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要加强文化建设
要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弘扬中华文化与
借鉴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弘扬中华文化
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
民族文化丰富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十八大报告在论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时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
更大步伐”
在论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建设”时提出要开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弘扬中华文化
最主要的是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
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
将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
培育民族认同与提升软实力的
重要资源
第二
既要重视中华文化的开发和挖掘
也要重视中华文化的利用和保护
第三
在保持中华文化特质的
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
一张重要名片
利用和保护好这种宝贵的名片
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所在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
我们还要借鉴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的范围很广
它不仅包括西方文化
也包括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化
而且也包括中国大陆之外的
港澳台文化
外来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其中既有先进文化和有益文化
也有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甚至还有反动文化
需要我们认真鉴别
辩证对待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评出了
各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我们来看一下
中国文化的符号有
汉语
北京故宫
长城
苏州园林
孔子
道教
《孙子兵法》
兵马俑
莫高窟
唐帝国
丝绸
瓷器
京剧
少林寺
功夫
《西游记》
天坛
毛泽东
针灸
中国烹饪
其实啊
除了以上这些
我觉得中国文化的符号还应该包括对联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特有形式
说到对联
大家肯定都知道昆明大观楼长联
这幅对联共有180字
上联写滇池四周风光
像一幅山水画
下联记云南历史
如一篇叙事史诗
这幅对联用词古雅
意境深沉
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
下面
我闭上眼睛
给大家背诵一遍这幅长联
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
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苹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这是上联
没错吧
再来看下联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
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
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没错吧
希望大家认真体会一下
这幅对联的意境
我们继续
美国文化的符号有
华尔街
百老汇
好莱坞
麦当劳
NBA
可口可乐
希尔顿
万宝路
迪斯尼
硅谷
哈佛大学
感恩节
超人
自由女神像
芭比娃娃
白宫
橄榄球
爵士乐
星巴克
沃尔玛
英国文化的符号有
英语
白金汉宫
威斯敏斯特宫
大英博物馆
巨石阵
牛津大学
格林威治天文台
达尔文
牛顿
莎士比亚
甲壳虫乐队
英联邦
绅士风度
维多利亚女王
劳斯莱斯
芝华士
丘吉尔
BBC
贝克汉姆
哈利·波特
说到这个哈利·波特
我想起一个笑话
说是罗琳的粉丝与金庸的粉丝相遇了
金庸的粉丝说
还是我们的金大侠厉害
十四部小说名字的首字连起来
就是一副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罗琳的粉丝说这有什么
我们罗琳七部小说名字的首字
连起来也是一句话
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实啊
我们没有必要以金庸否定罗琳
当然也没有必要以罗琳否定金庸
各美其美就好
法国文化的符号有
法语
埃菲尔铁塔
卢浮宫
凡尔赛宫
巴尔扎克
雨果
轩尼诗
拿破仑
路易威登也就是LV
雅诗兰黛
欧莱雅
家乐福
克里斯汀·迪奥即CD
是一种高级女装品牌
不是VCD那个CD啊
皮尔·卡丹
圣米歇尔山
圣女贞德
香榭丽舍大街
启蒙主义
香奈儿
《红与黑》
关于司汤达的《红与黑》
毛泽东曾说
东西方都有红学
其中
东方的红学指的是《红楼梦》
而西方的红学指的是《红与黑》
日本文化的符号有
菊与刀
武士道
天皇
东照宫
富士山
樱花
法隆寺
桂离宫
日本沐浴文化
日本料理
姬路城堡
相扑
空手道
神道教及神社
柔道
能剧
和服
索尼
新干线
三宅一生
也许大家还能想到一些别的什么
呵呵
问一下大家啊
这里的“三宅一生”指的是什么
可能有的人会顾名思义将其理解为
“上午宅
下午宅
晚上宅
宅一生”
其实不是
三宅一生指的是日本服装名牌
是以人名命名的名牌
言归正传
借鉴外来文化
首先必须认真辨析其性质
判断其性质的时候
必须具体事物具体对待
不能想当然地给其扣上好
或者不好的帽子
在判断外来文化性质的基础上
对于不同的文化要采取
不同的态度和对策
对于其中的先进文化
要主动引进
认真吸收
对于有益文化
要大力支持
积极借鉴
对于落后文化
要谨慎利用
积极改造
对于腐朽文化
要坚决抵制
严防死守
对于反动文化
要全力批判
认真剖析
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既可以洋为中用
取长补短
又可以以我为主
免受其害
二是文化引进与文化输出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中外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同时也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文化交流具有两个基本方面
一为文化引进
一为文化输出
目前
我国在文化引进方面已经取得了
很大成绩
但是相对而言
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
文化输出方面的成绩则要小得多
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化逆差”的问题
即我国输出的文化要远远少于
我国引进的文化
以图书为例
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
10:1的逆差
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
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
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2004年
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
输出14种
从英国引进2030种
输出16种
从日本引进694种
输出22种
2005年
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24
文化逆差的产生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在目前文化全球化的情况下
相对于那些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尽管是一个文化大国
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引进的需求
要较文化输出的需求为大
这是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则是中国在文化引进时
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而又缺乏较强的文化输出意识和
文化输出能力
这两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
从而造成了中国巨大的文化逆差
中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就必须逐步缩小文化逆差
这需要从文化引进和
文化输出两个方面共同着手
在文化引进方面
要在不减少文化引进数量的
同时努力提高文化引进的质量
这就要求要辨清良莠
而不要盲目崇外
要有的放矢
而不要不分轻重
要含英咀华
而不要买椟还珠
要学以致用
而不要叶公好龙
在文化输出方面
要想方设法提高中国文化输出的
数量和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升
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提高文化输出的意识和能力
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还应该树立
这样一种意识
文化输出不仅是文化产品的输出
也是价值观的输出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价值资源
例如“和谐”这种理念
这些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应该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如果说西方以其
“自由”、“平等”、“博爱”、“人权”
这些基本价值影响了人类的话
今日的中国也应该以“和谐”
这种基本价值塑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具有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
就是处于某种文化之中的人对其
所处文化的价值
优越性、长处有较为满意的看法
文化自信的一个典型表述就是
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同时
我们也要有文化自省
所谓文化自省
就是处于某种文化之中的
人对其所处文化的提升空间和
改进方向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文化自省的一个典型表述就是
著名学者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对于文化发展而言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都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文化自信
就难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没有文化自省
就难免会盲目自大
固步自封
仅有文化自信的民族
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
他者从而给他者带来灾害
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厄运
仅有文化自省的民族
往往缺乏屹立于世界
优秀民族之林的动力和魄力
因此
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
认真地进行文化自省
在文化自省的基础上充分地
拥有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才能形成刚健
而不危险的文化品格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的结合
对于一个民族促进正确有益的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消除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殖民主义
文化绝对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文化的建设
既要有“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和雄心
也要有“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的胸襟和自觉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