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
衡量改革开放
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衡量改革开放
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
很多人肯定都会想到“黑猫白猫论”
认为“黑猫白猫论”
就是衡量改革开放的标准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1962年7月7日
邓小平在接见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讲话说
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
“黄猫、黑猫
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是说的打仗
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
就是不讲老规矩
不按老路子打
一切看情况
打赢算数
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
也要看情况
就是在生产关系上
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
看用哪种形式
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就采用哪种形式
邓小平的这段话
后来被概括为“猫论”
需要指出的是啊
无论是原来的四川话
还是刘伯承
还是邓小平本人
讲的都是黑猫和黄猫
但是
现在人们一提起两只猫
想到的往往是黑猫和白猫
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在1976年3月3日
以《毛主席的重要指示》为题的
中央四号文件中
文件在谈及“猫论”的原文如下
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
不和政治局研究
在国务院也不商量
也不报告我
就那么讲
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
历来不提这个纲
还是“白猫、黑猫”啊
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四号文件是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指导文件
一个月后的4月7日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撤销
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
全国大规模批邓
“白猫黑猫”由此全国知名
1976年的四号文件是
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
根据毛泽东多次讲话整理成文的
后来毛远新回忆说
1976年四号文件是我整理的
不能说百分之百
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
都有主席手写的文字根据
我加的只不过是一些
“因此”、“所以”之类的连接词而已
整理好后送主席审阅
他只改了一个字
即把邓小平说的“黄猫黑猫”中的
“黄猫”改成“白猫”
我为什么整理成“黄猫”呢?
因为我查了邓的原话是“黄猫”
可见
“猫论”并不是邓小平的原创
甚至邓小平本人就没有说过
“白猫黑猫”
他说的是“黄猫黑猫”
“白猫黑猫”实际上是
毛泽东修改出来的
相对于“黄猫黑猫”
这个“白猫黑猫”的说法
往往给人以黑白不分
是非不分的印象
而且啊
到了改革年代
邓小平似乎未曾提及过“猫论”
除了1962年那一次
《邓小平文选》三卷
和《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
都没有出现关于猫论的记载
很多人根据经过修改的猫论
将邓小平描述成为一个实用主义者
认为邓小平只搞改革开放
不愿坚持原则
其实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邓小平一直都在坚持原则
邓小平的最大原则就是
“四项基本原则”
还有人根据邓小平的“不争论”思想
认为邓小平不愿坚持原则
他们的依据是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一段话
“不搞争论
是我的一个发明
不争论
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一争论就复杂了
把时间都争掉了
什么也干不成
不争论
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农村改革是如此
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其实啊
邓小平这里所言的“不争论”
并非是任何时候都不争论
并非是不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争论
而是在具体问题上
不要陷入抽象争论之中
顺便说一下
这个目前啊
社会上对于邓小平理论有一些简单化
庸俗化的理解
例如
有人将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
概括为“一二三四”
一是“一块石头”
即“摸着石头过河”;
二呢是“两只猫”
即“黑猫白猫论”;
三是三条鱼
即“三个有利于”;
四呢是四只鸡或者四头大象
即四项基本原则
这种概括呢有其形象
易记的一面
也有其不严谨
不准确的一面
我们应该对这些庸俗化的理解
进行辨析和矫正
总之
我们不应该将“黑猫白猫论”
作为衡量改革开放
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
这个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确定的东西
那么
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很多人都会想到“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很多人将“三个有利于”
理解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这是不对的
“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改革开放
各项措施是否正确的标准
邓小平的这段话实际上是讲
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是否正确的标准
不是姓“社”姓“资”
而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同时啊
我们也要清楚
除了在南方谈话中
谈到“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还在其他场合提出了
多个不同含义的“三个有利于”
或者“三个有助于”标准
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发表了题为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他指出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政治上创造
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
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达到上述三个要求
时间有的可以短些
有的要长些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
所以
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
完善不完善
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
这里实际上也讲到了“三个有利于”
一是是否有利于在经济上
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是是否有利于在政治上
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
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三是是否有利于造就
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这里所讲的“三个有利于”
是衡量“党和国家的
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
完善不完善”的标准
1983年1月12日
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
等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
总之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
“三个有助于”标准
这个标准是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
1987年3月27日
邓小平在会见
喀麦隆总统比亚时谈话指出
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
关键看三条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
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这实际上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这个标准是衡量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
1987年6月12日
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
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
指出
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
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
有利于在党的领导
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这实际上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这个标准是衡量
改革目的是否达到的标准
以上一系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实际上都是衡量改革开放
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
需要我们全面把握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