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在线视频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下一节: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

“改革”无疑是一个

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概念

那么

“改革”这个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

通常的说法是

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

下令国人将华夏传统长裙长袖服装

改为胡人紧凑短衣长裤

并学习骑马射箭

以利征战

因为胡人的这个服饰

铠甲多为动物皮革所制

故而有了“改革”一说

也就是说“改革”的原意为

“改为皮革”

后来才引申出

“做出改变、革故鼎新”等含义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啊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没错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是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

只有五天

短短五天的会议

何以能够解决那么多重大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还召开了一次非常重要的

中央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从1978年11月10日

持续到了12月15日

长达36天

会议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七倍

为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

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

也提到了这一点

三中全会所讨论的

全党工作重心转移

实行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都得到了热烈讨论

1978年12月13日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

做了题为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这篇讲话是对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

同时啊

由于随后召开的三中全会

没有主题报告

邓小平的这篇讲话

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后来

这篇讲话又被人们称为

“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我们来看一下相关情况

在1978年的11月14日这天

连续出国访问的邓小平

带着他在国外的新鲜感受

带着他一路上对中国未来的深邃思考

回到了北京

此后

他没有过多的在公众场合露面

但始终关注着正在举行的

中央工作会议的进程

他和其他几位中央常委领导一起

多次听取汇报并阅看大量的会议简报

这时候

与会者的发言竟越来越深入

越具体了

关于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一些同志的认识并不一致

有人说依然要阶级斗争、生产斗争

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一起抓

有人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不矛盾

有人说当前的主要矛盾

还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有人说工作重点的转移

只是从接替四人帮

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而不觉得

是从阶级斗争为纲的基础上来转移

针对这些认识

邓小平决定在闭幕式上做一个发言

这是二十年后被人们发现的讲话提纲

16k白纸

三页四百字左右

是邓小平亲笔写下的

按照邓小平的工作习惯

他一项很少动笔写提纲

写这样长的提纲更为少见

他的许多观点

都是在深思熟虑后

非常朴实的给人们讲出来的

看来

这一次讲话在他的心目中

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这是1978年12月13日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

闭幕式上的讲话

题目叫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讲话全文约一万字

这篇讲话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既是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

实际上也成为随后召开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如今人们称它为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其中有许多话在当时让人振聋发聩

在今天仍然是记忆犹新

12月15日

长达三十六天的中央工作会议

在北京的京西宾馆落下了帷幕

在这里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出奇的平静

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整个中国也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因此

如果要讲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应该同时提及1978年底的

中央工作会议和其后召开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

而不能只提后者

大家如果对这两个会议感兴趣

可以看看以下两本书

第一本是于光远先生所写的亲历记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就是这本

第二本是叶永烈先生所写的纪实文学

《邓小平改变中国——

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四川人民出版社

和华夏出版社2012年9月联合出版

我们先来看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

大家知道

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就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例如贫富分化

例如腐败问题等等

一些人根据这些问题认为

如果当年中国不搞改革开放

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

要回应这种说法

就必须弄清楚中国当年为什么

要实行改革开放

明晰改革开放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地推进改革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衡量

改革进程中的利弊得失

有助于批驳那些

在改革必要性问题上的

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我们知道

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

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

作出的战略抉择

这种战略抉择有其深刻的

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来看

十年“文革”使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局势

亟待我们作出适应性变革

我们先来看政治方面

“文化大革命”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严重混淆了敌我

伤害了相当多的干部和群众

据统计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

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多达230万人

占“文革”前夕

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

另据最高人民法院1980年统计

仅因刘少奇问题

而受株连的“案件”就有2.6万多件

被判刑的达2.8万多人

“文化大革命”

使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

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

“公检法”等专政机关

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值得指出的是

在文革中受到伤害的

不仅仅是领导干部

更多的还是普通群众

关于这一点

我们只要看看冯骥才先生的书

《一百个人的十年》就很清楚了

现在一些人认为

既然“文革”中很多领导干部受难了

那么就意味着普通群众享福了

从而将“文革”描述成

“领导干部的受难史

人民群众的狂欢史”

这种认识要么是出于无知

要么是出于偏见

必须摒弃之

再来看经济方面

“文革”期间

经济工作的主体错误是“左”倾错误

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又把这些错误推向了极端

比如

在所有制问题上

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取消个体经济

关闭集贸市场

压制集体经济

用“穷过渡”冒充社会主义

在分配体制上

实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忽视人民生活

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

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

基本经济特征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专利

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

因而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把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

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章办法

当作资本主义的“关卡压”

“物质刺激”、“利润挂帅”

“条条专政”等加以批判

结果导致无政府主义盛行

经济管理混乱

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经济效益很差

损失非常严重

据统计

“文革”时期

社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6.8%

而“文革”前的14年为8.2%;

“文革”时期

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4.9%

而“文革”前的14年为6.2%

特别是在动乱最严重的1967-1968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了负增长

初步统计

“文革”十年在经济上

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了5000亿人民币

相当于建国

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

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1978年2月26日

华国锋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从1974年到1976年

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

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钢产量2800万吨

财政收入400亿元

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目前

关于“文革”中的经济状况

存在着各种争议

这些争议基本上都是围绕华国锋

这里所说的“整个国民经济

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展开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

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最后看文化和道德方面

“文革”对教育科技文化的摧残

更为严重

传统文化

文物古籍、文化遗迹等被破坏严重

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

受到残酷迫害

十年没有组织过高考

教育质量大幅度下滑

人民的文化生活枯燥无味

道德水准每况愈下

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

也受到严重破坏

“整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以前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文化大革命”就是“大革文化命”

这种说法值得我们深思

说到这个 “整人”啊

著名作家夏衍先生

在文革期间坐牢时

曾经仿照明末清初的《剃头歌》

写过一首《整人歌》

明末清初的《剃头歌》是这样写的

闻道头堪剃

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要剃

不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

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

人亦剃其头

而夏衍仿做的《整人歌》是这样写的

闻道人须整

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

不整不成人

整自由他整

人还是我人

请看整人者

人亦整其人

“文革”中的整人

不仅表现为甲整乙

也可能表现为甲乙互整

还可能表现为甲整乙

乙整丙、丙整丁、丁整甲等

也就是说

整人不仅是单向的

也有可能是双向的

还有可能是连环的

整人这种恶劣的行为

恶化人际关系

毒化社会风气

制造历史恩怨

影响正常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说社会风气不好

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导致的

其实

改革之后的社会风气问题

相当部分是“文革”的后遗症

关于这一点

大家只要看看严歌苓的长篇小说

《陆犯焉识》就很清楚了

陆焉识在劳改农场过得固然痛苦

但是回到上海之后

依然过得很不适应

因为周围很多人都在算计他

小说的结尾

陆焉识又回到了曾经的劳改农场

这部小说是非常深刻的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

《归来》没有表现出这种深刻性

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不太了解文革

他们常常以浪漫主义的眼光

看待“文革”

因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个纪录片

来了解一下“文革”

1966年5、6月间

清华附中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

贴出了无产阶级

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大字报

毛泽东致信清华附中红卫兵

认为他们的行动

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

对他们表示热烈支持

从此“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的口号响遍全国

8月18日

毛泽东在天安门首次检阅来自北京

和全国各地的百万红卫兵

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

来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

全国性的大串联展开了

到11月下旬

毛泽东在北京先后八次接见了

1300万红卫兵

红卫兵成为

推动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的突击力量

他们在“破四旧”的名义下

到处砸招牌、改地名

毁古迹、烧古书

破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

他们冲击各级党政领导机关

揪斗所谓的“走资派”

和反动实处权威

打人、抄家

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法制

各级领导干部几乎全部被审查

不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

劳动模仿被关进牛棚

甚至被严刑毒打残害致死

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

刘少奇、邓小平等一大批

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老干部

被先后打倒

1967年1月

陶铸被诬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

而被突然打倒

当时

担任西南三线副总指挥的彭德怀

被诬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大军阀”

从四川揪回北京

惨遭殴打

直到含冤逝世

北京街头还出现大标语

要打到朱德

1968年7月

江青、康生制造了一个诬陷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名单

随后

康生又制造了诬陷第三届

全国人大常委名单和诬陷

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的名单

同年12月

谢富治制造了

中国马列共产党假案的名单

在这四个名单中

中央第八届中央委员

候补委员103人

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52人

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76人

被分别诬陷为特务、叛徒

里通外国分子、反革命分子

叛徒嫌疑

这些被诬陷的人

先后都受到了迫害

其中

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长

副委员长8人

国务院副总理12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22人

中央总书记、书记处书记、

候补书记14人

中央军委副主席6人

各民主党派领导人11人

林彪、江青还迫害地方大批领导干部

制造了大量冤案

如新疆叛徒集团

广州地下党

云南赵建民特务案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等等

文化革命中

起初称为“群众运动”

后来变成“运动群众”

在林彪、江青等的插手挑拨下

一些组织逐步发展成为

相互敌对的派别

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武斗

1967年7月

武汉的一派群众组织

质问和批判中央文革成员

王力的活动

被诬为反革命事件

北京举行支持武汉造反派的群众大会

在报刊上公开提出打倒军内一小撮

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动口号

在全国掀起冲击军事机关的浪潮

江青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康生甚至指示发枪给造反派

由此造成了

宁夏青铜峡流血惨案等一系列事件

1967年8月

上海造反派王洪文等策划和制造了

围攻上海柴油机厂的武斗事件

为了搞乱全国

林彪、江青一伙把手伸向

公检法等专政机关

当时的公安部长谢富治扬言

要砸烂公检法

全国各地发生了冲突公检法机关

抢夺档案、残害公检法人员

甚至冲监狱、放犯人的严重事件

1968年3月

林彪、江青一伙制造

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

他们当时分别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

空军政委和

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职务

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他们的职务

并将余立金逮捕法办

随后

改组了军委办事组

黄永胜任组长

吴法宪任副组长

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为成员

不久

决定军委常委不再开会

由军委办事组领导

至此

以军委办事组为核心的

林彪集团已经形成

在林彪、江青等人的支持下

造反派组织在冲击党政机关的同时

开始了全面的夺权活动

这就是红卫兵运动

而红卫兵运动只是整个

“文革”众多运动中的一小部分

那么

我们就可以想象“文革”究竟如何了

大家如果对“文革”感兴趣

可以看看中央党校席宣

金春明教授合著的

《“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可能会有人说

“文革”期间也有很多成就啊

此话不假

但是

我们要分清“文革”运动

与“文革”期间

关于这一点

1981年的“历史决议”正确地指出

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

农民、解放军指战员

知识分子、知识青年

和干部的共同斗争

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

仍然取得了进展

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

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

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

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

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

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

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

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

等等

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

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

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

当然

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

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也就是说

我们不能将1966年到1976年

“文革”期间的成就说成是

“文革”运动的成就

当然

我们也不能将发生在

十年“文革”期间的所有悲剧

例如某些违法、犯罪案件

都说成是“文革”运动的产物

对于这些正反两方面的问题

我们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到“文革”

我总是会想起两首诗

第一首是诗圣杜甫所写的《登高》

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所描写的

多事之秋中的肃杀之气

恰是“文革”的形象写照

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

值得大家关注

第二首是现代诗人北岛所写的

《回答》

《回答》创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

最初发表于《今天》杂志

后来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

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

诗是这样写的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

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

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这首诗对“文革”的荒谬性

做了曲折而形象的描写

在当时很有影响

现在很多人都不清楚了

因此值得我们温故而知新

让我们继续

粉碎“四人帮”之后

新一届领导集体面临的局面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严重破坏

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

经济停滞不前

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

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乱久思治

穷则思变

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

成为人心所向

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没有“文革”就没有改革

1986年9月2日

邓小平接受美国著名记者

迈克·华莱士采访

华莱士提问说

“邓主任刚才谈到‘文化大革命’

在那时候您和您的家人遭遇如何?”

邓小平并没有回答华莱士

关于自己遭遇的问题

而是高屋建瓴地指出

那件事

看起来是坏事

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

促使人们思考

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

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

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

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

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

就是总结了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1987年6月12日

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

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指出

可以说

从一九五七年开始

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

“文化大革命”是极左

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

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

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

1988年6月3日

邓小平在会见

“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国际会议全体与会者时谈话指出

我们从一九五七年以后

耽误了二十年

而这二十年又是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是非常可惜的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点好处

二十年的经验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

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

社会的政策不行

1988年9月5日

邓小平在会见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指出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

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

也有一“功”

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

到以发展生产力

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

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

“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我在读《邓小平文选》时

总能读到“不改革不行”

诸如此类的双重否定句

也总能读到“不改革行吗”

诸如此类的反问句

这些其实都是邓小平

对改革必要性的阐述

由此可见

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正是通过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

惨痛教训

进而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构想

并进一步将其付诸于实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