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在线视频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下一节: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来再来看第三节

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如何才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要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

科学构想

因为正是这一科学构想

为我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

使我们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它也必将继续指导我们

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

形成和发展

说到这个一国两制啊

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香港

其实啊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

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

“和平解放台湾”

再到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解放战争后期啊

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胜利之后

国民党失败已成定局

1949年3月

新华社发表题为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指出

“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

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

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

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

就是解放全中国

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

最后一寸土地为止”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

“解放台湾”的口号

在这之后的4月份

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其中的两句

“宜将胜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表达的就是这种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1949年12月

党中央发表

《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

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

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浅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

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

“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7月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表示不承认美国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

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

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

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

美国政府于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

“共同防御条约”

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

“保护伞”之下

阻挠中国统一

对此

周恩来发表声明

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

非法的、无效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际形势缓和

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

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

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同时

美蒋在合作中出现矛盾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

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

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

中美大使级会谈

先在日内瓦

后在华沙

从1955年8月一直谈到1970年

历时15年

谈了136次

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

美国从台湾撤兵

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

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1955年5月

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

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有两种可能的方式

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

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

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毛泽东还曾提到同国民党进行

第三次合作

1956年4月

毛泽东提出“和为贵”

“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等政策主张

这一时期

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不同场合

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

具体方针政策

其要点概括起来有

省亲会友、来去自由

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早在1949年5月24日

毛泽东就有指示

“在解放奉化时

要告诫部队

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

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1956年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

受毛泽东和周恩来之托

给蒋介石写了一封建议和平统一的信

信中说

“奉化之庐墓依然

溪口之花草无恙”

周总理还在信尾加了四名话

“台澎金马

唇齿相依

遥望南天

诸希珍重”

毛泽东又将

“遥望南天”改为“遥望南云”

信中提出了台湾回归祖国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办法

可惜的是

台湾当局对此没有做出

足够积极的回应

1958年8月

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

金门炮战开始后

美国一方面表示要大陆方面停火

不对台湾使用武力

另一方面又继续劝说台湾当局

从金门、马祖撤军

以此造成美国侵占台湾的合法化和

“两个中国”的“事实上的存在”

但是

蒋介石决心固守金、马

甚至决心“独立作战”

炮击金门有力地打击了美国政府策划

“两个中国”、“划峡而治”的图谋

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说明蒋介石在维护

一个中国的立场上

同大陆存在着某种“共同语言”

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

“联蒋抵美”的策略

此后

两岸都调整了政策

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

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

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

1958年10月

毛泽东提出

台湾如果回归祖国

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

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蒋介石等人

关于军队问题

毛泽东表示

可以保存

我不压迫他裁兵

不要他简政

让他搞三民主义

此后

我们党对解决台湾问题

又提出很多重要原则

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

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分别是

(1)台湾回归祖国后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

所有军政大权

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

悉由中央拨付

(我们知道

当时台湾每年赤字大概是8亿美元)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

蒋介石之同意后进行

(4)互约不派特务

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毛泽东一再表示啊

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

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对台工作取得了进展

中国政府

把蒋介石集团控制区域压缩到了

台、澎、金、马地区

坚决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图谋

尝试了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实现了中国与很多国家邦交正常化

确立了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一个中国的格局

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说完了从“武力解放台湾”

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演变

我们再来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

形成和确立

20世纪70年代

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1971年10月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

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1978年12月

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

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

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并承认中国的立场

即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

根本利益出发

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

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需要指出的是啊

建国初期

为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中央政府对于西藏曾实行过类似

“一国两制”的政策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规定“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

中央不予变更”

这也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科学构想的提出

提供了借鉴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实现统一大业”来

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

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

大政方针

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了

新的历史篇章

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

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81年9月

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

“叶九条”的谈话

进一步阐明了

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82年1月

邓小平指出

“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

提出来的

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个命题

1982年

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一封

建议两岸和平统一的信

当年的7月24日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用电报发往台北

并在7月25日的

《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信中说

祖国和平统一

乃千秋功业

台湾终必回归祖国

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

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

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

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

亦可各得其所

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

和世界和平

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

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

必为举国尊敬

世人推崇

功在国家

名留青史

需要说明的是

廖承志在这里所引用的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是

于右任书赠蒋经国的著名对联

蒋经国一直以此自勉

这封信的撰写和发表是在

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邓颖超领导之下进行的

是对台工作的一个大动作

引起了海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可惜的是啊

当时的台湾当局强调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所以蒋经国并未亲自答复

而是以宋美龄的名义发表了

《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

拒绝了廖承志的建议

这两封信是中国统战史和

中国统一史上的重要文献

值得大家关注

到了1982年12月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中第31条规定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

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以法律规定”

这一条所载明的

“设立特别行政区”

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

这说明

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3年6月26日

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

杨力宇时

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

和平统一的构想

后来被称为“邓六条”

其要点是

第一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

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第二

坚持一个中国

制度可以不同

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

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

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

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

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第四

统一后

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

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

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

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

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第五

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

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

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

不现实的

第六

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

更加充实

更加具体化

1984年6月22日和23日

邓小平分别会见

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

钟士元时明确指出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具体说

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5年3月

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

“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

一项基本国策

1984年12月19日

邓小平在会见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

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

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

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

英国的实际情况

就是说

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

都能接受

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

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

勉强接受了

也会造成混乱局面

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

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

后遗症很多的香港

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

所以啊

就香港问题而言

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

“一国两制”

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

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

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两岸关系有所松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

台湾当局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

和平统一方针污蔑为“统战阴谋”

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问题

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

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

另一方面

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

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

从1986年底开始

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

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

在各方的压力下

1987年11月

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海峡两岸同胞38年的隔绝状态

终于被打破

很多分离多年的骨肉终于重新相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