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返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我们再来看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改革开放以来啊
围绕改革的争议始终不断
这个马立诚
在其《交锋三十年》一书中
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
第一次呢是“两个凡是”
还是改革开放的大争论
第二次呢是计划经济
还是市场经济的大争论
第三次呢是私营经济是祸水
还是活水的大争论
第四次呢是改革开放是搞错了
还是搞对了的大争论
前三次大争论啊
基本上都有了结论
但是第四次大争论
直到今天还在持续
《求是》杂志2013年
第20期发表了一篇名为
《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
共同思想基础》的文章
文章指出
质疑改革开放
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性质
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错误思潮
近年来改革话题一再引发热议
各种观点竞相发声
有些人把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归咎于改革开放
认为改革“改过了头”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质疑中国还是不是社会主义
或者干脆说成是
“中国特色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权贵资本主义”等
这其中实际上谈到了两种思潮
第一种呢是质疑改革开放的思潮
第二种呢是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潮
这两种思潮呢是密切相关
但是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第六章中我们说过第二种思潮
现在我们来说第一种思潮
我们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改革开放
取得了很多历史性成就
但是为什么还有不少人
在质疑改革开放?
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为什么长盛不衰?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其名著
《双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
这是愚昧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
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日
这是失望的冬日
我们面前应有尽有
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我们都将直奔天堂
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简而言之
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
某些最喧嚣的权威
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
说它好
是最高级的
说它不好
也是最高级的
本来啊
狄更斯在这里描述的是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
波旁王朝统治时期
其时距今已有二百多年
但是
这段话却被很多人用来
描述当代中国的改革时期
其中缘由
发人深省
对于改革开放
有的人认为“好得很”
有的人认为“糟得很”
有的人认为“过头了”
有的人认为“不到位”
有的人“爱之欲其生”
有的人“恨之欲其死”
中国的改革似乎成了日本著名导演
黑泽明打造的“罗生门”
大家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上
将同一个事件说得扑朔迷离
大相径庭
对中国改革的评价似乎成了
“盲人摸象”
不同的人囿于自己的能力和角度
最后只能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这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的情况多了
不由得使人想起苏东坡那首
饱含哲理的七绝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啊
即使“身在此山中”
也可以“一识庐山真面目”
以上关于改革的争议可以从
“得”与“失”及其二者的
复杂关系中得到一定的解释
首先
改革是一个
有“得”有“失”的过程
改革的本质是
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
在改革的进程中
人们不可能只得不失
只进不出、只赢不输
只成不败、只益不损
“稳赚不赔”此等美事
只有在小说中才能出现
因为获得收益是以支付成本为前提的
世界上的道理千条万条
如果要归结为一条的话就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然也包括早餐跟晚餐
有得有失乃是生活的常态
从而也是改革的常态
就群体而言
改革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
一些人得到了
另一些人失去了
一些人“高富帅”了
另一些人“矮穷挫”了
一些人“白富美”了
另一些人“黑穷丑”了
一些人“高大上”了
另一些人 “低小下”了
一些人成了
“官二代”、“富二代”
另一些人成了
“农二代”、“贫二代”
一些人成了“温拿”
另一些人成了“卢瑟”
一些人成了“土豪”
另一些人成了“屌丝”
一些人“下海了”
另一些人“下岗了”
一些人越来越牛了
另一些人越来越熊了
就个体而言
改革也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
比如说某个人得到了更大的自由
却失去了既有的保障
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却失去了曾经的安稳
得到了更高的收入
却失去了难得的清闲
得到了“金山银山”
却失去了“青山绿水”等等
因此
不同群体的人和不同个体的人
会从自己特定的立场出发
对改革作出不尽相同
甚至大不相同的评价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期
在不同的境况下
在不同的心境下
也往往会对改革作出
不尽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评价
你可以至始至终的让一部分人满意
你也可以短时间内让所有人满意
但是你不可能至始至终的
让所有人满意
做人如此
改革也是如此
这是第一点
其次
人们对“得”与“失”的
感受程度不尽一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卡尼曼因其“前景理论”获得了2002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前景理论”又被称为
“预期理论”或“视野理论”
其要点有三
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
倾向于“风险规避”
即人们在面临未到手的收益时
往往会小心翼翼
宁愿坐失良机也不愿冒险一搏
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
倾向于“风险偏爱”
即人们在已有之物即将失去的情况下
往往会很不甘心
从而很愿意冒险一搏
甚至以命相搏
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
即人们对损失与获得的敏感程度
是很不一致的
对于同样一种东西
损失时的痛苦感
要远远大于获得时的快乐感
比如啊
人们遭窃损失一万元的痛苦感
往往要大于
人们捡到一万元时的快乐感
再比如
人们在遭受“意外之毁”时的痛苦感
往往要大于
人们受到“不虞之誉”时的快乐感
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成语
叫做“患得患失”
这里的“患得”啊
其实是“患不得”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人们在未得到之前
往往担心得不到
而在得到以后
往往又担心会失去
但是
“患得”与“患失”
并不是等量齐观的
“患失”往往要甚于“患得”
这就正如
“患得患失”这个成语的文本渊源
《论语·阳货》中所言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意思是说
如果担心失去
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也就是说
“患失”通常会使人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
一般而言
“患得”并不会使人不择手段
“前景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
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非议改革
因为
尽管人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是
有得有失的
但是人们往往更加在乎“失”
而不是“得”
“前景理论”也能够解释
为什么改革的动力较小
而改革的阻力较大
因为
改革会增加一些人“获得”的机会
但是人们在面临“获得”时
往往是风险规避的
改革也会增加一些人“失去”的机会
而人们在面临“失去”时
往往是风险偏好的
例如
人们通常不会为了获得一个“饭碗”
而与人拼命
但是人们往往会因为
失去一个“饭碗”而与人拼命
人们通常不会因为“上岗”
而感激涕零
但是人们往往会因为“下岗”
而咬牙切齿
因此
拥护改革的社会能量
与阻碍改革的社会能量
往往不相匹敌
除非拥护改革的人
远远多于阻碍改革的人
除非主张改革的人的地位
远远高于反对改革的人
这是第二点
最后
不同的比较方式
也会导致对改革的争议
人是比较的动物
人总是会选取不同的参照系
进行五花八门的比较
因此
即使改革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净收益
即人们所得到的绝对值远远大于
其所失去的绝对值
也仍然会有人对改革产生非议
原因在于
除了将自己现在的得到与失去
进行比较之外
(这种比较我们称之为
“得失比较”)
人们往往还会在“得失比较”的
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即将自己目前的状况
与自己以前的状况
或者自己祖辈的状况进行比较
比较之后
如果感觉“倍儿爽”
则往往不会非议改革
而如果感觉“倍儿不爽”
则往往就会非议改革
“纵向比较”之外
人们更倾向于进行“横向比较”
即与自己周围的人进行比较
这个周围的人包括
自己的同学、同事、邻居
亲戚、朋友
对手、敌人等等相关人
比较的结果如果是
自己优越于其他人
或者优越于其他人中的多数人
则往往不会非议改革
而如果是其他人或者其他人中的
多数人优越于自己
则往往就会非议改革
很多心理学家都做过这样的实验
给测试者两个选项A和B
A代表你年收入10万元
周围的人年收入9万元
B代表你年收入20万元
周围的人年收入21万元
测试的结果是
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A而非B
尽管B的收入要远远高于A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人们不仅追求绝对收益
而且追求相对收益
这就是人性的微妙之处
孔老夫子讲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此语常被人们看作是
平均主义的宣言而大加鞭挞
实际上它揭示了人性共同的弱点
这种弱点是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
因而它应该成为制定
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
而不应成为公共政策的改造对象
西方谚语也讲
所谓幸福的人
就是自己的收入虽然很低
但是比自己的邻居要高一点点的人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写道
“一座小房子
不管怎样小
在周围的房子这样小的时候
它是能满足社会对房子的一切需求的
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
树立起一座宫殿
这座小房子就
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
这时
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
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
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
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
但是
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
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
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
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
越发不满意
越发被人轻视”
喜剧演员范伟
在《求求你表扬我》这部电影中
有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台词
这段台词虽然是戏谑之语
但却道出了
“比较之中出幸福”这个真理
同时也间接地道出了
“比较之中出烦恼”
这个与其相反相成的真理
正是由于存在着
“获得”与“失去”的“得失比较”
存在着
“今天”与“昨天”的“纵向比较”
存在着
“自己”与“他人”的“横向比较”
有些人才会热烈拥护改革
而另一些人却会因此而非议改革
-课程宣传片
--课程宣传片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
-课程导论之师生问答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1.2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1.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第2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毛泽东的三落三起
-1.2.2“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历程
-1.2.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2.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3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1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1.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1.3.5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第4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的?
-1.4.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4.3实事求是难在何处?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之师生问答
-第1章测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
-2.1.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辨析
-2.1.2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2.1.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2.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3.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逐步形成
-2.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2.3.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2章之师生问答
-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2章测试题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3.1.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3.2.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2.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3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3.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之师生问答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3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1.1《论十大关系》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探索成果
-4.1.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2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4.2.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都有哪些?
-4.2.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都有哪些?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之师生问答
-第4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4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5.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1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5章之师生问答1
-第5章之师生问答2
-第5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5章测试题
-第1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
-6.1.1为什么有“社会主义五百年”这种说法?
-6.1.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6.2.1什么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2.2“小康社会”的来龙去脉
-6.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之师生问答
-第6章测试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1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html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内背景)
-7.1.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国际背景)
-7.1.2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7.1.3衡量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利弊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第2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html
-7.2.1如何看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议?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2如何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7.2.3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之师生问答
-第7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7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来龙去脉
-8.1.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过程
-8.1.2“五位一体”总布局还会扩展吗?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8.2.2如何看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现象?
-第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8.3.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3.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3.3全面依法治国
-8.3.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4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4.1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8.4.2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5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5.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幸福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8.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公共权力的规范化运行
-第6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8.6.1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8.6.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8章之师生问答1
-第8章之师生问答2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8章测试题
-第1节:为什么祖国未能完全统一?
-9.1.1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
-9.1.2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
-9.1.3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第2节: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2.1文化传统
-9.2.2民族情感
-9.2.3历史任务
-第3节: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9.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9.3.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9.3.4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之师生问答
-第9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9章测试题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形成依据
-10.1.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0.1.3应该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2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0.2.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何依据和意义?
-10.2.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0.2.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10章之师生问答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第10章测试题
-第1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1.1.1国家富强
-11.1.2民族振兴
-11.1.3社会和谐
-11.1.4人民幸福
-第2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1.2.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1.2.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1.2.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1.2.5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之师生问答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1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2.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2.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2节: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12.2.1何谓“历史周期率”?
-12.2.2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重视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3新形势下共产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12.2.4当代中国如何才能超越“历史周期率”?
-第12章之师生问答
-第1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12章测试题
-课程感受大家谈
--课程感受大家谈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