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在线视频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下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毛泽东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这个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

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中国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近代以来中国三番五次地割地赔款

挨打受辱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作为农业国的中国与作为

工业国的西方列强在

综合国力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

工业化问题

早在这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

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

就必须工业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建国之初啊

刘少奇就曾设想先以主要力量

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再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重工业的

基础并发展重工业

最后再以已经发展起来的

重工业来全面推进农业和

轻工业的机器化

刘少奇的这个设想被称为

“以农轻重为序的工业化道路”

这个设想属于传统的工业化路径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及其

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路径基本相同

而不同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工业化道路

但是啊

随着这个朝鲜战争的爆发

我们党选择了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这种模式

很快形成了以“重轻农”为序的

工业化道路

在这条道路确立的过程中

发生了毛泽东与其他人士的几场争论

首先是关于“分工合作论”的争论

这个争论的焦点是

“私人资本能不能参与工业化”

1953年

一些党外人士认为

中国经过22年的国内战争

经济亟待恢复

人心思定

不能再打仗了

为尽快让人民改善生活

应该多搞些工业

工商业者可以搞轻工业

国家则专搞重工业

两者分工

互有长短

形成互补

可以达到以下三重目的

一是公私兼顾

二是重轻兼顾

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兼顾

三是资劳兼顾

即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兼顾

这就是所谓“分工合作论”

“分工合作论”在党内也有一定的影响

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分工合作论”

1953年7月29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讲话指出

“我们党内有人反映了

资本家的一种意见

即国家专搞重工业

轻工业让私人去搞

我们不能采取这种路线

不能是国家搞原料

资本家搞制造

有大批私营轻工业厂要走

国家资本主义的路

同时还必须发展地方国营工业

如纱厂、金笔厂等轻工业

人民新增的购买力

要靠国营企业主要是

地方国营企业来满足

私营企业只能占去一小部分”

由于受到毛泽东的批评

“分工合作论”并没有变为现实

其次是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

“能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方式

进行工业化”

1953年9月11日

就是“九一一”

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

梁漱溟发言说

“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

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

但自进入城市之后

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

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

乡村便不免空虚

特别是近几年来

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

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

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

包括北京跑

城里不能容

又赶他们回去

形成了矛盾

有人说啊

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

农民的生活在九地

有‘九天九地’之差

这话值得引起注意

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

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

那是不相宜的

尤其中共之成为领导党

主要亦在过去依靠了农民

今天要是忽略了他们

人家会说你们进了城

嫌弃他们了

这一问题望政府重视”

梁漱溟发言以后啊

当时并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甚至还有人表示赞同

到了第二天

即9月12日

政协常委扩大会议转为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

毛泽东发表即席讲话说

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

认为农民生活太苦

要求照顾农民

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

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

照顾农民是小仁政

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

毛泽东又说

有人竟班门弄斧

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

还不了解农民

笑话!

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

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毛泽东强调啊

“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

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例如抗美援朝

建设重工业

前一种是小仁政

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

不兼顾是错误的

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

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现在

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

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要建设

就要资金

所以

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

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

就是说

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

不可多改善

不可不照顾

不可多照顾

照顾小仁政

妨碍大仁政

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后来这场争论还有所升级

最后以梁漱溟受到批判

毛泽东大获全胜而告终

经过几次争论

以“重、轻、农”为序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最终确定

但是啊

这条道路具有一些弊端

比如啊

工农业“剪刀差”从农民身上

拿走的东西过多

又比如啊

重工业在得到优先发展的同时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

提高等问题

到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前后

毛泽东开始重新审视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中讲的第一大关系

便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指出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从长远观点来看

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

少些和慢些

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

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

后一种办法会使

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

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文共有十二个部分

在最后一部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

毛泽东指出

“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

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

这一点必须肯定

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

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

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

积累较多的资金”

他又指出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

重工业有了市场

有了资金

它就会更快地发展

这样看

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

但是实际上不会慢

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

经过探索

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借鉴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

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内容包括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等等

可惜的是啊

这些思想后来并未完全落实

但是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重要成果

在今天依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

还在很多方面提出了

很多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

涉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经济建设方针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科学和教育

知识分子工作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

实现祖国统一

外交和国际战略和执政党建设等

多个方面

这些重要理论成果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列表: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之同学谈感受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6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