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在线视频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下一节: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各位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清代学者陈澹然在其

《寤言·迁都建藩议》中

讲过两句著名的话

第一句是

“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

这是从时间维度阐释长远目标与

阶段目标的关系

意思是说

如果长远目标不明确

阶段目标就无从把握

第二句是

“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

这是从空间维度阐释全局目标与

局部目标的关系

意思是说

如果全局目标不明确

局部目标就无从把握

这两句话讲的都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就属于这种谋篇布局

我们知道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总”

这就是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

这里的“总布局”有时也被称为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

那么

“五位一体”指的是什么呢?

“五位”指的是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

“一体”指的是这五大建设协调推进

并不是指这五大建设合而为一

“五位一体”其实是多位一体

其实质是全面发展

如果我们只进行经济建设

那肯定不能称作全面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

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般不被说成是“生态建设”

我们要清楚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逐步形成的

那么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还会继续发展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章的学习吧

我们先来看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逐步发展的过程

最先提出的是“两个文明”一起抓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果断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左”倾错误

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生产力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

政策和措施

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人们的思想倾向和精神风貌

产生了分化

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

封建迷信、贪污腐败、严重犯罪以及

“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我记得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

听过迟志强《铁窗泪》中的一首歌

名为《钞票》

这首歌反映的是改革初期拜金主义等

社会问题

歌是这样唱的

后来我才知道

这首歌虽然署名迟志强

但实际上是崔惠民演唱的

但歌中反映的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

当时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不在少数

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期间出现的新问题

有些是“文革”问题的后遗症

有鉴于此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1979年10月30日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祝词指出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应该是党的领导人首次提出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个命题

很多人认为邓小平只在乎物质文明建设

不在乎精神文明建设

其实

这是一种偏见

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有

很多宝贵思想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搞现代化一定要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第二

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

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

特别要教育好青年

教育好后代

问一下大家啊

什么是“四有”?

“四有”就是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我记得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

学校墙上的标语最初写的是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后来

“守纪律”改成了“有纪律”

第三

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是

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实行开放政策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

影响我们的人民

我们用教育和法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

邓小平强调要继承和发扬

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

一切文明成果

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在这里

邓小平强调既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

也要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两者不可偏废

这个思想非常重要

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第五

邓小平强调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教育家

文学艺术家和其它各种专家

思想文化和教育战线上的同志都应当是

人类灵魂工程师

针对“文革”期间“四人帮”的

相关谬论

1978年3月18日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

讲话指出

“四人帮”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

把既无知又反动的交白卷的小丑捧为

“红专”典型

把孜孜不倦

刻苦钻研

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的

好同志诬蔑为“白专”典型

这种是非关系

敌我关系的颠倒

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

第六

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决不能削弱

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要以

说服教育为主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能简单粗暴

也不能不闻不问

例如

邓小平对电影《太阳和人》的

批评就是这样

1981年7月17日

邓小平在同中共中央宣传部门负责同志

谈话时指出

《太阳和人》

就是根据剧本《苦恋》拍摄的电影

我看了一下

无论作者的动机如何

看过以后

只能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

共产党不好

社会主义制度不好

这样丑化社会主义制度

作者的党性到哪里去了呢?

有人说这部电影艺术水平比较高

但是正因为这样

它的毒害也就会更大

邓小平进而指出

关于《苦恋》

《解放军报》进行了批评

是应该的

首先要肯定应该批评

缺点是

评论文章说理不够完满

有些方法和提法考虑得不够周到

《文艺报》要组织几篇评论《苦恋》

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质量高的文章

不能因为批评的方法不够好

就说批评错了

第七

邓小平强调党要加强对

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必须狠狠地抓

一天不放松地抓

从具体事件抓起

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说到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还有邓小平与清华大学的一个小故事

1980年3月12日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

讲话时说到

“今天上午我看了清华大学一个报告

清华大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是学生从到校第一天起

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

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

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他们这样做很见效

现在学校风气很好

清华大学的经验

应当引起全国注意

又红又专

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

这段话就很能说明邓小平对

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1981年6月27日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

全面概括

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要坚决扫除长期间存在而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

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

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

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

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

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

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1982年9月1日

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

“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

党中央曾多次郑重提出

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

战略方针问题

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

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

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

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

十二大报告特别阐述了

两个文明的关系

这就是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

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

物质文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保证了物质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两种文明建设互为条件

又互为目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985年6月29日

陈云在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

发表题为《两个文明要一起抓》的

书面讲话指出

“希望纪检部门的同志和全党同志

时时刻刻注意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

认真抓精神文明建设

两个文明一起抓”

这应该是党的领导人首次正式提出

“两个文明一起抓”

1985年9月23日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

讲话指出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

走弯路

光靠物质条件

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1986年3月28日

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

谈话指出

“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

一是物质文明

一是精神文明

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

影响我们的人民

要说有风险

这是最大的风险

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

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1986年9月28日

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

决议明确规定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培养“四有”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996年10月10日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为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说完了“两个文明”一起抓

我们再来看“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1986年9月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首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这一概念

决议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总体布局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1991年7月1日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总起来说

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济、政治、文化

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

社会的全面进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他还指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济、政治、文化

是有机统一

不可分割的整体”

1997年9月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不再沿用

“两个文明”的理论框架

而代之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三大基本纲领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经济、政治和文化

同时

十五大报告提出了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命题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

“政治文明”和“三个文明”

但已经包含了相应的思想

后来

江泽民逐渐明确提出了

“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和

“三大文明”这一命题

2001年1月10日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讲话指出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和德治

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

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围不同

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2年5月31日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

进一步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002年7月16日

江泽民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做出了

“三大文明”的明确概括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应是我国

经济、政治、文化

全面发展的过程

是我国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

2002年11月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说完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我们再来看“四位一体”总布局

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为此

从党的十六大就开始关注

社会和谐的问题

虽然在十六大报告并没有明确提及

社会建设

但是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4年9月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注重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十六届四中全会还将提高

构建社会和谐的能力作为党的

主要执政能力之一

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科学内涵

总体要求

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

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

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

2007年10月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至此

“四位一体”总布局的思想正式形成

说完了“四位一体”总布局

我们再来看“五位一体”总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

然而

我国为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

资源

生态代价过大

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的长期战略问题

因此有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

放在突出的位置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

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敏锐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5年3月12日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座谈会上首次使用“生态文明”

这一概念

他指出

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

“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

政策体系

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

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

“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概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2012年11月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

总布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相提并论

并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

全面阐明了我们党关于

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民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

就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

战略部署

至此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思想正式形成

在这里

我想问一下大家

五大建设与五大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

“五大建设”实际上对应着

“五大文明”

具体而言

经济建设的成果主要是物质文明

政治建设的成果主要是政治文明

文化建设的成果主要是精神文明

社会建设的成果主要是民生文明

或者狭义的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主要是生态文明

它们五者之间虽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

但是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

尽管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民生文明

生态文明等等

但主要的成果还是物质文明

其他建设也是此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