二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

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

较为正确的认识

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

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但是

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

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正确判断

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是导致后来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科学判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

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

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

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

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这一点啊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多次强调过

在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

面对由于大跃进所导致的国民经济困难

毛泽东深有感触地说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

必须有一个过程

必须从实践出发

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

从有较少的经验

到有较多的经验

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

必然王国

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

认识客观规律

从而获得自由

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

到达自由王国”

1992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强调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还处在初级阶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人

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决不能掉以轻心”

大家知道几十代人是一个什么概念?

孔子的后人至今是七十多代不到八十代

而孔子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

记得小时候

我的爷爷总是教导我

慢就是快

这个话很有辩证性

给幼小的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因此

当我们想要急于求成的时候

我们不妨想想那句著名的中国谚语

“欲速则不达”

也不妨想想那句著名的西方谚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四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我们制定宪法

颁布了一系列法律

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

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逐步过渡来的

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足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认识上也不是完全清楚的

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

很多违背人民民主

甚至搞

“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

“大民主”的极端现象

虽然制定了法律

却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

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

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

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

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

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

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

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

甚至发生

“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

举个例子啊

在1959年3月上海会议期间

毛泽东在会上大力提倡海瑞精神

但在私下又担忧地说

“讲海瑞啊

我很后悔

可能真正出了海瑞

我又受不了”

在其后的庐山会议上

彭德怀上了万言书

随后被打成了

“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和

“军事俱乐部”

毛泽东对此事的解释是

“现在听说海瑞出在你们那个里头

海瑞搬了家了

明朝的海瑞是个左派

他代表富裕中农、富农、城市市民

向着大地主大官僚作斗争

现在海瑞搬家

搬到右倾司令部去了

向着马克思主义作斗争

这样的海瑞

是右派海瑞

我不是在上海提倡了一番海瑞吗?

有人讲

我这个人又提倡海瑞

又不喜欢出现海瑞

那有一半是真的

海瑞变了右派我就不高兴呀

我就要跟这种海瑞作斗争”

2013年年底

我去海口开会

专程参观了海瑞墓和海瑞故居

接受了一番海瑞精神的熏陶

实践证明

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

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大力发展人民民主

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

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利

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

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能因

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

集体领导制度

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加强执政党建设

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民主集中制是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建立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还有

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受当时苏联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的影响

加之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

传统短期内难以消除

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一言堂”

“家长制”代替了集体领导制度

个人崇拜现象泛滥开来

这个柯庆施竟然提出

“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

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

这些啊

其实都是个人崇拜现象的体现

而这个个人崇拜现象说到底是个

制度问题

1980年6月27日

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

“毛泽东同志说了很多好话

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

把他推向了反面”

这个观点非常深刻

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在题为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

讲话中讲了一大段非常重要的话

我们在此来学习一下

这个邓小平说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

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

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

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

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

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

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

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就会说

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

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

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

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毛泽东同志就说过

这样的事件在英

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

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

其他一些原因

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

而是说领导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种制度问题

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

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在

1980年8月18日进行的

因而又被称为“八一八讲话”

“八一八讲话”

至今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实践证明啊

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

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

集体领导原则

反对个人崇拜

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创造性

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

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

避免少数人说了算

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这是第五点

第六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

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

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

资本主义的出现

开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

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

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同

资本主义发生任何联系

相反

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

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

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

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

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

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

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

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发展经济贸易关系

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

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实行

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

以及后来“左”的错误

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

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进一步拉大

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

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

人家封锁我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

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记住邓小平的这段话

最后

我要说的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实际上是一种尝试

既然是尝试啊

就有可能成功

也有可能不成功

陆游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能仁院》

诗是这样写的

“江阁欲开千尺像

云龛先定此规模

斜阳徙倚空三叹

尝试成功自古无”

这个胡适反其道作诗说

“尝试成功自古无

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

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们说的都有道理

那么

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

毛泽东在1965年5月写了一首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这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对了

我们在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时

应该记住这句话

就是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这次课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