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在线视频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下一节: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关于改革的实质

一些人认为

改革就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

另一些人认为

改革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这两种看法都不对

改革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三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

改变旧的社会制度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才能解放生产力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可见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那么

在社会主义社会

是否依然存在着社会矛盾

关于这个问题

历来存在着争议

列宁曾经指出

“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社会主义下

对抗将会消失

矛盾仍将存在”

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但是不存在对抗

列宁逝世之后

到了20世纪30年代

国际上曾经有一种观点

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斯大林在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书中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

“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按照斯大林意志编写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也指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完全相适合

因为生产过程的公共性质是由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

后来

斯大林又指出

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

这种说法不能在绝对意义上理解

“应当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通常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发生冲突

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的

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有可能做到这点

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没有

那些组织反抗的衰朽的阶级”

毛泽东则明确地提出和研究了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

指出

“这十种关系

都是矛盾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我们的任务

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

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

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

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

新的问题”

1956年11月15日

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无非是矛盾

世界充满着矛盾

民主革命解决了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这一套矛盾

现在

在所有制方面同民族资本主义和

小生产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

别的方面的矛盾又突出出来了

新的矛盾又发生了”

1956年12月4日

在给黄炎培的信中

毛泽东指出

“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

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

有所不同罢了

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决”

1957年1月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

讲话指出

“斯大林在一个长时期里不承认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写的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才吞吞吐吐地谈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说如果政策不对

调节得不好

是要出问题的

但是

他还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

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

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

他认为他那个天下稳固了

我们不要以为天下稳固了

它又稳固又不稳固”

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

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著名讲话

后来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

作了若干补充修改

并于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

公开发表

这篇文章首次正式提出了

“社会基本矛盾”这个范畴

毛泽东指出

“很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

还存在着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

社会向前发展

很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

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

处于被动地位

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

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

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

这样

就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

首先是在干部中

进行解释

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

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毛泽东进而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

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是根本不相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

对抗和冲突

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那种矛盾不可能由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

恰恰相反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明确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

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1957年11月18日

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

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讲话指出

无论什么世界

当然特别是阶级社会

都是充满着矛盾的

有些人说社会主义社会可以

“找到”矛盾

我看这个提法不对

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

而是充满着矛盾

没有一处不存在矛盾

没有一个人是不可以加以分析的

如果承认一个人是不可加以分析的

就是形而上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

他说

“关于基本矛盾

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同时

他也进一步指出

“当然

指出这些基本矛盾

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

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

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

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

国家的工作重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

不完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四

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

根本途径是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和其它各方面的改革

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其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社会主义改革既指

社会主义前提下的改革

也指对社会主义某些体制的改革

第二

改革的主体既包括党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及其人员

也包括普通群众

第三

改革的客体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运行机制

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

那些不太合理的因素

第四

改革的对象包括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和

影响社会公正的人和事

第五

改革的目标在最开始是告别“文革”

后来逐渐演进到改造文革之前

就形成的旧体制

再后来又演进到建立一种行得通的

新体制

第六

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总体而言

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邓小平在1978年指出

“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

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

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

改变上层建筑

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

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

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

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

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

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从解放生产力

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

从政策的重新选择

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

广泛性来说

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

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

广泛性来说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但它不是暴力革命

不是一个阶级推翻

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

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制度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